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春芳 《成才之路》2009,(29):35-35
诗歌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集大成者。它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无与伦比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对诗的作用就有精确的论述:“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说明诗歌是诗人对生活观察的高度凝聚。是几千年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精髓。它唤醒人对生活本身的思考,恢复曰益粗糙和冷漠的心灵对生活的感知。于是,诗歌教学便有了它特殊的价值与意义。然而,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和弊端:许多教师课堂上忙于简单地解释字义、词义、句义。甚至翻译,生硬地点明修辞、挖掘典故,  相似文献   

2.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涉及赏析的各个方面。情感作为整体内容的统领,从赏析的角度提出问题,是对全诗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情感的分析评价。考查角度可以从整体内容着眼分析诗歌情感,如2006年北京卷:“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也可以从部分内容入手。如江苏卷:“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川卷:“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浙江卷:“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依家鹦鹉抄叶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可以通过比较找出诗歌的异同点,如重庆卷:“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现当代诗歌教学中,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让学生学会赏析诗歌:通过品读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象领悟意境;感受意境体会思想感情。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正确运用象征手法,反复揣摩、体味诗人赋予意象的主观情感,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并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诗歌教学形式多样,但领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中的意象,反复呤咏诵读应是解读诗歌的几个基本途径,也是诗歌教学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诗歌的鉴赏要培养欣赏的情趣,把握住意象反映的情感,体会意境的主旨和获得审美的情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诗题,了解诗人风格,感知意象等等方式,帮助他们真正地去欣赏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李小春  罗君华 《教师》2010,(21):70-70
诗歌文化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诗歌所体现出来的和谐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无与伦比的。孔子对诗歌的作用有精确的论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说明诗歌是诗人对生活观察的高度凝聚,是几千年社会精神文化的精髓。它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重铸民族精神具有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作用。诗歌是我们文化的精品,曾让多少人为之沉迷,喟叹不已。今人古人,浅唱低吟,走过了一辈又一辈,诗歌曾是这样的深人人心。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离不开对四季景物的描绘。诗人在自然的山水中寄寓他们的情感,留下了不少写景咏物的季节诗。诗歌鉴赏对季节诗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相似文献   

8.
张利莹 《湖南教育》2005,(14):22-23
我们常见的诗歌教学方法是:首先大谈写诗背景,接着逐句翻译或讲解,然后分析写作方法,最后谈如何鉴赏。讲完后,让学生读一遍,再要求学生背诵了事。笔者认为,诗歌教学的目的是品味诗歌语言,欣赏诗歌的音乐美,把握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要想达到这一切目的,诵读不失为诗歌教学的一把“万能钥匙”。  相似文献   

9.
冯凌云 《中学文科》2007,(6):100-100
从《诗经》开始,我国古典诗歌成就辉煌,优秀诗人浩若繁星,诗人由于各自的生活时代不同,经历各异,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形成了各自诗歌的不同风格,例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轼的豪迈、清照的婉约……可以说,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了解古典诗歌常见的艺术风格,对我们鉴赏古诗有重要意义。古典诗歌常见的风格有以下10类:  相似文献   

10.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如能从“诗眼”人手,一方面可以体味诗人创作时的艰辛与欢愉,另一方面也是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手法的一把钥匙,读者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诗眼进行鉴赏。  相似文献   

11.
在诗是人生、人生即诗的诗歌观的指引下,诗人阿毛把自己的生命激情、经验认知、生活感悟、人生幸福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诗歌成为传递诗人情感理想的精神寄托。诗集《变奏》无疑成为诗人阿毛个人记忆、文化经验和现实困境的表达体,呈现出社会嬗变过程中个体阵痛的心灵变奏。  相似文献   

12.
“诗言志”是众所周知的,诗之“志”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相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由于他们经历不同,他们的诗所言的“志”决不会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歌时,必须让学生先弄清诗歌写作的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人创作该诗时的境况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4.
高小玉 《考试周刊》2010,(44):46-46
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在读诗时,读者一方面要探究诗人借助于诗所要抒发的情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并通过想象加以再创造,丰富诗的内涵。因而,要解读诗歌的含蓄之美,就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多方面素养的培养。本文谈及鉴赏诗歌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以求为解读诗歌找到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表现诗人审美理想和激情的艺术形式,是激情奔涌的产儿。诗歌中的一切景物形象,都是感情的产物、感情的载体,是诗人感情的艺术表现。诗歌教学就是要把诗情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触摸诗的情怀、品尝诗的情味、领悟诗的情感。“情”,可谓诗的气脉,泱泱华夏的诗歌历史,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历史。因此,把准诗的“情”脉,也就成了阅读鉴赏诗歌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把准诗的“情”脉来传递诗情呢?  相似文献   

16.
诗歌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首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  相似文献   

17.
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单地说,指诗人心中的物象。它是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物)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诗歌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我们要鉴赏诗  相似文献   

18.
“诗以言志”,伟大的诗人总是把心中的爱与愁交付于诗的歌吟,优秀的诗歌从来都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所以品味诗中真情,是鉴赏诗歌的主要任务。高中生鉴赏诗歌,自然是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然而学生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一向偏低,作为老师,也倍感委屈,课上讲了许多诗歌鉴赏的知识,分析了一首又一首诗歌,老师的讲解学生似乎都听瞳了,但当他们独自面对一首新的诗词时,又如读天书,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主观的感情是诗歌的本质、灵魂之所征。闻一多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气之凝结。”我国古代也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认为诗歌“吟咏性情”,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无论是抒情诗、叙事诗还是写景咏物诗,都或浓或淡或隐或现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即使有理性色彩的哲理诗,也常以情促理,融理于情。所以,我们鉴赏诗歌,从本质上说就是体悟诗情。那么,从哪些方面切入呢?  相似文献   

20.
“诗是经验的传达”是在中国现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歌本质观之一。其主要内容是:诗歌直接来源于人生的经验,经验的特性是私人化与个性化,诗歌经验中应当存在着很强的戏剧性因素,从生活经验到诗的经验有一个转化与消化的过程。它标志着九叶诗派诗人的诗观达到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综合的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