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在我国的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既有对道教音乐思想的发展,又有对儒家音乐思想的肯定。本文将主要介绍嵇康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及在魏晋玄学背景下"声无哀乐"音乐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声无哀乐论>所涉及的音乐美学问题很多,但主要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含义其一是说音乐的本体是来自外在的自然,因而不包含哀乐之情;其二是说人们在倾听音乐时之所以产生哀乐之情,这并非音声使然.音乐与情感各自独立,但是在对应的关系层面上两者产生了关系,这使得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出现多种不同的现象,声无哀乐和声有哀乐都有其合理的一面,由此可以看出嵇康论述音乐与情感关系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声无哀乐论》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音乐"自律"等美学观点。他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情感无关,不能表现感情也不能唤起人相应的感情,是独立的存在,不会为人的意志而转移。同时,他也肯定了音乐移风易俗、娱乐和养生的作用,但是否定了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嵇康是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自律论"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反映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以及音乐的功能等诸多问题。《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不但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国当代音乐美学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逻辑角度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典型命题论证进一步认真分析与研究,旨在说明嵇康以哀乐"名""实"之辩来阐述"声无哀乐"的思想认识的合理性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探究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为导入点,分析了音乐与情感、美学的内在联系,与音乐注重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尊重音乐艺术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倾向,以及嵇康“声无哀乐”理论的美学基础及文化传承,与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及礼乐教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认为“声无哀乐”,乐之“声”与人的感情无关,音乐也没有治世功能,这是对儒家传统乐教的背离;即使有些看法和传统乐教类似,也貌同而实异.导致《声无哀乐论》对传统乐教背离的根源在于嵇康偏爱的玄学对儒学的背离.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本质上不是专门论述音乐的属性,而是通过声无哀乐这一命题来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和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其"声"除含有音乐的意义外,还包含着自我以及与自我相融合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嵇康与其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为研究对象,将视角置于对嵇康生活年代社会环境的分析,从《声无哀乐论》创作的重要背景入手,揭示在魏晋易代之际,嵇康内心深处思想上的痛苦、矛盾与转化。通过这种转化的实现,阐述笔者对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一文中屡次出现的被后世称为"诡辩"观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旨在考查《声无哀乐论》在中国古代美学、音乐美学乃至整个古代美学系统理论中享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对魏晋时期这一开创美学新风和新的美学观念诞生的重要时期做深入的了解,进而丰富中国古代美学的内涵。考查该文,对于进一步了解嵇康的人格本体论、审美自觉论以及这种理论对整个魏晋美学思想文化史的新变和新的美学观念形成产生的影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声无哀乐论》研究成果作了新的补充,并结合现代社会作了实践性的阐述,使这一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渗透到现代文化中去,有利于促进现代人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审视,促进个人美学境界的提高,从而带动整个社会文明层次的提升,深化美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中国美学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当代美学,大体上说,是“西方美学在中国”,其时代大背景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这里的“西方美学”主要是指西方的传统认识论美学,而不是由康德道德形上学(神学)所突破的道德美学本体论。后者正是架接中国心性哲学美学,即道德形上学哲学美学的直接参照系。美学学科应有两种不同形态:哲学体系型美学与诗性智慧型美学。当务之急,是引入康德的美学智慧(美是道德的象征),去梳理、建构中国道德美学本体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的特长,我们已洞开大门。我们面临着一体两面的难题:一方面要建构道德形上美学(外),另一方面又要相应地转换思维方式(内),“合内外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立场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与美学的关系演变经历了审美教育学、教育美学、教育审美学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教育美学出现了教育学与美学的交叉渗透,它表现为三种样态:一是在教育学中直接沿用美学概念;二是对美学概念予以教育学的移植;三是对美学概念进行教育学的改造。教育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教育学的立场,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好地实现立美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现代美学理论发展历史,回答了我国二次美学转型期和跨文化美学发展的几点原则问题,归纳了应用美学理论各家的主要观点,揭示了当今中国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研究中国化的特点。对21世纪的我国美学理论发展作了前瞻。  相似文献   

14.
“美术”与“美学”等词从内涵模糊、外延交错到内涵明确、外延清晰的过程正是汉语语境中羡学视野的现代确立过程;也是从美学的观念引进到学科对象与方法的成型再到方法多元化的论域成熟的过程。具体来说是王国雏、蔡元培、宗白华、朱光潜等学者建构哲学美学、社会美学、艺术美学与心理羡学等维度确立了现代汉语语境中关学视野。  相似文献   

15.
禅宗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特征等内容的梳理,以期对禅宗美学思想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其中,对于禅宗美学的性质,就学界存在的几种分歧——“生命美学”、“修养美学”、“直觉性美学”以及“自由美学”作了简要分析并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中国美学经历过三大形态:认识论美学、价值美学和生命美学。生命美学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美学的制高点,封孝伦的《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以自己的三重生命学说为基础,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生命美学理论,是对生命美学的扎实贡献。但是,其不足在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关系,对实践美学的独特理论价值认识不够。  相似文献   

17.
审美历史维度的乡土美学并非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三大美学形态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继承,而是中国现代性背景下的美学体系的重建,是在三种美学形态交织下的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乡土、知识分子立场的诗性乡土和农民立场的现实乡土,这三个维度,是乡土美学历史意义上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8.
审美在期刊编辑工作中的意义是重大的.其审美的原则主要有:导向原则,创新原则,和谐原则;期刊缟辑的审美培养主要途径是学习美学原理,参加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医美学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中医理论交融其中,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注重从身体、心理、情感及与自然万物的关联中研究生命关感。中医美学所追求的气韵生动之美、天人合一之美、形与神俱之美、阴阳五行之美等医学美学的思想彰显了对生命的人文观照,在医学美学向人文医学回归的当今时代,显现出了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代中国美学与"西马"美学在理论指向上也有某种一致性。但是,不能因为有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就混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更不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这种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