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课程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则是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的,它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特别适合德育.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和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大学生实习教学的实践经验,研究了隐性德育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必要性、作用机制和功能,为高校实践教育中构建隐性德育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校德育环境的日趋复杂使优化高校隐性德育作用机制日显重要。本文首先对隐性德育及其作用机制作出界定,然后就如何构建高效、优良的高校隐性德育作用机制提出了观点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隐性德育作用机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环境的日趋复杂使优化高校隐性德育作用机制日显重要。本首先对隐性德育及其作用机制作出界定,然后就如何构建高效、优良的高校隐性德育作用机制提出了观点和设想。  相似文献   

5.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高校德育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崭新课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把握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按照创新性、整体性、方向性和主体性的原则,搞好这一工作,以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德育隐性载体是指在高校德育过程中,联系德育主客体并承载、传递德育的内容和信息的间接、隐藏的形式和手段。高校德育隐性载体的运用和实施,需要探索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需要发挥学生管理承载和传递德育的作用,需要增强学生服务工作的育人功能,需要凝炼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德育工作的第一线,蕴含着丰富的隐性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好这些隐性德育资源对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校辅导员隐性德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隐性德育资源功能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美国高校中的“荣誉制度”是针对学生的考试而设立的一项管理制度.但是它的制定、内容、执行和传承中处处体现了其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关怀,它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管理制度的层面,发挥了德育的功能作用,成为一种隐性的德育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显性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隐性德育课程往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发挥着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探究隐性德育课程的价值功能,注重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融合与渗透,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校隐性德育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优化高校隐性德育的对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教育作用;加强德育实践方面的建设,渗透隐性德育;运用隐性德育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隐性德育课程能有效地发挥对学生德性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它具有潜在性与间接性;广泛性与开放性;隐蔽性与渗透性;非预期性与二重性;体悟性与深刻性的特点。它对学生具有认知上的导向功能;情感上的陶冶功能;意志上的磨炼功能;行为上的规范功能。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能优化校园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环境,提升学生的德性水平,帮助完成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教育学术语,但在我国却具有良好的纠正应试教育偏差的纠偏功能, 它要求高校德育课程按照教育本身的特点和功能进行设计与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由于受传统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形成了较为狭义的学科德育课程观念,即把德育课程仅仅理解为直接学科德育课程,较为重视直接学科德育课程建设,而忽视其他渠道德育课程建设,存在着德育课程主渠道与其他渠道之间的矛盾、德育课程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矛盾、德育课程结构和层次不清等问题。高校德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根据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树立一种大的德育课程观念,从直接学科德育课程、间接学科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学校教育物质条件层面的隐性课程、组织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文化层面的隐性课程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课程综合性建设,更好地促进高校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优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洲  谭琦 《教育探索》2008,(10):122-123
高校德育原理与实践表明,高校德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因其潜移默化、稳定持久的影响特点显示了其强大的教育功能。优化隐性德育课程的对策主要有:制定隐性德育课程指导纲要;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科学、民主、宽松的价值取向;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陈梦瑶 《教师》2012,(14):13-13
隐性课程是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阵地,关于德育隐性课程的现有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应该扩展至对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内容的具体设计探索、对学生德育发展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研究和对隐性课程德育效果的评价机制的研究。德育隐性课程的建设包括德育隐性课程的载体构建和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评价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德育受到高度重视的21世纪,德育理想和德育现实间的反差明显。要从根本上使高校德育更为自信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要直面当前高校德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充分关注高校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全面优化高校德育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隐性道德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观念、道德信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隐性道德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德性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隐性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通过提高教育者在隐性德育中的作用,提高学校制度建设蕴涵科学、民主、自由、公正的伦理精神,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隐性德育功能等对策来提高隐性道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万变,高校德育的内容与形式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中,隐性德育所凸显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学者的多方面关注。隐性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影响高校隐性德育的诸多因素,试图理清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隐性德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总体格局中,体育文化的德育隐性要素随处可见,并以其特有的魅力与德育的课堂教育相得益彰,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它立德树人的功能在塑造大学生人格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化在高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其独具的感染作用、体验作用、导向作用、熏陶作用和潜移转默化作用,发挥着大学课堂教学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高校在加强校园化建设中要注意易被忽视的问题,重视优化物质化环境建设,加强心理效应研究和规章制度建设,以充分发挥校园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20.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能否从根本上遏止道德滑坡,实现"以德治国"的关键.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重新反思高校德育课程体系结构,整体构建新的德育课程体系,在改进和加强德育正规课程、显性课程的同时,充分重视和优化非正规课程、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使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功能互补,尤其要加强隐性课程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