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顾城(1956-1993),北京市人,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之一。出版诗集有《黑眼睛》、《顾城诗全编》、《顾城的新诗》等。“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从六七十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出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便体现了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最具代表性的“朦胧诗”派的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晓斌等。在艺  相似文献   

2.
陆美燕 《语文知识》2004,(10):24-26
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使学生了解了朦胧诗派、后朦胧,《语读本》又补充介绍了梁小斌、食指等人的诗歌,使朦胧诗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下面就对朦胧诗的产生、名称由来、影响及发展趋势等问题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3.
寿凤玲 《时代教育》2007,(8Z):150-150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一般认为“朦胧诗”是从1978年北岛等人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当时活跃于《今天》杂志的诗人有舒婷、顾城、扬炼、江河、梁小斌、芒克等。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无论是在它的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笔者试以朦胧诗歌的特点为切入口,以《相信未来》为例子具体阐释朦胧诗的特征,并进一步总结出朦胧诗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套当代诗人的新诗精选本,内分《沉思》《追寻》《恋情》《漂泊》四册,各自成书。其中收有北岛、舒婷、芒克,顾城、梁小斌、傅天琳、张烨等许多朦胧诗初创时期的诗,也选有许多后来影响于诗坛的著名诗人,如海子、王家新,于坚、杨克、柏桦、翟永明、韩东、西川、黄灿然、伊沙、巴音博罗等,还有一些陌生的名字。足足有几百个诗人,原来诗坛还是这么热闹! 我本以为朦胧诗看不懂,读了几首发觉都能理  相似文献   

6.
在对新时期文学史的 叙述中,民间刊物《今天》被裹挟在“朦胧诗”的论争中,“朦胧诗”、“新诗潮”、“今天派”三个概念常被混为一体。其实,三者相关却并不相等,没有“今天派”就没有“新诗潮”,没有“新诗潮”就没有“朦胧诗”;而且,一方面经由“朦胧诗”的命名与论争,《今天》的诗人与诗作扩大了受众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场论争之后,主流文坛以局部的收编与吸纳的方式更深地压抑了《今天》杂志的存在。而这种压抑甚至深刻影响了今天的 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叙述中,"朦胧诗"变换着不同的角色,变更着不同的地位,显示着不同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朦胧诗"越来越为大众读者、学者、文学评论家所接受。"朦胧诗"经典化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学界对于"朦胧诗"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冷漠保守,90年代逐渐热情,直到21世纪对其研究才呈欣欣向荣之势。文学史是"朦胧诗"经典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在"朦胧诗"经典化的过程中,文学史的叙述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相隔了一段时间的距离.但新文学传统中作为重要思想范型的内容如"人的文学"、"立意反抗"等,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仍然在"朦胧诗"中得到再次显现.文章即从以上两个方面阐释了"朦胧诗"中显现的新文学传统因素和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9.
论文从区别朦胧诗和《尚义街六号》中“今天”观念的不同着手,讨论于坚的“文革经验”和“知识构成”形塑了《尚义街六号》的意识形态,并提出了“第三代诗歌”与“朦胧诗”平行构成新诗潮起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诗派”同“非非主义诗派”、“星期五诗派”等一样,都是继“朦胧诗”之后出现在中国诗坛上的诗歌流派。曾有人用“后朦胧诗”概括他们,可又不得不取消这个名称,因为它是以反“朦胧诗”为目的而涌现出来的,它也不具备朦胧诗的任何特点。“大学生诗派”于1985年成立于成都,主要成员大都来自正在高校念书的莘莘学子。其中代表人物有尚仲敏、燕晓冬等。他们创办了《大学生诗报》,发表他们的诗作和理论。作为一个探索中的青年诗人群  相似文献   

11.
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2.
曾几何时,“朦胧诗”斑驳陆离的意象,交错参差的寓意,令人眩目摇曳。诗人汪国真的《感叹》却平淡通直,这对“朦胧诗”则是温柔的挑战。诗的前两节儿乎是白描似的小说语言,叙述两个学生(应该是一男一女)走在一起的事情,这是诗中第一个"象",而后,"同学",  相似文献   

