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安德鲁·马维尔 ,作为一位玄学派诗人 ,在《花园》一诗中创造了一个甜美、自然、和谐的“花园”。在这首诗里 ,一个人 ,也许是诗人自己 ,在一座有花木林泉之胜的园林里沉思着人与自然的问题。对美丽的自然的生动描写表明了诗人的理想世界 ,同时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宗教主题 ,而诗中“圆”和“绿色”的意象更进一步表达了此诗的更深层的含义——“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的安德鲁·马维尔,作为一位玄学派诗人,在《花园》一诗中创造了一个甜美,自然,和谐的“花园”。在这首诗里,一个人,也许是诗人自己,在一座有花木林泉之胜的园林里沉思着人与自然的问题,对美丽的自然的生动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世界,同时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宗教主题,而诗中“圆”和“绿色”的意象更进一步表达了此诗的更深层的含义-“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阮籍是竹林玄学时期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大家,玄学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方式,也渗透进了他的诗歌创作.他的《咏怀》诗旨意幽远,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与理性,具有浓厚的玄学色彩.本文旨在从竹林玄学的人生态度和认识方法两个方面论析竹林玄学观念在其《咏怀》诗中的体现,指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态度使阮籍苦苦挣扎在淑世与超世之间,最后只能用“齐物论”来做最后的安慰;《咏怀》中大量意象的存在且复杂结合是玄学“得意忘言”认识方法的表征,而注重“人”的竹林玄学思想又使"意"表现为对人生困境的理性思索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从而论证了玄学观念对阮籍诗歌创作的影响,揭示了《咏怀》诗所具有的丰富的时代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明月”是中外国文学史上常见的美学意象,但对这一意象所蕴含的美学意蕴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歌德的《对月》是“月亮诗”的代表,在对经典抒情诗《月下独酌》和《对月》的意境的生成机制和美学蕴涵的比较分析中,阐释出意境的美学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而文本所营造的意象和文本的审美理想则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桃花扇》与《青鸟》两部作品中都有体现。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中心意象---“桃花扇”和“青鸟”,结合文本,阐述两个中心意象在艺术结构、思想内涵和文学意蕴上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诗经》和《庄子》中都对各自马的世界尽情描绘,充分反映出人与马的密切关系。马之意象,对二者的艺术表现都起着重要作用。但二者马的艺术构思又有不同:《诗经》中是指作为社会工具,以驯顺温和、健硕有力为美的马;而《庄子》中是指精神上渴望自由、天性的马。马被驯养而失去天性,违背了“道法自然”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古诗十九首》中共有十首诗歌涉及植物意象。与《诗经》、《楚辞》相较,在植物意象的选取上,《古诗十九首》既体现传统而又多有创新;在植物意象的构造上,《古诗十九首》注重意象的组合;在艺术表现上,《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融入了诗歌的抒情话语,有机构成了诗歌的意境。也即,较之于《诗经》、《楚辞》,《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具有唯美化、组合化和更为情景交融的特点,由此形成了《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8.
《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相比于其他“志人小说”,《世说新语》具有独特的玄学文化特征。自东晋中期开始,世族阶层纯粹的思辨性的谈玄活动逐渐被其他形式的玄学活动取代,这个短暂的文化变迁时期和后来的文化追怀时期合称为“后玄学时代”。在“后玄学时代”,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新的内容,而比谢灵运稍早,一种在世族中风靡的具有语料传播功能的作品应需而生,《语林》《郭子》正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些“语料”迅速成为世族子弟领会玄学精神、学习名士风范的指南。《世说新语》正是对这种文化风尚的总结。结合现代文学意义的“小说”定义,《世说新语》可称为“语料体小说”。  相似文献   

9.
钱秀萍 《考试周刊》2011,(59):25-26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极高的成就,明胡应麟曰:“《世说》以玄韵为宗,非纪事比。”玄韵即“玄学的生活情调”,这“并不包含某种明确意识,而只是流动着的一片感情的朦胧缥缈的情调”。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主要在其寓意,而其艺术价值之一则体现在与古人赋物传神之诗艺传统相关的以“神”致“幻”的审美特色上。从意象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赋物,而其胜处不在“形奇”而在“神幻”;从意境层来看,《聊斋志异》工于造境,其胜处不在“事奇”而在“境幻”。《聊斋志异》正是以其颇富诗意的意象之神、意境之幻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1.
