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一、勾勒法正说着,只见一个媳妇来回话“:鲍二媳妇吊死了。”贾琏凤姐儿都吃了一惊。凤姐忙收了怯色,反喝道“:死了罢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曹雪芹《红楼梦》【简评】凤姐“惊——收——喝”的变化,一声“死了罢了”的直白,一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责备,一下子凸现出她的残忍阴毒。几句简笔勾勒,就使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毒心显露无疑,似轻实重。二、侧写法母亲一边拍着孩子的臀部,一边柔声地哄着说“:乖乖别哭,别哭。你看,闯王来啦,打富济贫的闯王来啦,穷人的恩人来啦。”但孩子们并不懂母亲的话,依然大哭不止。母亲无可奈何,吓唬他说“:…  相似文献   

2.
幻想家     
一天,两个小男孩—一小米沙和斯大西克,坐在公园里的长椅子上谈话。他们并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说些平常的话,而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净说大话,仿佛在比赛谁吹得过谁似的。小米沙问:“你几岁啦?”斯大西克说:“九十五岁。你呢?”“不多,我一百四十岁!告诉你,”小米沙说,“从前我还要大呢,后来就跟波略叔叔一样,变小了。”  相似文献   

3.
声音     
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一位在和平年代度过了自己戎马生涯的将军,虽然没能佩上一枚军功章,却依旧非常欣慰地说出这句话不要紧,下次努力就得啦!—香港青少年协会日前公布一项调查显示,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父母说的一句话为了让家长们玩儿的时候有人管孩子。—10岁的法国女孩对“学校有什么用?”问题的回答师傅常说: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放开,将会得到一切!—《卧虎藏龙》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包含深奥禅机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父亲则…  相似文献   

4.
“嘟——”老爸懒洋洋地倚在沙发上,嘴噘得老高,开始发送他的噪音信号。“知道了啦!”我无可奈何地把遥控器拿给他,“嘟什么嘟,自己不会去拿呀?”“我女儿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懂事——啦?我只不过嘟了一声,你就知道把遥控器——拿给我啦。”  相似文献   

5.
在句子市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句子家族—歇后语。如:1.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2.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3.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下分别称句1、句2、句3)……多年来,他们兢兢业业地为句子市服务。由于他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可是有一天,歇后语家族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一个歇后语中的破折号与前面部分发生了口角,心胸狭窄的它便召集了所有歇后语中的破折号,说:“兄弟们,我今天受了欺负,不想再在这里卖命了。再说我们是堂堂正正的标点符号,句子市的哪一个部门不欢迎我们?你们看得起我的就跟我走!”受了他的蛊惑,当即就…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灯会上,面对这样一句歇后语:“张飞碰李逵——”,结果出现了以下应答. 历史学家非常肯定地说:“不会.”  相似文献   

7.
一块水果糖     
妈妈出门时对小米沙说: “我走了,小米沙,你要听话。我不在家不要淘气,不要乱动东西。如果表现好我就送你一块红色的水果糖。”妈妈走了。开始小米沙挺听话:不淘气,也不乱动东西。后来他搬了一把椅子放到橱前,爬上去打开橱门。他站在那里往里看了看。心想: “我什么也不动,只是看一看。”食品橱里有一个糖罐。他把它拿下来放在桌子上。“我就看一下,什么也不会动的。”他想。打开盖,他看见最上面有一块红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猴子耍扁担”是四川的一句歇后语。不是所有的歇后话我都喜欢,那些油滑和下作的歇后语我不只是不喜欢,还反感,深感它们的粗俗和无聊,实不可接受。但是,我觉得这一句歇后语能很形象地概括一类现象。“猴子耍扁担”的完整表达是“猴子耍扁担——就那几下子。”可不,猴子耍扁担不就是拿着扁担颠过来倒过去,折腾半天还是那几下,弄不出什么新花样来。这在猴子不要紧,而在人——要是人也照此作舞棒的“功夫”表演,那可就大煞风景了。往知识童话创作上延伸,那么所忌的就是“就那几下子”。为了给幼儿传输各种知识,编创故事是难免的。但是优劣有天…  相似文献   

9.
幽默老师     
习作要求《:争画》中,作者把每个人物的性格写得很生动。我们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写一个性格突出的人,如,有爱心的人,豪爽的人,谦和的人,急躁的人,粗心的人。写的时候,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个老师,我一说出来,班上的同学大概都会笑得直喊肚子疼了吧。对,他就是我们班的科学老师——王老师。他瘦瘦高高的,眉毛高低不齐,一看就知道浑身都充满着幽默细胞,那天,我们刚刚走进这个新教室,他就把门“砰”的一声关上了,回头还不忘轻声地说上一句:“现在连门都造反了。”我们都被逗乐了。他的自我介绍开始了。他先在黑板…  相似文献   

10.
米芾,是北宋时一位造诣极高而又癫狂得让人喷饭的书法家.一次,宋徽宗让他在屏风上写《周官》篇.谁想,他刚把字写完就将笔往地上一扔,口气很大地说:“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敢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二王”书迹唤作“恶札”,并对着皇上的面掷笔于地,可真是狂得可以了.米芾在这样自吹自擂放浪形骸的同时,却又充分把握住徽宗皇帝的脾气——怜才而又爱听好话,因此紧接着补上一句“照耀皇宋万古”,这样就把皇帝老子给像哄孩子似地哄住了.  相似文献   