13.
关于朦胧诗之争   1979年,青年诗人顾城在《诗刊》和《星星》等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别具一格的诗歌。公刘 (也是诗人 )写了《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没想到他这一“谈起”之后,像顾城这样的诗就一再地被“谈起”。 1980年,《福建文学》围绕女诗人舒婷的诗歌创作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争论中,有一位评论家认为顾城和舒婷们的诗歌有意无意地写得十分晦涩、怪僻,他本来想称这些诗为“粗暴诗”,但一想似乎觉得不雅,于是他称之为“朦胧诗”。因此,“朦胧诗”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充当了一个挨骂的角色。同年 5月,北京大…  相似文献   

14.
朦胧诗自发轫期即引发学界一场关于诗歌"读得懂"与"读不懂"的大讨论,而朦胧诗中意象群的层叠、象征手法的大量介入既是朦胧诗的标签性艺术特色,也是其"读得懂"与"读不懂"的成因所在。  相似文献   

15.
《蒹葭》一诗向我们提供的是诸多的朦胧,构成的是一幅长长的朦胧画卷,贯穿于全诗三章的“从”,使我们清晰地感知到作者是在讴歌追求及其异乎寻常的执着精神。该诗产生了作为朦胧诗所最为重要的多义项性。特别是“伊人”的虚幻,为我们打开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神韵飘逸,寓意深远。《蒹葭》是我国最早的一首朦胧诗,它为后世朦胧诗创作提供了最佳范本。  相似文献   

16.
朦胧诗的兴起是在七十年代末,此后三、五年间达到鼎盛。但严格说来,朦胧诗在七十年代初就已酝酿于青年人的心中,直至1979年3月北岛发表《回答》后才被承认,继而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一个流派。  相似文献   

17.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游途趣闻〕●顾城(1956—1993),我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1980年,他以《小诗六首》参加“青春诗会”,引发了一场“朦胧诗论争”。1981年,他因《抒情诗十首》获“《星星》诗歌奖”。●我国当代朦胧诗始发于上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这是一首表现一代人在困境中追求理想的诗。诗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对“黑”字的运用,“黑夜”可以理解为对艰苦和险恶环境的描写;而“黑色的眼睛”则可理解为一个人追求“光明”的信念,因为是在“黑夜”的环境中,所以“黑色的眼睛”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有震撼力了。一代人@顾城  相似文献   

18.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其成名作《致橡树》一诗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情牵几代人,是爱情诗的典型代表,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之作。因而,舒婷的名字几近等同于《致橡树》。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再次解析《致橡树》中的洋溢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价值和早醒的女性自尊意识,并从中探讨出一点愚见。  相似文献   

19.
1979年,一大批青年诗人登上诗坛,他们的创作引起了诗坛的关注和惊讶,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等。后来在关于这类诗歌的讨论中,有人把这些思想深藏、感情隐稳、形式颇为怪异的诗作称之为“朦胧诗”。在一时找不到更准确、更恰当的词语来概括这类诗作时,“朦胧诗”的提法便被沿用下来了。80年代,朦胧诗在人们的议论纷纷中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向前发展,终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得到社会普遍的认可。正如诗评家所指出的:“时间最终将证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中国出现的诗的变革运动,其意义是深远的。”其实,朦胧诗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十年动乱”结束后,中国文学创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小说和报告文学影响尤其大,戏剧也有起色,但诗歌相对落  相似文献   

20.
《锦瑟》之题,是摘取全诗前两字而成,同于李商隐诗集中《碧城》诸诗,虽有题实则无题,都是属于颇具义山特色的朦胧诗——无题诗。无题诗往往是字面有寄托而又不好明言,加之诗中多用典实,想象微妙,故而时常使读者感觉主旨游离,朦胧不定。而《锦瑟》一诗,堪称李义山无题诗"晦涩之最",关于其主旨,历来解说纷(如悼亡说、恋情说、自伤说、音乐说、怀人说等),难有定论。金元之际,诗人元好问就感叹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论诗绝句》之十二)这番喟叹在后世得到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