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高考考点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一般采用选择填空和选择辨析两种题型。其考查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三个方面:(一)词义理解错误。对成语的词义理解错误,常由以下具体原因引起:1.理解记忆模糊不清。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分析:“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因为对成语的理解记忆模糊不起,句中显然是把它当成“首要”来理解,从而发生了误用。2.望文生义。例: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分析:句中“文不加点”中,“…  相似文献   

2.
理解和使用成语,要谨防“望文生义”的错误。在人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常有望文生义用错了成语的情况,令人啼笑皆非。《人民日报》曾有一篇文章,在引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之后,说什么希望对方“做成功的‘萧何’,而不做失败的‘萧何’”,这让每一个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捧腹。各类语文试卷的成语题中,那些错误项往往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例如: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高考卷成语错误项)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  相似文献   

3.
从1992年辨析成语使用题出现以来,几乎每年都有辨析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题目,因此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下面就近几年高考试题,谈谈成语运用常见的几大误区,以供考生们在做此类试题时加以思考。一、望文生义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对一些成语不能仅从字面上想当然地理解,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的毛病。如: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高考题)简析:“首当其冲”比喻是最先受到攻…  相似文献   

4.
“正确使用词语(熟语)”是高考语文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而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且强调的是在动态语境中考查成语的使用,即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强调语境在成语分析中的重要性,既考虑成语的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它的感情色彩、词义轻重、范围大小等。如何应对高考“正确使用词语(熟语)”考点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现对2006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50例成语作以透析,以期从中得出一些启发。[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成语误用例析江苏摇王云鹏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辨析成语运用正误是中考相对稳定的试题,它尤其考查那些使用频率较高但易出错的成语。成语误用主要有曲解词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前后矛盾、搭配不当等几种形式。一、曲解词义望文生义最易曲解成语,有些成语仅从表面理解往往与本义相差甚远。例1摇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2003年北京海淀卷)句中“深居简出”中“简出”被曲解为“简单出门”,而该词的真正意思是“很少出门”。曲解成语的主…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所形成的固定短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出现用错的情况,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常常有成语辨析方面的题。因此,了解成语误用的类型,对正确使用成语,不无神益一本文将结合有关例句,就成语使用中的错误,作一个简单的归纳分析一一、望文生义由于不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仅依据字面,凭想当然来使用,导致误用。l在语文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大不加点:文章写成,不用涂改,点:涂改而上句把它理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的意思。2这篇文章见识浅陋,属于不刊…  相似文献   

7.
望文生义是指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因为不少成语的字面和实质含义并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因此,要用好成语,就必须恪守由表及里的准则,去伪存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望文生义。下面试举例分析。1.文不加点:点,涂改。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如果望“点”生“标点”之义,则成为“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了。病句:李明写的作文,文不加点,字迹潦草,读他的文章,真叫人头疼。2.不刊之论:刊,消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除去。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若望“刊”而生“刊载…  相似文献   

8.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第一大题第4小题为“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其中B项为:“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出题者把“一文不名”设置为干扰项,显然是把它错误地理解成“一钱不值”了。  相似文献   

9.
成语语约意丰,表意准确而生动,历来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地方卷,每年成语题都会准时出现,可见成语被看重的程度。而成语题得分率向来不高。不少学生觉得记忆成语耗时费力而又容易遗忘,下了工夫,成效却不明显。确实,到了高三再死记硬背成语,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不求甚解地生硬记忆也难以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所以成语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靠平时积累。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具有固定性结构的词组或短句。它是在长期的历史传承中约定俗成的。而且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所以成语中包含有许多文言知识。笔者尝试在课本文言文学习中,穿插成语的学习和记忆,既有效积累了成语,又可利用成语作为反证,帮助理解与记忆课本文言知识,一举两得,效果很好。一、在课文内容分析中学习直接来自文本的成语 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古代经典文献,而我们的文言文教材选择的往往正是此类作品,所以许多成语就出自课文文言篇目。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了解了“五十步笑百步”是孟子作的喻证,说的是“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一”;学习《劝学》,知道了“青出于蓝”出自“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此成语为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超越前人之义。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了“完璧归赵”的故事,也就懂得了此成语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相似文献   

10.
1.落实词义,避免望文生义例: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解析:该句误以为点就是指标点符号,从而造成误用。其实点就是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改动、修改的意思。文不加点指文  相似文献   