《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原始兴象、比德育象和审美意象。这三种意象既代表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的历时发展,也构成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方面的共时结构。《诗经》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可以划分为描述型、比喻型和象征型三大类。这三类意象鼎足而立,各自具有艺术表现的功能和特色,又密切配合,相辅助相成地建构出一篇篇富于艺术表现的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12.
中文系教授汪裕雄的专著《审美意象学》列入“当代大学书林”丛书,最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21万字。《审美意象学》把意象确定为审美经验的核心,论述了由“易象”经“乐象”到“意象”从而转换为审美范畴的流变过程,把审美意象的生成做为审美经验发生的标志,进而探索审美心理机制,认为审美意象是动力心理与认知心理二部结构整合的结果。作者还把艺术品理解为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产物,考察了审美意象在创造者与欣赏者交流中的媒介作用。这就组成了一个纵横交织的审美意象学体系。此书采取中西融合、多元综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贵妇画像》与《金锁记》中“光”和“飞”的意象分别象征着幸福和自由.不同的是,前者运用意象对比来描述伊莎贝尔婚前和婚后生活的巨大反差,而后者则凭借意象的反复来展示七巧日趋疯狂的心态。本文主要比较两篇小说中意象的选择、表达方式与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文心雕龙》意想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系统的理论学说。在《文心雕龙》中“意象”首次被运用于文艺美学领域,《文心雕龙》围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文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文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玄学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近年来已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我以为,这是《文心雕龙》研究不断深入的一个标志。因为就《文心雕龙》来说,不管是在文学思想或体例结构上,都反映出受玄学思想影响的明显痕迹,而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却一直被忽视。为了进一步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即从《文心雕龙》一书的“枢纽”中受玄学思想影响的痕迹入手,说明玄学思想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方济慈的叙事诗《拉弥亚》和中国赵清阁的小说《白蛇传》 ,同属于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神话爱情故事。本文拟从审美的角度 ,比较、分析和研究中西方这两部文学作品在审美意象和象征结构上 ,在揭示“情感与理智冲突对立”这一人类永恒母题上 ,在情节的繁简与结局的审美效果上所显现的审美差异 ,以发掘中西方两部同一题材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小说中的优秀作品,叙事意象的审美功能在《聊斋志异》中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凝聚意义、凝聚主题;充当叙事线索,贯串叙事结构;保存审美趣味等。这是《聊斋志异》保持历久弥新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包含了“暖国的雨”、“江南的雪”、“逆方的雪”三组意象。这三组意象,不仅相互间的关系不同,而且它所处的层次地位也不一样。本文试图从《雪》中的意象、意象间的关系以及各意象所处的地位层次关系,来阐明《雪》中的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内涵,从而对这一有争议的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因写出了《雨巷》一诗曾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这首名诗是中国现代诗史上不可多得的好诗之一 ,因其具有丰富的审美内蕴而让人读之回味无穷。《雨巷》的诗美魅力与作者独特的写作艺术有关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众星拱月的意象结构与意境生成的艺术。《雨巷》一诗的独创性首先体现为意象的创造和意境的生成艺术。该诗创造了三个主要意象 :雨巷———雨中的巷道 ,悠长冷清而又寂寥的巷子 ;“我”———在雨巷中踽踽独行者 ;姑娘———“我”希望逢着的一位想像中的姑娘。诗人又以油纸伞、丁香、姑娘的眼光、芬芳、颜色、梦、颓圮的…  相似文献   

20.
在《印度之行》中福斯特使玄学小说化了,借助于节奏、意象、象征、神秘气氛来表达难以用文字捕捉的感情、氛围和心绪,或给予暗示、激起联想、创造美感,或丰富意蕴、深化主题、揭示哲理,《印度之行》中的意象编排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思索和认识,而节奏则是他的表达美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