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久前,我在某高等学府新闻系的新闻采访课上见到了一幕很有意思的情景。这是一次模拟采访课。任课老师扮演某重大工程的领导,向“中外记者”(同学们)发布“新闻”,然后由“记者”们提问、写稿。可这位“领导”一反常态,发布的“新闻”是口头的,没有散发任何书面材料,说了一大堆不易记的数字与事实。课后,数名同学找老师诉苦,问为何不按惯例发书面材料,这样便省事多了,还可免受记录之苦。这使我想到目前我们新闻界中普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现在不少记者缺乏事业心和主动性,嫌麻烦,怕吃苦,不愿意到现场去采访,不爱用自己的脚去寻找新闻,而是依赖新闻  相似文献   

2.
由于领导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本单位当之无愧的消息灵通人士和最有权威的“新闻发布官”。因此,通汛员荇想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做一名报纸、电台的“优质”、“高产”通讯员,就必须学会和掌握与本单位领导经常打交道的方法及技巧。通讯员采访自己的领导时,身份有别于一般记者,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由于长期的上下级关系,通讯员常常会生出自卑感,在采访中往往言不  相似文献   

3.
一个记者写的报道,在事实上出了差错,受到批评,这时,他拿出了采访本,说:“这是党委书记告诉我的。党委书记说的我不信还信谁?”与此相类似,另一个记者则拿出了被报道单位的一份书面材料,说:“他们自己的材料上是这么写的呀!”他们冤枉吗?有点儿。一个单位的领导,尤其是高一级的领导提供的情况,一般说应该是准确的。已经形成的书面材料,尤其是报给上级或广为散发的书面材料,一般说,也应该  相似文献   

4.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5.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的级别。参照行政级序,新闻单位有中央新闻单位,省、地、县新闻单位之分。有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高“级”记者,每到一地采访,下车伊始便要见当地一、二把手,听主要领导“汇报”,不够级别的人员来“汇报”便视之为不恭。有一位“中央级”记者到某省会采访,只因市里书记、市长千呼  相似文献   

6.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课上,老师提供了一幅新闻图片,内容是:与会者接受采访,在其目光的正前方,一个人为其托着稿件,上面写着:“通过这次会议,我对党和政府的有关精神有了深刻的了解,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  相似文献   

8.
从“指派”到深入南充市高坪区委报道组胡小平搞新闻采访,难免会遇到很多尴尬。特别是作为处在基层的新闻干事。因为指派新闻干事的,往往不是新闻发布单位的领导,而是地方或单位的党政领导,他们从工作的需要出发,指派下属也就是新闻干事去采访报道某件事,而这件事本...  相似文献   

9.
王亮 《新闻采编》2001,(3):40-41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人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在特征。 在中国新闻史上,涉人采访早已有之。1936年秋,著名记者范长江奉《大公报》社命,化装成一名公司职员,只身深入西蒙额济纳旗,刺探日本人入侵西蒙的动向,就是一次成功的涉入采访。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新闻竞争空前激烈,“抢  相似文献   

10.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11.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12.
兰州军区某汽车团官兵常年驾车奔波在青藏线上,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官兵们叫响了“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工作标准更高”的口号,部队建设一年一个台阶。新闻工作也水涨船高。近几年,该团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视台刊(播)新闻稿件1000余篇。知情者说,团队新闻工作年年红,离不开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王政委把“高师”请进门  近年来,这个团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典型层出不穷,可团队新闻报道力量薄弱,难以及时宣传出去。对此,政委王全进想出借鸡下蛋的办法,借助新闻单位力量宣传本团。他上门给报社领导汇报线索,并恳求派记者来团采访…  相似文献   

