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广大体育教师每个学期初都要制订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等,既是对该水平教材整体理解与把握的需要,又为体育教师制订课时计划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其中体育单元教学计划,对指导体育课堂教学显得更为重要。人教版《体育》指出:"单元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保证体育课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对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的深化和具  相似文献   

2.
一、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 1.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意义 单元教学计划不同于传统教学计划中的学期教学计划,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单元教学计划与获取学分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应该由18节课组成。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使教学具有更大的选择性与灵活性,这是单元教学最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计划是对未来教学的全面思考和完整设计,必须基于对课程标准精神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学校实际的把握等;教学计划是连接课程标准与实践教学的纽带,既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又要对实践教学起直接的指导作用。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要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设计得好,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就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4.
<正>截稿日期:2015年11月22日前第1期:如何制订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学期体育教学计划又称教学进度,是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和本学期气候条件,将学年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本学期的各项教学内容,按照教学时数组成规模和目标不同的教学单元,并制订出单元评价项目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黄建强 《体育教学》2013,33(5):22-23
问:其他学科有比较整齐统一的教学进度,教学参考书丰富翔实,体育学科是否考虑地方区域性教参?体育教学计划"无政府"状态还要持续多久?对于介绍性项目的运动起源、发展,能否考虑编制成一本教辅用书供体育教师比较系统地学习?答:体育学科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完成国家教材的基础上,应该考虑制订地方区域性文件或教参。第一,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需要各地制订地方区域性文件或教参。新课程的实施,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  相似文献   

6.
<正>单元教学计划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是课时教学的依据,是把某个教学内容按照某种教学模式安排各个课次的教学文件。单元教学计划一般由体育教师设计和制订,单元教学计划上接学期教学,下启课时教学,充分体现体育教学过程,是针对某个教材完整的教学阶段。因此,要充分重视单元教学计划。一、不同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种类及特征通常以一个运动项目的技术教授为一  相似文献   

7.
<正>一、"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组成要素在体育的课堂教学中,各层级教学计划结构为: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学期计划需要对学年计划的内容进行具体分配,根据每学期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单元,规划好各单元的承接关系、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分配等。因此,学期教学计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以下要素进行详细制订(见表1)。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证体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中小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制订明确的体育教学水平计划、单元教学计划与学时教学计划,来指导体育课堂教学,其中符合课标精神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对指导体育课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虽然提供现成的教学计划,不利于基层体育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但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还未能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度。所以,各学校有必要集教研指导部门,学科骨干和一线教师等多方力量,制订出具有学校特色的、符合课标精神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有利于体育教师将课标精神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现行课程标准对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对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概的范围,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掌握技能,制订科学合理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重任,在现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下,结合理论与实践,通过大众熟知的点菜模式,进行图表与对比分析,注解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流程与策略,为优化体育课堂而努力。  相似文献   

10.
王斌 《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130-13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崭新的内容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依据课程目标,终身体育的教学观,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心理特点等等,来选择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认识体育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深化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体育课程能否真正得到落实的基础,而规范制订中小学体育教学各类计划以及有效执行是规范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核心标记。中小学体育教学计划通常包括水平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其中单元教学计划是中小学所有体育教学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正>双手前掷实心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健康》七年级教学内容,是田径投掷类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体质健康测试和各地区体育中考的必考项目,属于必学类教材,其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必须精细、全面、合理、实效。一、深挖原理,确立方向制订单元教学计划必须深度剖析教材,从教材的原理和核心要素入手,有计划、分步骤地解决重点问题,确立单元教学  相似文献   

13.
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从微观的视角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有助于开拓思路、 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贯彻和实施.通过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依据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结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 的学习评价思想,制订了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构建了"水平五"篮球运动技能学习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舒华 《体育师友》2014,(5):34-34
<正>一、课前研究学情,切忌盲目施教课前认真研究职高女生的学情是顺利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避免盲目施教的重要环节。如通过课前与女生或班主任的沟通交流,可以了解到她们在初中阶段的体育学习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为体育教师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如在初中阶段系统学习过篮球运球的女生较少,在制订学期、单  相似文献   

15.
<正>一、体育中考高考应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国家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体育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体育考试方案的设计必须正确反映《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表现在:正确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地发展;体育考试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课程的性质、特点和价值,体育考试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关于体育课程性质的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确定的体育课程性质,违背了基本的课程理论与原理,走进了"非课程化"误区。课程性质确定的偏误使"课程标准"不能明确课程内容和评价标准,对体育教师教学实战没有直接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也使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和决策走进了困境。重构体育课程性质必须确立体育技能为内容、运动学习为手段、全面育人为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因地而异的体育教学内容会彰显学校特色,凸显当地体育文  相似文献   

18.
一要看学期、学年体育课教学计划,听体育教师谈体育教学工作打算 看体育教学计划是为了全面地了解体育教师对全年 (或学期 )的体育教学计划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体育教学大纲要求,以及体育教师对教学计划的执行有什么想法等。听体育教学工作打算是为了了解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目标、任务、要求是否明确以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对体育教师素质和他的“教学观”有初步的了解,为评价课提供一些客观依据。   二要看教案,听授课人说课 这一环节是为了分析体育课教材的安排和教学组织工作是否严密,教学步骤是否清晰…  相似文献   

19.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可使教学目标明确,加强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保证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具体制定学期计划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学期教学计划是教师编写课时计划的依据,学期教学计划安排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把教材内容分配到每节课中去。制定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每次课教材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2.每次课教材的安排要考虑学生学习负担和身体承受能力;3.一学期的教材安排注意其系统性和连贯性,处理好教材的先后顺序;4.各项教材的安排应考虑季节性:5.正确地确定各项教材的排列方法,排列的方法有三种:1)集中排或连续排;2)分散排或间隔排;3)集中与分散结合排。  相似文献   

20.
陈勇 《浙江体育科学》2003,25(6):39-40,64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两年来按体育课学年教学计划季候性特点与周期划分实施教学的实验班与按普通计划完成相同内容实施教学的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班的人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技能明显好于对照班。这对明确科学划分学年体育教学计划的意义和各周期的任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使制订学年体育教学计划向着更有时间性、季节性、气候性和针对性,更切合外界客观规律和环境条件,更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方向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