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政权与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建国后,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理论,两大理论构成了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不同时期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具有鲜明特点,这一思想在国际政治和中国对外关系两个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但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晚年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对当时我国制定对外政策、建立国际反霸统一战线、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时值今日,“三个世界”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虽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它对国际政治格局和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天我们分析和探讨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毛泽东晚年的思想特征,而且对我国今后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启示。一、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的形成中苏两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关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是基于当时国际格局深刻变化所作出的科学论断,有力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和中国国际战略理念与实践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洞察世界格局变化作出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论断,其中也蕴含了对“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大变局下深入解读“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的时代价值,能够获得重要现实启示:新时代中国外交应深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和平发展统一战线、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携手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大外交”是邓小平外交思想内容与特征的总括。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的民间外交思想、时代主题的转换、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等等,是邓小平“大外交”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历史依据和时代背景。“大外交”思想的形成对我国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新发展,首先表现在对毛泽东正确的统一战线理论、原则、方针和方法的恢复。二是运用“求同”思维方式,解决统一战线的重大理论和方针、政策上棘手的问题,扩大新时期统一战线的范围。三是把毛泽东倡导的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创造性地运用于统一战线各项工作。四是敢于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这是邓小平时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新发展的根本动因,从实际出发,极大地发展了统一战线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国家安全与利益、维护世界和平,毛泽东提出了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理论,阐述了和平共处及又联合又斗争和求同存异等原则、方法和策略,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的理论.为我国政权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但其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既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精华,又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要求,赋予统一战线以新的内容、新的战略策略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更加完备和成熟。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历史发展 ,展示为内在的逻辑统一。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提出了工农联盟、与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和与被压迫民族联合的思想。列宁继承和赋予马克思恩格斯统战思想以时代特征 ,提出俄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 ,依靠工农联盟的思想。同时认为无产阶级政党要善于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 ,并联合被压迫民族的资产阶级。毛泽东立足中国实际 ,深刻阐释了工农联盟的伟大意义 ,区分了资产阶级的不同构成 ,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和“三个世界”的理论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新贡献 ,主要展示在提出了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就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的思想 ,提出了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构想  相似文献   

10.
中间地带思想与三个世界理论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地带思想和三个世界理论是毛泽东根据二战后国际局势变化而提出的国际战略思想,两之间具有密切的历史逻辑关系。中间地带思想是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三个世界理论是中间地带思想的发展。两相比较,三个世界理论更具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科学反映了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一般规律,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体现了许多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式、方法,具有科学的方法论价值.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是"一国两制"构想和实践的理论来源,对于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统一战线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法宝。我们过去重于国内,但是在今天我们不仅要重视国内的统一战线,还要重视国际统一战线。而毛泽东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指导我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的主要理论。那么统一战线与三个世界的理论的关系如何及对我国现行外交政策的影响如何,文章从历史和现状对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邓小平对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分别做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侧重以统一战线形式实现多党合作,形成了“体制外合作”为本质特征的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多党合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着重从政治制度层面架构多党合作。形成了“体制内合作”为本质特征的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本文从“体制外合作”和“体制内合作”的内涵,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老三篇"丰富地蕴涵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理论、方针策略和原则主张,集中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统一战线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强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重视发挥国际统一战线的作用等等,实现了统一战线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立足近现代中国的实际并分析世界大势、把握世界格局,提出了关于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若干思想主张: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力量的必然选择;国际统一战线应尽可能地具有广泛性;应区别对待国际统一战线中的不同力量。  相似文献   

16.
<正>1939年,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序言中就曾提道:“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关于建设革命统一战线基本理论,主要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认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理论基础,基于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构建革命统一战线队伍,形成统一战线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统一战线理论,提出了新时期统战理论的新内容和新特点,深刻阐明了新条件下多党合作的重要性,对当前我国的统战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中,依据中国的历史条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同盟军的思想,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作为中国人民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加快了革命胜利的步伐。在今天,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理论,对于加强全国人民大团结,实现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理论同他的其他理论一样,有一个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一九一九年七月,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创办的《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指出:“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深切缅怀其伟大思想和光辉业绩;同时也就很自然地就想到他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所做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的统战思想、统战实践,光华四射,永照千秋!它并将成为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建设四化的强大思想动力。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其中包含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独具特色的统一战线理论。正如老一辈统一战线理论家李维汉所说:“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完全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从形式到内容都洋溢着中国的气派,充满着中国的特色。”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统战思想和统战理论不是形成于朝夕之间,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概括地说来,它可分为两个大阶段、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20.
在二十世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两位世界公认的著名教育家,一位是毕生倡导生活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的陶行知,一位是始终主张教育改革并贯彻实施的毛泽东。他们爱民、为民、救民,为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毛泽东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教育思想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批判地继承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