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1):165-166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提炼学校教育办学特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我们利用本地篾香文化,深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我校及社区实际,开发了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本课程列入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初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形成系列、整体效能的状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则是较好方式。它能依据地域特点、学校办学特色发挥应有价值。校本化实施的途径,要做到与学科教学、学校兴趣活动、学校德育的整合,并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方面得到发展。校本化实施对教师的能力和学校的氛围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创建办学特色是时代的呼唤,是一个学校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创建办学特色的关键在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则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学校的实际和所拥有的资源出发,从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有充分发挥培养有专长、有个性的学生的作用,体现鲜明的办学特色。因此,我校开发了环保利废的"多元智能艺术手工"校本课程,来凸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多元智能艺术手工已发展成为我校的一项群体  相似文献   

4.
优质学校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性任务,要以"美"的理念引领学校不断发展。优质学校建设要有"美"的办学文化,注重学校精神境界的提升;实施"美"的课程,在美育视野下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特色校本课程;培养"美"的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注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责任心和合作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优质学校还要建立"美"的联盟,让优质资源辐射,带动更多的学校成为优质学校。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是在我国课程改革中呈现出来的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存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的重要价值在于追求课程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适应性。目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多是零散的、无序的,教师为课程而教,学生为课程而学。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充分反映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特色,需要有整体设计。大连市第一中学和大连市第十四中学基于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特色,形成了包括"目标——领域——科目——专题——模块"的校本课程体系。"专家指导——学校行动——合作分享"是校本课程开发有效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展开之际,我校本着"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努力开发校本课程,目前学校现已开发出近20余门的校本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校本课程的新观点、新理念转化为学校现场的、实际的课程开发行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诸多条件的限制,如:教育经费和师资的问题;学校的办学模式及学校的实力;属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办学学校由于担负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从而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地方与社区中的任何一种活动都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内部的教育活动,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语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一些误区,如将校本课程作为办学的一种点缀,在构建校本课程中或跟风而动,或纯粹为研究而研究等,这都极大地削弱了校本课程的实际意义和其"补充"国家、地方课程的功能。为此,江苏省无锡市藕塘中心小学确立了"一切为了成全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建设理念,在积极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同时,立足学校特色,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  相似文献   

9.
校本选修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开发校本选修课程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作,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教师团队的教学教研水平。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办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生物学校本选修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和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所需。  相似文献   

10.
提高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无疑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根本力量,我校是在校本研修中学习和学做课程领导。我校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后"茶馆式"教学,引领教师将研修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在学做课程领导的同时,教师得到了专业发展。对校本研修的精心规划,提升了学校的课程领导力,成就了我校一支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教师队伍,也提高了广大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同,齐心协力投入到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  相似文献   

11.
一、对民族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目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激发了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办学自主权得到了拓展,办学特色得到了体现,为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起到了导向性、推动性作用。我省校本课程的开发才刚刚起步,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课程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同程度的存在。研究和开发校本课程就必须考虑到民族学校所在地的位置、面积、人口、物产、地形、气候、交通、风俗习惯、风景名胜等因素,校本课程才能体现它的时代性、民族性;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体系才能符…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除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校本课程的建设同样决定着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江苏省淮安曙光双语学校基于小学生特殊需求,开发与实施了全寄宿制学校"闲暇教育"校本课程,较好地诠释了校本课程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课程建设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基本路径之一。学校在进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时,要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办学现实、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实际为出发点,秉持"课程民主"理念,合理把握"学科课程注重学力凸显、活动课程着重兴趣培养、校本课程侧重素质拓展"等三个方面,努力使课程特色成为学校特色,进而发展成为秉承文化传统和展示独特风格的一种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和主体--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教师教学理念新颖与否、业务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率.而"教学为先导,反思为纽带"的校本培训体系,以构建和谐的校本培训机制为基础,组织富有成效的"学术系列讲座"、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聘请"教学顾问团"等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同时针对教学行为开展"教学行为诊断"、"知识缺陷诊断"等教师教学行为反思活动,为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师素质探索了一条全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地理学科在学校学科课程体系中主要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而不是工具性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校本地理课程资源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也最容易把学生的思考引入其中,而校本地理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校本地理课程呢?一、校本地理课程结构的构建校本地理课程的结构,是指校本地理教育所依托的各种课程形态及其结构关系。建立合理、完整、有效的校本地理课程结构首先要符合以往地理教学的成功实践,能把以往地理教学中各种…  相似文献   

16.
学校特色建设是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学校特色建设事关素质教育的推进与落实,更是学校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求。复兴中学客观分析学校的教育背景和自身需要,为学校创建特色乃至形成品牌开辟了路径。从学校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指导思想的开始到构建课程模块,整合课程资源,培育"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形成开放多元的校本课程体系,体现了复兴中学的办学价值取向和办学特色。"普职结合"校本课程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学校实践经验和办学质量得到同行和社会的一致认可和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17.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客观条件,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教育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开发校本课程能更好地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其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后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课程模式。校本课程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受到各地区学校的青睐。校本课程的研发是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创办特色学校的契机。辽西地域文化校本课程,以辽西地域文化资源为基础,力求研发适合本地区教育教学和学生特点的语文校本课程,希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课程、体育课程和校本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明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发挥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和教研的主动性并实现因材施教等意义,并针对当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和开发各地区本土体育教育资源、建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体系和提高教师个人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适应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需要等对策。  相似文献   

20.
《教育》2014,(35)
正音乐校本课程是以本地区、本学校的音乐资源为基础,以学校和音乐教师为主体,以发展学生音乐特长为目的而开发的富有个性和多样性的音乐课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一纲多本"形式编写的各种版本的音乐教材,都留有15%—20%的空间给地方民间音乐。开发音乐校本课程,一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音乐的机会,提升音乐素养;二是放大校本课程优势,也能促进学校的特色建设,提升办学品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