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书法、绘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中国地市报人大家庭中,活跃着一批热爱书法绘画艺术的新闻采编人员。为了给新闻队伍中的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一个切磋技艺、交流对话的平台,也推动全国地市报新闻采编队伍文化艺术的大繁荣,《中国地市报人》杂志从即日起,不定期推出"中国地市报人书画作品展示"专版,并面向全国地市级新闻媒体书画爱好者征集积极向上的优秀书画艺术作品。希望广大新闻书画爱者以这次展示活动为契机,积极创作,踊跃投稿。展示作品以书法、绘画、篆刻为主。电子邮箱:616202109@qq.com,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的身份以及在新闻叙事中所表达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是对"声音"的研究。新闻就是说话——告知信息、发表  相似文献   

3.
融媒体大环境下,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不断丰富新闻的传播方式,并对传播学经典的"把关人"理论提出了挑战.文章以抖音新闻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作为一个切面,深入分析融媒体背景下"把关人"理论对新闻行业现状未来融合趋势的影响,提出"算法把关"等智能化发展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闻类短视频在嬗变后的"把关人"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的对策,以促进优质新闻信息的及时高效优质传播.  相似文献   

4.
正新闻评论标题看上去"一句话"、"几个字",但是具有引人人胜、画龙点睛的作用,万万不可小看。它不仅是文章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文章能否先声夺人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新闻评论标题满足准确、鲜明、生动、新颖、简洁等要求。新闻评论的标题究竟如何制作?本文将粗浅地谈谈新闻评论标题制作方法。引语法即引用别人的话或做法作为标题观点的一种标题制作方法。这里引用的话或做法就是文章的主题,由此展开议论,这种做法因其新颖引人,给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启迪,常常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如《人民日报》曾刊登的《"一天都不能作假"》(作者王科)一文,说到西安市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闻社群中,"理想"和"新媒体"是两个主要的话语关系,"理想"是新闻社群中最重要的话语建构,"新媒体"则是中国新闻社群中新衍生出来的新闻社群架构。在中国新闻的发展过程中,两个话语建构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统一,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人的理想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是中国新闻社群话语重构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所谓"公民记者"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写新闻?新闻若只是传递信息,那么,记者与一个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非记者何异?又与一部足以全息摄像的机器何异?人不是机器,因而,新闻也应该充满人的思考、人的温度.名记者郭玲春特别强调新闻写作中的那个"我",甚至于"常常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倾向.有时按捺不住,会直白地呼叫、张扬我的观点."①今天,很多新闻难以打动人、震撼人,原因无他,就是来自记者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不够强大、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7.
2017年3月15日,随着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结束,2017年全国两会也进入尾声,人大新闻中心建立的记者微信群完成使命、功成身退.十几天来,群里互通互融,采访人大、政协会的记者均在其内,组成了一个移动端上的"两会记者之家",大家经常在群里你一言我一语频繁互动,作为"家长"的人大新闻中心的组织者耐心细致地回答各种问题,两会已结束数周,但我还是习惯性地打开微信,想看看"家人们"的动向.  相似文献   

8.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甘冒风险,奔走在新闻的最前沿,用客观报道揭露事实的真相;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深入生活的最底层,将目光投向小人物和小事件,展示百姓的苦乐悲欢;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将自己无私地奉献给新闻事业,用手中的笔捍卫着道义和责任,他们就是"记者"。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8)
"智能新闻"是相对"人工新闻"而言的概念。主体性是属人的,不是属物的。人工新闻的生产主体是人主体,主体性自然是指人的主体性;智能新闻的直接生产体是人工智能体(人工智能网络),现象上表现出"拟主体性"。拟人主体性不等于完全的人主体性。人类智能创造了人工智能,人主体创造了人工智能体,这是不可颠倒的客观逻辑。我们可以把"人主体"与"人工技术体"之间的基本演进关系大致描述为:手工技术、机械技术,它们仅仅是人作为人主体的工具;弱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具有类人的一些功能属性,形成一些初步的拟人主体性的特征(拟主体);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形成与人主体相平行的新主体类型(平行主体),生成强人工智能主体的主体性;超强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形成超越人主体的全新主体(超主体),但这是人主体无法理解的超人主体性。就当前情况看,新闻生产传播处于人机交互、人机协同的开启阶段,是人们所说的人类智能与弱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阶段。这是一个人主体依然占据绝对主导支配地位的时代,是人主体依然必须在新闻生产传播中充当各种责任终极主体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再见,电视     
《新闻记者》2012,(6):60
"豆瓣"网站有一个小组,名字叫"不看电视"。这是一群拒绝看电视的同道者。如今,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那个摆放在客厅中央的矩形物体并没那么重要。"电视正在给我们传达过多我们并不想知道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判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是价值观。新闻千篇一律越来越主观;电视剧看得我都想哭编剧的智商让人怀疑,导演的不负  相似文献   

