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本文根据日本高僧圆仁的日记《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深入探讨了唐朝时期圆仁在来华求法过程中与淮南节度使李德裕的交往,并由此对历史上有关李德裕的人品及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圆仁法师(794-864),又称慈觉大师,是日本天台宗第三代座主,公元838年前往中国求法,历经9年方始归国,曾写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被誉为日本的玄奘。通过对圆仁法师在中国9年的经历,可以分析其对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有关"书仪"的内容,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书仪是写信的程式和范本,供人模仿和套用;另一种看法认为书仪是兼有书札体式和典礼仪注内容的著作。检讨敦煌写卷中保存的十余种书仪,我们发现,就"书仪"原有的意义来看,第一种看法是正确的,典礼仪注部分中唐以后才被附加到少数书仪中。  相似文献   

4.
杨琳 《家教指南》2011,(1):104-111
敦煌文献唐代郑馀庆撰《大唐新定吉凶书仪》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书仪,对了解唐代社会具有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周一良、赵和平在《唐五代书仪研究》一书中率先对此书仪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阐释了书仪的基本内容。不过由于是初次梳理,在字形辨识及词句理解方面存在不少疏失。本文针对周、赵二氏在书仪第二篇《节候赏物》的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们的订正及解读意见,以使读者准确理解书仪的内容,从而正确认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日本高僧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入手,广泛引证古文献的有关史料,就会昌法难的经过、规模以及君臣对毁佛的态度诸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吴勤丽 《文教资料》2013,(32):178-180
书仪是指专供人们撰写书札的参考品,也是书信写作的范本,供人模仿和套用。朋友书仪是书仪的一个重要类型,主要叙述朋友间思念渴仰之情,文字优美,清新可读。唐代朋友书仪形式完整,以骈文为主,体现着盛唐气象。本文主要从《朋友书仪》对盛唐气象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日本奈良时代光明皇后书写的 <杜家立成杂书要略>,是我国早已散佚的宝贵书仪资料,8世纪后期成书,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的汉文书信中有一些迄今仅见于敦煌书仪的尺牍用语,说明存在着与敦煌书仪相同相类或相近的书仪传入日本的可能性.两者的比较研究也凸现出敦煌书仪在汉语史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归义军政权在张氏和曹氏统治时期 ,始终谋求中原王朝对其的承认和支持。敦煌书仪中保存着大量归义军官员迎接、参见、谢贺、宴请唐朝和五代中原王朝来使的仪目和口头用语 ,并有不少反映当时具体事件的真实信函。但是学者们对一些书仪或信件本身的年代、主属看法不一 ,由此影响到归义军与中原王朝来往的事实。本文试图通过P 2 945书仪形式和内容的再辨析 ,重新探讨这件书仪所反映的曹氏归义军遣使中原的年代史实以及灵武节度使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众多的寺庙反映了古都晋阳的佛教盛况。惠明寺旧址的舍利塔可能是隋朝仁寿舍利塔。日本高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记载了唐文宗开成五年在晋阳的所见所闻,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晋阳佛教文化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圆仁是日本名僧,曾入唐求法十年,历唐宗、武宗、宣宗三朝,写成《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书,此书对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化、外交等方面极具史料价值。本就五十年来国内对本书的研究情况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1.
该文试图从书法入手,并结合文章所反映的史实对P5043号卷子加以探讨,从而提出以下假设:卷子出于欧阳询之手,因敦煌官吏僧俗请为唐太宗立生祠而作,用于刻碑纪事。对此卷子的考订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晓平 《家教指南》2011,(4):105-112
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是平安时代前期撰写愿文最多的学者,保存至今的空海篇愿文,是唐代中日佛教文学交流的重要见证,是敦煌愿文的异域同构。空海大大提升了日本愿文的文学性。由于空海愿文与敦煌愿文中有些作品大体属于同时代的文献,而又有先后之分、源流之异,所以不仅空海愿文可以视为敦煌愿文的外沿资料加以参照,而且敦煌愿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还可以为解决空海文学中所谓"自古未详"的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早在中国的唐代,词刚刚出现之初即已传入日本。综观一千多年前日本词学的起步阶段,有两组中国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就是张志和的《渔父》五首和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正是在它们的影响下,日本诗人开始了词的创作,其中包括嵯峨天皇的《渔歌》以及有智子公主和滋野贞主的奉和之作,还有兼明亲王的《忆龟山》,此外还有一组越调诗也颇值得关注。与此同时,中国的唐诗从内容上也滋养了日本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14.
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历史地位的重新估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长期处于尊唐抑宋的不公平评判话语系统中。本文从古代主要小说类型的题材、艺术风格、创作主旨等内部要素的演进过程和概念、理论、作品整理等外部因素的运动轨迹切入,综合分析讨论了宋代小说在古代小说领域的独特贡献和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认为宋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不低于甚至高于唐代,应该对尊唐抑宋的结论重新检讨和估价。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驴作为特殊的意象,频繁地进入文人诗歌创作中,并逐渐具有了特定的文学和文化内涵,成为诗人(包括贫士、隐士)特定的坐骑,甚至在某些诗僧的诗歌中还带上了禅意。唐代诗歌中的驴意象对后代诗人,尤其是宋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诗歌史上,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边塞诗可谓贯穿始终.一般认为,盛唐的边塞诗是唐代边塞诗创作的顶点,也是其终点.其实,边塞诗的创作是继续贯穿到中晚唐时期的.中晚唐时期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边塞诗派,但从事边塞诗创作的诗人并不少于盛唐时期.试通过对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边塞诗的分析来证明此观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唐朝山水诗人和日本江户时期的许多汉诗诗人皆以山水自然为素材,来表现其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自王朝时期就受到中国汉诗的影响,创作了不少优美的汉诗,但也由于各自时代背景和中日文化传统的不同,两者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唐诗选本研究,我们发现明代唐诗选本大量选录韦应物五言古诗,数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李白、杜甫二位大家。究其原因, 乃在于明代批评家认为唐人的五言古诗,大多有律化的特点,而韦应物五言古诗则承汉魏之古正,祖渊明之冲和,得二谢之精致,乃古诗之正宗。  相似文献   

19.
唐宋转型理论是近年中国古代史学与诗学研究中一个流行的学术话语。在唐宋文学研究领域,借鉴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的唐宋史学观,并整合传统诗学理论,经王水照等诸多学者推阐发扬,深化了唐宋诗歌转型问题的研究,开拓了唐宋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