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围观议政现象的研究主要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虚拟社会运动”和“网络参政”四个视角切入,并相应形成四种解读模式.应该在对这些解读模式逐一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解读网络围观议政的新模式,即围观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2.
析网络“人肉搜索”的监管和引导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肉搜索”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共享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涉及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等多种社会因素。“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维护社会正义良知和异化为“网络暴政”的双重社会功能。从法治、德治、加强监管队伍建设以及实现网络与传统媒体互动等途径对“人肉搜索”进行监管和引导,对于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精英"拓展至"草根"、从"围观"名人到网络社交,用户爆发式增长,功能不断衍生,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微博正在成为我国互联网的主流化应用。逐渐长大的微博,对微博链条上的各方都带来了新改变、新体验以及新挑战。这些新的改变,形成一种微合力,对社会各领域渗透不断深化,加速改变传统的话语结构,赋予社会各阶层更多的话语权,影响着  相似文献   

4.
锐话题     
网络围观徒具道德观赏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围观现象迅速流行起来。网络围观的典型特征,是众多网友通过论坛、微博、博客、贴吧等渠道,对热点人物、事件或话题进行大量点击、跟帖和评论,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但在很多时候,围观都不过是在猎奇或者窥伺心态影响下的跟风宣泄,很多被围观的事件,都是真相未明的迷局。诸多网络围观的虚假繁荣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现实冷漠的网络表演,所以,网络围观风行的杯具在于其徒具道德观赏性,不必太当真。——新华网  相似文献   

5.
许文  李丽维 《文教资料》2007,(14):50-51
网络“贴吧”是互联网上一种具有沟通功能的粘贴板。透过“贴吧”现象,分析高校在沟通渠道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网络文化对网民社会化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面对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相似文献   

7.
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利用互联网沟通外部世界,关注当前形势。但是,由于互联网的复杂性及一些高职院校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容易引起情绪共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负面网络舆论,影响社会的安定。从宏观角度探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网络舆论导向问题,并从“大思政”视域探讨当前网络舆情引导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在乡村社会的普及,农民们通过被关注、被观看以及自我凸显等形式,是否实现了传播中的可见性并获得新的属性呢?对山西省5个山区村落农民的短视频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农民与短视频之间是一种充满了信息“距离感”的关系,农民在短视频中的“被看见”是一种围观,也是一种疏离。在这种围观与疏离中,他们“被看见”,成为一种可见性的存在;他们也“让看见”,孕育了自我中一种新的力量。通过“被看见”与“让看见”,农民与短视频之间形成了三种可见性关系,这三种关系分别呈现在自我定义、他者定义和作为社会关系网络的旁观者定义三种形式中。经由这三种可见性,农民突破了城乡之间的地理障碍与社会结构的限制。有待探讨的是:在乡村振兴中,新媒体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改变村落的面貌及其传统因素?这在现有的媒介与发展理论中,还处在缺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在全民围观时代,被传统媒体视为“小事件”的新闻可能引发众多网民的围观。“李双江之子”系列事件均由微博曝出,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连续报道和全民围观“狂欢”,成了由全媒体时代众多媒体力量互动而造就的媒介事件。拥有相似关键词的媒介事件,在社会固有矛盾的不断激化、网络使用的易得性和缺乏规训的自媒体等诸多因素共同催化下,处于事件类型化和事发必然性相互交织、递进深化的动态变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向大学校园的迅速渗透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令大学生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虚拟社区,他们在这些“社区”中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彼此交流,充分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魅力,并逐步结成了各种“虚拟群体”。  相似文献   

11.
“镀金时代”的美国社会问题涌现。为维护社会公正,以斯克里普斯和普利策为首的报业主积极鼓励“黑幕揭发”,全方位地揭露美国社会阴暗面,为20世纪初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网络时代”的困惑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发展 ,使信息网络化已成为现实 ,“网络时代”已经来临 ,计算机和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事物。一方面人们享受着由此带来的便利 ,另一方面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1.网络文化。国际互联网 ,以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力量和速度在全世界得到迅速的普及、发展。于是衍生出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以信息为本质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平民文化” ,带来的不仅是民主、平等 ,也有无序和混乱 ,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首先是语言和…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给美国带来生机和改革进步的时代。“揭露黑幕运动”则是这个时代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黑幕的人是指20世纪初的一些新闻记者,他们是这场改革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加者。他们深入调查,通过自己的笔墨生动有力地揭露了垄断组织托拉斯给美国政治、经济生活带来的各种消极、丑恶现象。他们所写的有关政界、实业界和社会上种种腐败现象的文章和报道震撼人心、唤醒民众,为当时美国的改革运动奠定了社会基础。他们呼吁国家进行改革,消除各种社会弊端和腐败现象,从而掀起了一场“揭露黑幕”、促进社会改革的运动。“揭露黑幕运动”对西奥多·罗斯福政府所通过的几项重要改革立法措施和法案都有直接影响。正确评价“揭露黑幕运动”对罗斯福改革立法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和认识美国20世纪初的社会改革运动。本文拟就这一问题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不断地向互联网时代推进,每个人、每个工作领域都在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好处。高教领域也不例外,互联网让学校文化时空维度更加深远,与社会文化更加融合,更加开放、活跃和智慧。2018 年暑假,一则网络新闻让“某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00 后”女孩王洪彤成为“网红”。因为网络,“两个网红”连在了一起。这个事件得到的启示是,学校在意识上对互联网要积极接纳、包容开放,在行动上要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互联网 +”,要坚持传播正能量守住校园文化宣传主阵地,要培训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学校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研究者已经无法忽视网络对人类社会结构与个体心理的巨大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进行交往。“当计算机将人们或者组织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也就形成了一种社会网络”。这种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社会网络(英文为Computer-Sup-ported Social Networks,简称CSSN)已引起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注意。根据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每  相似文献   

16.
孙和生 《考试周刊》2012,(91):117-118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电脑和互联网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今天,人们使用电脑和上网,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学会并习惯于享用电脑和互联网之时.对电脑和互联网所产生的依赖感正一步步地变得强烈起来。可以预见,一旦这样的依赖感增强到一定的程度,对人们自身而言,电脑和互联网可能就会“蜕变”成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的社会功能当中,可能就包含了某些消极的、负面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网络文化的多样化、个性化,互联网上涌现出了诸多种类的网“客”,产生了一大批“客”族新词。这些网络“客”族新词的涌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本文对网络“客”族新词产生的语言机制与社会文化心理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网络生存是21世纪人类生存的主基调,互联网可一网打尽全世界,但将来全世界决非仅有互联网。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必然形成多元化的传媒,网络也必然多元化发展。 在未来若干年内互联网则在全球占主导地位,文中对网络、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网、个人通讯网作了介绍,并对其特性和教育功能作了比较,说明未来开放教育将形成以互联网为主导的多元化发展的倾向。这里多元化包含二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网络的多元化,另一层意思是网上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并指出,随着开放教育多元化的发展,划一、僵化的标准化评价模式会不断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则将是适应学习化社会特征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19.
“使用-满足”理论是一种强调受众主体性的传播效果理论。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对南京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证明互联网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使用-满足”现象。调查对象不但对网络的各项服务功能表现出一定的满足感,在行为上也体现出了对网络的依赖性。调查还发现,老网民时网络的满意度较低。  相似文献   

20.
“网瘾”也称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网瘾是网络带给现代青少年生活的“潘多拉魔盒”,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上的一个新问题,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曾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3.2%,在非网瘾群体中,另有约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面对越来越严重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如何对网瘾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本文通过对中学生网瘾的危害进入深入分析,试图提出针对学校、社会、家长与学生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