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北侗是侗族的一部分,由于地域背景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异性导致其形成了与南侗有别的文化形态。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技术对研究区居住建筑、道路、边界、区域等聚落构成要素及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文化与制度三个视角分析了影响北侗聚落空间形态的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探索北侗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以及规律奠定基础,为北侗聚落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理环境是人类聚居首要的物质基础,是聚落得以传承的资源宝藏。当今景观地域特色丧失、景观趋同化问题日益严重,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促使景观异质性、特征性增加。以川西北地区居高山河谷的羌族传统聚落景观为研究对象,透视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阐明羌人通过"环境感知——景观适应"的生活方式,表达其质朴的审美思想,构建了人与环境亲和统一、和谐共存的空间典范。挖掘川西北羌族传统环境观念与景观适应方式,可为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乡村聚落是乡村文化的载体,要理解乡村文化就要理解乡村聚落。侗族的家园聚落是侗族在历史迁徙过程中不断应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建构起来的一个文化空间。为应对资源的稀缺,实现对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侗族的家园聚落呈现出"村寨—家族"的社会结构,也是一种文化策略。不论是聚落内部,还是聚落之间,都以这样的社会结构为基础,去规范聚落社会成员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黄山市歙县许村的实地考察与测绘,分别从聚落外围空间、聚落内部空间、民居室内空间三个方面来解析许村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同时还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提出许村作为半历史形态村落具有典型性,它代表了这一类型的传统聚落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出矛盾,并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对策以及落实保护行为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自我调适能力.按照民族学、人类学传统的村落研究方式,以三门塘为个案,分析北侗村落社会内部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变迁的基本特征,从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探寻北侗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重构的基本策略,旨在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将GIS技术应用于文化资源管理(CRM)主要集中在田野考古、遗产数据库、登录文物信息系统等方面,从它的应用现状和一些成功案例中得到一点启发,再结合我国传统聚落景观管理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GIS应用于传统聚落景观保护和管理的几个应用方向:资源调查和清单管理;保护规划的编制;日常监管;风险评估;信息交流与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7.
村寨聚落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它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血缘家族组织结构相对简单.为维护本村寨成员的集体利益,确保村寨对周围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每个村寨聚落都会以划定明确边界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地域空间范围.在实体性功能方面,村寨聚落在满足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求方面具有典型的自足性、封闭性、协同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客家聚落景观丰富多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生存危机.本文从行为地理学角度出发,指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客家聚落景观感知面临视觉迷失、听觉迷失、触觉迷失和灵魂迷失,其根源既有景观基因的流失和传承主体的更新等内因,也有城市聚落文化的冲击和文化生态系统的破坏等外因.要重塑客家聚落景观感知,就必须注重传统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并要培养新一代传承人.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聚落就是特定的文化空间。聚落总是以特定民族的文化逻辑进行配置的。从我们对阳烂村的田野调查发现,村落是以家族为载体,村落中的鼓楼是家族成员活动的中心,形成以鼓楼为中心的家族—村寨;而围绕家族—村寨的四周的住屋、坟山、水井、水田、鱼塘、凉亭、溪流、神林、山地等构成要素,则是按照侗族的文化逻辑而有序化的配置,将自然资源、地方性制度和信仰体系一体化,通过它们有效地维护并实现了社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陕北长城外地区农村聚落的形成历史、分布位置、聚落规模与形态、建筑结构及居住形式等方面,阐述了该地区农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了聚落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历史发展的关系,指出陕北长城外伙盘地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人为作用下、在无视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与自然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的聚落实体。  相似文献   

11.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贵州黎平肇兴侗寨325篇有价值的旅游者网络评论和游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肇兴侗寨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偏好不及人文景观,旅游者对带有侗族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偏好较强。民族村寨旅游者偏好具有很强的求真性,民族村寨村民的言行举止、文化习俗和思想态度是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丰富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民族的旅游品牌、协调民族旅游与生态环境发展、建设可持续的特色民族村寨旅游、传承民族精粹文化等方面构建民族村寨乡村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12.
陈口丹  陈志元  郑艳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3):96-101,108
通过对农耕文化进行适时适当的在地转译,台湾八烟聚落从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经济衰败的小山村成功地复育为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其成功经验对拥有相似生态环境及农耕文化的福建联合梯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台湾八烟聚落如何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当地的农耕文化进行有效转译以实现乡村景观新面貌的过程,探讨了台湾实践模式对福建联合梯田乃至当前乡村开发的启示,同时阐明了设计介入对农耕文化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与魂,缺少乡村文化内涵作为精神内核,乡村旅游业将失去生命力。乡村文化作为一村一地发展历程的有效见证,如若不挖掘不利用不传承,极有可能销声匿迹。因此,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均是一件利事。辽宁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为其深度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在分析目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文化的构成,如遗址文化、民居与村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并针对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森林资源也在不断的遭受破坏甚至恶化,所以,保护森林已成为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黄岗侗族村社在对森林维护和利用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习惯法,并对该村落的森林资源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因此,研究和分析侗族习惯法对森林资源的有序有效配置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侗族村落空间,是侗家人在大地上创造的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体现了侗家人对于自然与生活的认知,对于美的感受与表达。侗族村落空间,其存在的物理形式,是由侗族文化和艺术精神决定的。侗族村落空间的构筑遵循三个原则,即聚族而居、依山傍水、凭资源立寨。侗族村落空间艺术,体现出三个重要的关学特征,即中心性、和谐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16.
兴隆洼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已存在着环壕和非环壕聚落之分,这种情况表明,燕北辽西地区早在距今8000年前,就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社会分层现象。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红山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一带的聚落形态发展出现了中心聚落,与此相适应,本区的社会历史发展也开始步入古国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使少数民族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之间有差别而没有差距,不存在优越和落后之分。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不应消失,也不能消失,理应成为“城市文化”的一种参照。城市化背景与少数民族乡村传统文化前景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灾区聚落灾后重建评价及其优化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介绍聚落优化的内涵和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汶川灾区聚落在重建后的显著发展:聚落空间结构上得到优化;聚落产业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区域特色城镇化逐渐形成.但聚落重建之后依然面临的严峻问题:一是区域生态脆弱,生态服务功能突出;二是农村聚落、部分聚落无序发展和可持续生计重视不够.为此提出聚落优化建议: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民族文化产业,生态农业、生态能源业与生态庭院建设相结合,实施生态林业,切实建立起生态补偿体系,以森林碳汇交易作为聚落优化的重要资金来源,以巩固灾后重建的经济社会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