11.
在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需要移情,同理,在播音主持界,尤其是类似于新闻联播类型的"无现场观众"的主持人,做到移情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能够将新闻讲进对方的耳里,将情感传递到对方的心里,值得每一位播音主持人深入地研究学习。1.新闻播音主持中移情的作用"移情"是心理学术语,是人与人之间感情传递与互动的重要环节。在新闻播报领域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观众了解信息是直接从主持人处得到的,主持人良好的移情处理,则是建立主持人与观众间互动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2.
古有"以文载道",今有"成风化人".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48字"方针,其中"成风化人"与"文以载道"的功用是一脉相承.本文重点分析了社会新闻在"成风化人"中应承担的责任,并探讨社会新闻如何加强"成风化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赖小惠  田勇 《今传媒》2007,(11):11-12
2006年在宁波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是新闻媒体策划推出的一项大型活动.一个简单的新闻事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的报道,同时借助网络在"交互传播"中不断地推进,并引向高潮.中国宁波网作为宁波唯一一家综合性新闻网站,从活动的开始至结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活动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14.
王鹏  庞雯 《东南传播》2016,(4):130-132
自媒体的兴起为人们使用网络传播信息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但其中也不乏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新闻,很多"把关人"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经考证便将各类虚假新闻加工成为"真新闻",这种新闻不仅欺骗了受众,还可能成为社会不良情绪的助推器。本文从虚假新闻定义出发,首先阐明虚假新闻及媒介把关人的定义,以及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区别,其次分别从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由《新闻记者》杂志评出的年度十大虚假新闻入手,分析探讨虚假新闻类型、产生原因及传播现状,由此得出媒介把关人在虚假新闻中起到的主观性作用,以及对其把关不严导致虚假新闻传播造成不良影响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后明确媒介把关人的职责及其应对虚假新闻主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戴玉数据圈"是资深数据新闻人戴玉创办的数据新闻群,里面汇聚了各类数据报告发布方、数据媒体主编和记者、高校数据新闻教师、可视化人员、数据行业人员等等,旨在搭建切实推动数据新闻行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数据圈那些人】系列沙龙,主要用来初步介绍群内伙伴们各自的工作,形成初步了解。分享人:汤舸"城市数据团"、"脉策数据"联合创始人,于同济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主修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城市  相似文献   

16.
乱翻书     
正近日得闲,乱读书,把平日堆积在案头、书架上舍不得丢掉的书,跑马圈地般翻了一遍,有的看得仔细,有的翻上几页便放下了。乱翻书总比不翻书强,乱翻书就是与一群人对话,听一群人说话,比听一两个人说话好,一个人说,哪怕是"传达"或是"演讲",总不容易让人记住,因为只要是一个人在台上,会让讲话的人很认真地想句句是真理,结果往往相反,塞进太多的大路货,把要紧的话淹没了,听众不退席,大抵是因为属于"上班"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随着传媒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各种新兴媒体的不断产生,"全媒体"逐渐取代"新媒体",成为当今媒体时代的新特征。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唯有"全能型"新闻人才方能紧跟时代潮流,顺应时代发展。"全能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以"老传统"为基石,以走基层为依托,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所以成就"全能型"新闻人才,首先要从打造好新闻开始,需要新闻工作者"人至"笔至"心至",由量变逐步发生质变。  相似文献   

18.
电视传媒作为党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应该时刻坚守自己的职责,找准定位,发挥喉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48字"新闻职责使命论"是新闻工作的"定位器",其中"成风化人"这一说法是第一次提出,考量着新闻媒体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度和责任心。"成风化人",要"成"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文明的社风;要突出重点、找准对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舆论工作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媒体工作者必须面对新的融合新闻环境,及时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和身份嬗变。本文立足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的背景,从传统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出发,结合公民新闻和意见领袖理论,以具体的例子来分析新媒介环境下"把关人"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董清 《传媒观察》2015,(1):68-69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给人们带来了信息资讯的极大丰富,新闻的来源、渠道、内容、传播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各种虚假新闻在不断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新闻曾经的最为基本的属性,又一次次拷问新闻人的良知。本文从虚假新闻现象入手,结合笔者的创作实践,提出了在新闻报道的采、编、写过程中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