11.
一、语义内涵不明1.望文生义例①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例②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例③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例④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例⑤主观主义者的滥调文章实属不刊之论。辨析:①中“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②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③中“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  相似文献   

12.
现在,成语运用题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中高考试卷。但从答题情况看得分率较低。究其原因,是对成语意思不理解,未能掌握解题的方法。那么,如何解答成语运用题呢?一、细分析,掌握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类型1.前后矛盾如:两个月后的今天,我将作为一名莘莘学子走进考场,参与人生的重要一搏。“莘莘学子”的意思为众多从事学习的人,显见,与句中“一名”一词矛盾。  相似文献   

13.
最近,看到学生作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个观点虽然貌似正确,实则不刊之论,经不起推敲。”文中的“不刊之论”是望文生义的误用。还有一个成语“文不加点”也是经常被误用,如:“朱玉林的作文水平不高,经常是文不加点,词不达意。”“不刊之论”的误用,主要是由于对“不刊”的意思不了解,以为“不刊”是“不能刊登”或“不够刊登水平”的意思。实际上,“不刊”是不可删除的意思,指的是文章用词精当,难以删改。杨雄在《答刘歆书》中有这样一句:“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这里的“不刊”便是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意思。“文不加点”的误用,是由…  相似文献   

14.
20 0 3年高考语文试题第 4小题是考查成语的题 ,题干是要求选出四句话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答案是D句中的“如数家珍”用错。而考试后有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C项中的成语“自惭形秽”也有问题。C句是 :“一项社会调查显示 ,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 ,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 ,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成语“自惭形秽”中已经有了“感到”的意思 ,句子中则又说“感到自惭形秽” ,属语义重复 ,故是错用。对此 ,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命题专家组成员余闻先生在《2 0 0 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见《语文月…  相似文献   

15.
汉语成语丰富,表现力强.如不能准确理解词义,就谈不上运用自如.学习成语,不仅要注意积累,牢固记忆,也应该注意结合阅读对词语进行理解,特别是多义词,则需根据语境理解词义.这往往是各种语文考试中点击率最高,学生又难以正确回答的题型.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把握好语境,同学们不妨利用如下方法试一试: 根据语境准确选项  相似文献   

16.
2006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有13套考查了“正确使用成语”,纵观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大致有望文生义、褒贬失当、对象用错、前后矛盾、不合语境五种,怎样才能拨开重重迷雾,见到“庐山”真面目呢?下面浅谈几点方法。1.吃透词义,避免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高考阅读理解语篇中通常会出现考生从未学过的生词,或某常用词在语篇特定环境中产生新意以及专业性较强的词语。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学生提出的知识、能力要求中就涉及到考生要根据构词法、文章的前后内容或结合普通常识来猜测判断词义或短语的意义。一般来说,在确定生词或短语的意义时,一个比构词法分析更为普遍适用的方法是:在语篇的上下文句子中研究生词的语法特征并设法找出作者对该词义所阐述的提示。具体的研究方法是:从句子的结构来推测词义;从上下文的对比语境中来推测词义;借助作者对词义的提示或解释来推测词义;根据句意中的因果  相似文献   

18.
成语的运用和理解是高考必考内容,尤其是近义成语,学生最易混淆,辨析此类成语的关键是分清细微差别,掌握其运用规律,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语法功能来理解。下面比较几组近义成语,略见一斑。一、不谋而合不约而同辨析: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在于:1、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多指(不同人的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侧重动作。2、“不约而同”有动作、活动“同时”发生的意见,而“不谋而合”无此意思。3、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19.
要准确地掌握词语、运用词语,就必须准确地掌握词语中的重要语素。许多词语,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语素,往往会出错,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求全责备”中的“责”等,如果我们不理解其意义,那么对整个成语就会理解错误(“刊”为“删削”义,“点”为“涂改”义,“责”为“要求”义)。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群众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学生经常会听到成语、读到成语,还会向老师问到成语。如果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一、如何理解成语的意义1.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短句,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理解构成它的各个成分。有一部分成语,可以在逐字理解的基础上来理解它的整体意义。例如:似是而非、理直气壮、地大物博、一唱一和、异口同声。因为成语是长期沿用下来的,所以,有的成语中的一些字词保留了古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要着重理解这些字词在成语中的含义。如:不速之客(“速”是“邀请”,不是“快”),短兵相接(“兵”是“兵器”,不是“战士”),同舟共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