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至少体现在他在《巴黎手稿》中对“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必然结果”这一命题的论述及其后续思想之中。在对这一命题的论证过程中,马克思提出的某些本体论思想仍然在原则上适用于其晚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方法论上,马克思这一论证过程中所存在的缺陷在于没有像其晚期那样严格区分“具体”和“抽象”,并根据具体的私有财产事实得出一个抽象的私有财产概念;但他对异化劳动起源的追溯已经包含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性,而这对于理解后来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当前对《资本论》及其他政治经济学批判文本进行哲学阅读的语境下,马克思早期思想尤其是《巴黎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说:“对不同等的人按不等量的(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又说,按劳分配通行着等量劳动交换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列宁也说过,实行按劳分配时,各个劳动者是“按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有没有矛盾,应该怎样理解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过多种解释,其中主要的意见有两种: 一种意见认为,由于各人的劳动能力不同,不同的劳动者为了领取等量产品,所付出的劳动是不同的。这种解释没有说清楚:人们的劳动能力不同,按不等量的劳动领取等量产品为什么还是按劳分配呢?既然不同能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马克思这一论断揭示了教育与劳动能力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指明了教育可以发展人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教育不仅具有社会政治意义,而且具有社会经济意义。认真学习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学习马克思有关教育的经济意义的论述,对于深入领会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列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之一,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从社会历史现的角度看是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现到唯物史现的转变。“人的本质”、“私有制”和“共产主义”等范畴在两种历史现的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体现着两种历史现逻辑框架、推理方式以及理论结论的不同和联系。分析这些范畴的不同内涵,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马克思历史现的转变及其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对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伦理学思想,在国内外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这些争论涉及到对马克思伦理学思想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深入《手稿》文本,围绕“异化”、“劳动异化”这些中心范畴剖析马克思论说的基本理论构架,在“道德异化”和“道德理想”的关系视域中,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重要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际关系及其产生的原因,对于理解各种人际关系,加速“四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一、要区分不同社会形态中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和特点马克思在分析“商品拜物教”的性质时明确地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他还说:“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所谓特有的社会性质,是指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变为社会劳动的这种社会性质。这就告诉我们:第一,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有商品拜物教存在。这里讲的是商品拜物教的一般。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关于私人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而不是专门用来说明交换价值和价格的,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们作为人类劳动而相等,并且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的形式”。揭示“商品生产这种特殊的生产形式所独具的这种特点”,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任务和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它的基本依据是人类历史的事实和经验,而不是逻辑的“假设”和“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非难,说明了它们对于这一理论的实质和方法的无知。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表现为“总体劳动”形态。许多文章中使用了这一概念,但规定性很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对总体劳动这一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特点作一考察。一、总体劳动的基本规定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分析产业资本的集中时明确使用了这一概念。他写道:“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于更广泛地组织许多人的总体劳动,对于更广泛地发展这种劳动的物质动力,也就是说,对于使分散的、按习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异化劳动,指出了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这部著作存在着逻辑矛盾。马克思正是在解决这些逻辑矛盾基础上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与再生产”的概念,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劳动”、“实践”、“生产和再生产”这三个概念彰显出主体的立场的不同,体现它们深层的内涵也不同。马克思就是在逐渐深入研究这三个范畴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提出从异化劳动得出私有财产这一结论的含义、原因和意义。一些人对于这一结论感到迷惑不解。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为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重要范畴。私有财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考察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就是从劳动的本质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及其将被扬弃。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采用了“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即从后头开始思考。由于某些人对方法问题缺乏理解,造成有意无意地曲解马克思的结论。异化劳动范畴,后来为剩余价值学说所代替。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有一条重要的线索,这就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审美意义和人的审美本质在人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审美是人类劳动实践活动的本质属性,人的发展就是恢复劳动实践活动的这一属性,使人的审美素质和能力得到解放与发展。这一发展的途径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消灭阶级,消除“异化劳动”,消除人的分工差别,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这条思想线索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理清这样一条线索,对于完整而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以及从新的角度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文依据马克思关于分工是“不同种类的劳动的并存”以及“分工是一切商品生产的基础”的论断,把教育作为一种劳动,即作为社会分工的构成要素从而纳入到分工这一范畴内加以考察,并阐述了劳动分工在认识教育与市场经济二者关系中的方法论意义和作用。同时,论文从教育同市场经济二者共同的目的──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基本环节入手,界定了教育这一从物质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的智力形态的劳动类型同市场经济分别在劳动分工中的涵义;辩证地考察了二者之间分别处于发育、形成和完善这三个不同阶段时的动态关系。论文从分工这一全新视角考察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从而使这一论题的探讨同现实经济生活发生了密切联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论述理顺分配我国的关系、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时指出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论述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 ,要把劳动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种提法是我国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对此 ,应该如何认识呢 ?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劳动是一种生产要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指出 :“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它的对象和它的手段。”(马克思 :《资本…  相似文献   

14.
劳动概念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有着丰富的内涵,按照传统的理解范式,劳动是指人以工具为媒介改造自然的单向性活动,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劳动范式的“工具理性”理解维度。从工具主义的理解范式出发,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在当今社会中遭遇了理论和现实上的双重危机。理解范式的转化势在必行,“主体间性”作为与“工具理性”相对的新范式,既是马克思“劳动”概念生成逻辑中的应有之意,也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应对现有的危机提供了现实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曾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我们必须抛弃从马克思专门分析资本主义的《资本论》中取来而硬套在我国社会主义关系上的其它若干概念。我所指的概念包括“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产品和“剩余”产品、“必要”时间和“剩余”时间这样一些概念”。对于斯大林这个观点,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学界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斯大林的这个论断,不符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在他们看来,马克  相似文献   

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不同地方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先后关系提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回答。究竟是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这成为一个理论难题。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进行深入的考察,可以看出:当马克思以历史和经验的分析的方式去考察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得出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的结论;当马克思以逻辑和本质主义的分析方式去分析这一问题时又会得出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这一结论。而马克思在写作这一文本时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存在,或者说还是分裂的,因而就给人造成了这种矛盾印象,这既是与这一文本的实验性有关,又与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还未成熟、还没有找到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感性哲学的现实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范畴,经济学理论界不少同志认为:马克思明确提出两种不同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涵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二种涵义是指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为满足社会需要可用于生产某种商品的总劳动时间。同时又把第二种涵义中的“社会需要”理解为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不同地方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先后关系提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回答.究竟是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还是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这成为一个理论难题.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历史进行深入的考察,可以看出:当马克思以历史和经验的分析的方式去考察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得出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的结论;当马克思以逻辑和本质主义的分析方式去分析这一问题时又会得出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这一结论.而马克思在写作这一文本时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存在,或者说还是分裂的,因而就给人造成了这种矛盾印象,这既是与这一文本的实验性有关,又与这一时期马克思思想还未成熟、还没有找到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感性哲学的现实基础有关.  相似文献   

19.
劳动正义是劳动主体对劳动的正义追问。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没有提出过劳动正义思想,但马克思博大的思想体系中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异化劳动的非正义的批判、对剩余价值剥削的非正义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劳动的正义状态的描述中。劳动正义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劳动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杨春生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撰文指出,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美学命题及马克思针对这些命题所表达的观点,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马克思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一论断,既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劳动的质的不同,又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与动物的本能劳动不同,人的劳动产品是人“意识”的结果、“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