11.
聪明的男孩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名男研究生爱上了一个女孩。这天,他终于鼓起勇气在公园里跟她打招呼。他对女孩说:“我在纸上写了一句关于你的话,如果我所写的是事实,就请送我一张你的照片,好吗?”女孩虽然不想把玉照送人,但转念一想:无论他写什么,我都说不是事实,看他怎么办。于是女孩说:“好的。”“如果我说的不是事实,你千万不要把照片给我。”男孩说。“那当然!”女孩子回答。男孩高兴地说:“一言为定,不许反悔。”随后递给她一张字条。看了字条上的话,女孩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最后只好乖乖地把照片给了他。聪明的男孩写了什么?他写了很简…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善于继承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强记诵,就是开展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策略。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向他的朋友吹嘘他读过一首精彩的打虎诗,“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似乎是什么什么苦”,他说,“第三句我记不清了,好在第四句还记得。”朋友不耐烦地催问:“是什么呢?”他回答说:“是厉害得很的意思。”现在我们许多中学生学习语文就停留在“好像似乎”阶段,读书浮  相似文献   

13.
邵力 《小学生》2007,(4):34-34
“淑男”楷模——王健在我们班,王健可是个标准的“淑男”!记得有一次上体育课时我们踢足球,正好缺一人,我们就去请王健。哪知王健竟然说:“踢足球太危险了,这种危险的事不适合我。”我答:“有什么事不危险呢?”王健说:“当然是看书。”“什么?天底下居然还有这种人?”请不动他,我们就识趣地走开了。  相似文献   

14.
“瞎子点灯——自费烛”这句歇后语几乎是家喻户晓。我也一直以为是这样。可后来读了一则很有哲理的故事,我才认识到自己的肤浅和狭隘。故事大意是这样的:一个漆黑夜晚,一个苦行僧走到一个村落中。他看见一盏晕黄的灯正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起来。苦行僧走近才发现是瞎子在挑灯。他百思不得其解:盲人挑灯,岂不可笑?僧人于是问:“施主,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何挑一盏灯?”瞎子说:“黑夜里如果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如我一样是‘瞎子’,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原来你是为别人啊?”“不,我是为自己!”“为自己?”“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  相似文献   

15.
有的同学写作时,对“吗、吧、呢、啦”等语气词很不注意,认为它们只是些不起眼的语气助词,没什么了不起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先举个例子。有一次,日本有一家出版社计划把老舍先生写的《宝船》编进日本的汉语课本。他们就文章中的“开船喽!”这句话向老舍先生提出问题:“句子里为什么用‘喽’而不用‘啦’?”老舍先生是这样回答的:“‘喽’字,是用来对大伙说的,‘开船喽!’是表示招呼大家的意思;而‘啦’字,多是对一个人说的,不一定有许多人在场。这里因为是对大伙儿说的话,所以就用‘喽’而不用‘啦’。”老舍先生的回答令对方连连点头。再看下面例子:1.那次爬山他去了吗?2.那次爬山他去了吧?3.那次爬山他去了嘛!4.那次爬山他去了呗!上述四个句子,因为在句尾分别使用了不同的语气词,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句1表示疑问,那次爬山他去了没有?句2表示吃不准,那次爬山他可能去了,也可能没有去。句3说得挺有把握的,他肯定去爬山了。句4强调那次爬山,他去了,是明摆着的事实,无须多问。这样一句很普通的话,由于用上了不同的语气词,所表达的意思就有所不同。因此,同学们在使用语气词的时候,要根据实际,准确选用,以完整、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气词一...  相似文献   

16.
歇语国游记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歇后语。这可把马小勇难住了。他支楞着耳朵,左听听,右听听,也没找到一句歇后语。他回到家,小声骂了句“该死”,便躺在了床上。  相似文献   

17.
我们出书啦     
戴琰 《江苏教育》2022,(47):77-78
<正>“好消息!好消息!”学生小鹏跑进教室,一边喘着气一边大喊。“什么好消息?”“快说!快说!”“嘘——”他把手指放在嘴前,卖起关子。“快说吧,不要卖关子啦!”“我们的第10篇小说发表啦!”“哇!”“万岁!”孩子们围着小鹏,争抢着翻看他手里的书。故事要从一篇日记说起……  相似文献   

18.
从前,有一人告诉旁人说,他读过一首写虎的诗,诗做得好极、妙极,只有四句,便把虎的威武全描写尽了。听的人问:这四句诗是怎样写的?他说:头一句写的是一只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写的是这只虎不知为什么感到很苦,原句我记不起来了。听的人又说:既然第一二句记不起了,就说第三四句吧。这人抬头想了好半天,说:第三句的意思是我忘了,只有第四句记得明明白自,是说这只虎如何如何的凶。  相似文献   

19.
大话王     
小米沙和斯大西坐在园子里的长椅上谈话。他们并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谈些普通的话,而是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大话“你几岁啦?”小米沙问。“95岁。你呢?”“我140岁。告诉你,”小米沙说,“在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练习2第5题 “读一读”(背诵歇后语)时,我看着那栩栩如生的插图,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结合插图把“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句歇后语改写成一篇童话呢?想到这儿,我立即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稍作一番指导后,便要求他们自由命题写作。 结果学生的习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具体表现在:一是命题灵活多样。有《黄鼠狼给鸡拜年》、《老母鸡智斗黄鼠狼》、《偷鸡不成蚀把米》、《恶有恶报》等。二是学生想象奇特,富有创新性。一部分学生在“礼物”上做文章:有的说礼品盒中盛的是小黄鼠狼,有的说礼品盒中放的是砖头瓦块,等等。一部分同学在“智斗”上见新意:有的写母鸡请黄狗大伯帮忙赶走了黄鼠狼;有的写老母鸡打“110”请来了黑猫警长制服了黄鼠狼……三是构思巧妙,如一位同学这样开头:“‘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是一句人人皆知的歇后语。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