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陈煜 《现代语文》2006,(5):20-20
司马迁的《史记》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笔法精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语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廉颇的骁勇善战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贵性格分别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着力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艺高超,使人物鲜活生动,如在眼前。这篇章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蔺相如与廉颇身上,对这两个人物作这样那样的分析评价。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有一个人物也应予以重视,他,就是宦者令缪贤。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缪贤虽然是一个次要人物,着墨不多,却不可或缺。第一,是缪贤的荐才,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各自独立又紧密联系,三个故事都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就“完璧归赵”说,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以分别概括为“秦王以城易璧,赵王一筹莫展”,“缪贤举荐人才,相如奉璧…  相似文献   

3.
教材解读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着力刻画人物的言行。  相似文献   

4.
《廉颇蔺相如列传》系司马迁《史记》中的经典名篇。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  相似文献   

5.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之一.成功地刻画了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历史人物。本文就蔺相如形象的刻画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正>《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由“不和”到“握手言和”的历史故事,充分展现出了蔺相如与廉颇两人以国家为重的深明大义。文章重点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看似简单的人物描写,实则背后蕴含了丰富的价值意义。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实质性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才能让学生全面解读其中的精神价值,从内心产生敬佩之情。《将相和》全文以蔺相如的活动为整个故事线索,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分别展开叙述,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重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描写人物上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正如韩兆琦先生在他的《司马迁与(史记)》中所言:“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111页)《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一篇较好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的范文。该文通过记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着重塑造了占居矛盾主导地位的机智勇敢而又深明大义的封建时代的爱国者形象——蔺相如。  相似文献   

9.
高中教材节选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写了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合欢。缪贤向赵惠文王推荐蔺相如时说“其人勇士,有智谋”。教参也一致认为蔺相如勇敢机智。从第一个故事来看,蔺  相似文献   

10.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主题思想的分析,过去大都着眼于节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强调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歌颂了蔺相如对秦斗争的机智勇敢,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尚品质;赞扬廉颇忠于祖国,勇于改过的精神。从局部看,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从全篇看,就不够全面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一篇多人合传,全篇写了廉颇、蔺相如、赵奢、赵括、李牧等五个人物。通过这五个人物的传略,反映了赵国从赵惠文王到赵王迁七十年间的兴亡史,反映了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强调君主善于举贤授能,知人善任,国家就强盛;君主良莠不分,忠奸不辨,国家就败亡。  相似文献   

11.
在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时,有别于他人的另一种解读一直在脑中闪现:“完璧归赵”成就了蔺相如的一世英名,使之从舍人一跃而成为上大夫;“完璧归赵”也使赵国失信于秦,失信于天下;“完璧归赵”更激怒了秦国而加快了赵国的灭亡。  相似文献   

12.
祝宇 《现代语文》2011,(1):112-115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千古名篇。有很多文章从各个角度论述过其特色,论详写、实写和显笔多,笔者试从略写、虚写和伏笔的角度提出拙见。先说略写。相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详写的故事,开头介绍廉颇和蔺相如出场的两段是略写。廉颇功勋卓著,身为赵国大将和上卿,地位崇高;而蔺相如是宦官门客,名不见经传,地位卑贱。两个地位如此悬殊的人,为什么他们的传记被写在一起了呢?两段文字寥寥55字,就交代了两个人物,引起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读下去。这就是司马迁高超之处。“文  相似文献   

14.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蔺》)出自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篇目,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受教学课时的限  相似文献   

15.
提到“完璧归赵”这一成语,人们就会想到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记载。像这样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比比皆是,下面撷选20例,供大家练习。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个“完璧归赵”的故事。长期以来,都被人们当作描写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优秀作品。这固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事件的整个过程,就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18.
蔺相如在历史上以智勇著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对蔺相如的生平着重叙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从而突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形象特点,而传后的论赞“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则成为对蔺相如最其权威的评定。那么,蔺相如在奉行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中,又是何以表现出如此出色的智勇行为的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能审时度势,据理执要。  相似文献   

19.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的经典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众多版本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选文。人教课标版(下同)高中语文(必修)共选司马迁两篇文章,一篇是《鸿门宴》(第一册第六课),另一篇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册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课标课本节选部分,下同)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以事写人,成功塑造了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阅读《廉颇  相似文献   

20.
课文是节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精彩的前半部,原传还记述了赵奢、赵括和李牧的事迹。廉颇、蔺相如处在战国争雄的后期。秦自公元前四世纪强盛起来,其后不断对东方六国展开军事的和外交的攻势。赵与秦毗连,常受到强秦的威协。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发生在秦统一中国之前六十几年的时间里。这篇课文,记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歌颂了蔺相如的智勇和爱国精神,表现了他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高尚品质;也赞美了廉颇忠诚为国、勇于改过的精神。课文包括简介和三个具有独立性的故事,可分为四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