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伟言 《教育科学》2005,21(1):34-37
本文以道德类型学的视角对德育价值取向进行前提性的反思。指出在道德层次论的前提预设下,德育在价值目标上逻辑地走向“乌托邦”,引发灌输和学生的道德反叛;德育功能错位,整体教育功能失调;通过批判和借鉴道德类型学的有关理论、考察道德的实存状态和伦理学的理论构成、立足于道德不同的内涵、功能、作用领域、价值取向,将道德分为圣德和常德两种类型。认为德育价值取向定位应以常德为本位,避免某种终极性的道德价值传授,不能要求学生成为道德楷模;德育要改变“建构学生意义世界”的价值期许,担当起应有的职责;鼓励学生的道德热情和基于自愿的道德作为。  相似文献   

2.
萨提亚模式是一种以成长作为取向的理论模式,原应用于心理学范畴,现已被各界所熟知。该模式下,提高德育有效性主要是提高德育对象自尊、强化人性关怀,以达到道德内化的过程。本文从增强德育民主、健全道德人格、加强道德反思教育三个方面阐述萨提亚模式体系下探究提高德育有效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实践德育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践德育是从学生道德实践的需要出发,在学生的道德实践中进行,通过道德实践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良好品德,最终为了学生过(实践)道德的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取向及具体操作范式。实践德育将实践作为德育理论建构和实际的德育过程的逻辑起点与基础。  相似文献   

4.
鉴于学术界对当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作性状描述和数量测评较多,而对其作实质性的分析和运用不足的状况,在深入阐释"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础上,从高校德育的角度,结合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实际,积极吸纳这一理论的"合理内核"即"道德发展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学说,尤其是其中的第三阶段(后习俗水平道德阶段)的"人生影响"的同时,将这个"合理内核"实际运用于我国高校德育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并从德育理念创新、学生需求定位、教师角色转换和环境优化四个方面思考和构建了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方法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5.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以高职英语教材德育取向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分析《新潮高职高专英语》的德育取向,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新潮》显著特点在于具有德育意义的课文数量最多且涵盖了广阔的道德领域,对各种美德的提升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语教材的德育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外语教育的绩效;富有德育内涵的英语教材普遍受到学生的好评;外语教材应最大限度地包含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德育能力,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问题进行感知、监控、处理和反思的能力。教师的德育能力的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主要包括感知能力、监控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教育机智等。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现行的德育体系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仍存在许多缺陷,有必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和现实情况对学校德育体系重新认识,加以改造.文章认为,"德"需要学说是德育的理论基础,必须从学生"德"需要出发,按社会对不同成员道德要求的标准,结合学生道德的客观状况重新构建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杜威德育思想与我国德育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海 《教育学报》2007,3(4):69-76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并且,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杜威德育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道德的人”就是民主社会中的“有用的好人”,“道德的教育”就是培养个体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是承担学校社会责任的教育。杜威德育思想对我国德育原理的启示就是在“充分承担各种社会关系所赋予的责任”意义上重新阐释“道德人”概念,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维度”意义上对既有的德育实体性概念进行批判与重构,将“德育首位”看作“将教育的社会属性放在学校教育规划的首位”,将“学科德育”理解为“通过学科教学增强学生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智慧和情感”,从而在整体上反思学校教育的德性基础。杜威思想也提示了我国德育实践变革的学校教育整体德性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