13.
新闻采写是一项实践极强的基本功和专业能力。在新闻采写实践中,一些记者(包括少数通讯员)新闻职业精神缺失、敬业精神淡薄,其突出表现是新闻采访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具体表现为采写会议新闻时不用耳不用脑,甚至不用手,拿起会议材料、领导讲话就走人,回家当"裁缝",按固化模式,剪辑几句领导"强调"、"指出"、"要求"之言,敷衍应付,糊弄读者;即使是非会议新闻的其他新闻采访,他们也是对材料情有独钟,奉为至宝,只倚重材料堆里做文章,而轻视和不愿到新闻现场和新闻当事人那里"抓活鱼"、“摘鲜菜”,被人们讽为“懒堕记者”、“材料记者”。  相似文献   

1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某新闻班在考试中,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一位记者去采访名人的一件轶事,这位名人回避不谈。你说应该怎么办?是继续采访呢,还是就此结束?”……课后人们争论不休。有的说:“应该继续采访。——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的新闻采访中,可以得到的书面材料是越来越多了。铅印的、电子打字的、图文并茂的……;材料的质量、表达力也在提高,常常是成套、成袋的材料,塞到采访者手里。这说明了什么?——人们普遍重视公共关系,勇于自己介绍自己。材料多,无疑给新闻采访带来了方便。但是,绝不能因此就以为现在的记者、通讯员好当了。绝不是现成的材料一到手,新闻就源源而涌,就唾手可得。材料多了,新闻采访中的一些新情况也随之而来。“拿了材  相似文献   

16.
由于报告文学是以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的,不允许虚构,所以报告文学的写作必须以大量的事实为基础。因此,采访——掌握事实,对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是至关重要的。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首先要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确定,一般来说有四种情况:1.领导指定任务;2.编辑部命题约稿;3.得到信息,个人发生兴趣(听别人讲或见到报纸上的消息);4.偶然发现,追踪采访。这四种情况,无论是哪种,在采访前都需要想一想:为什么要写?采访对象是否具有“新闻性”或“新闻价值”?其典型性在哪里?同时代脉搏的联系是什么?能否构成文学作品?领导指派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明知所写的新闻“肢体”残缺,“器官”不全,仍要为了“赶时效”而写、而发,此类稿件不是假冒新闻就是“掺水新闻”。采访时,既无事前先拟就的采访提纲,亦无事后的查漏补缺,一味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可导致新闻报道的偏差。时社会新闻的采访.只听“原告”的控诉、揭发,不听“被告”的解释、申辩,等到别人斥责、抗议时.悔之晚矣!  相似文献   

18.
这里说的新闻官僚主义,是指某些新闻工作者在采编活动中的恶劣“官气”。新闻采编是记者编辑的本分,本来无“官气”可言,但近年来,新闻官僚主义现象在一些记者中确有滋长蔓延之势,不可等闲视之。谓予不信,请看例证: 某些记者“官样派头”,人马未动,官衔先行。胶东某市曾接到省里某部门通知:本月×日,某报某主任要到你市“考察”,由省里陪同,请做好准备。结果市里马上组织秘书班子挑灯夜战准备好了一大课材料。几天后这位主任大驾到了,原来所谓“主任”就是“主任记者”,所谓“考察”就是采访,所谓“省里陪同”,是这位记者在省某部门工作的一位熟人。又如,  相似文献   

19.
广告本身就是信息,是有偿、有责任的信息。大多数踢广告又是通过新闻媒介发布的。这就注定它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就要求新闻战线上的记者、编辑必须认真学习广告法規,才能避免在新闻采访、编辑、发布过程中,违反《广告法》与新闻纪律。某县一乡办小厂,将氮磷钾三种化肥混合,美其名目:“配方配料”。到某新闻单位做广告。由于没有三证(生产许可证、质检证与合格证)。广告部未予办理;转  相似文献   

20.
段勃 《新闻通讯》2009,(10):38-39
新闻采访学是新闻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我国从新闻学教育诞生时就十分重视这一课程。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时,邵飘萍负责教授的“应用新闻学”就包括了新闻采访的内容,他的新闻学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中较多章节是新闻采访学的内容。现在,我国各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中,新闻采访课都是必不可少的,绝大多数的培养方案都把这一课程列为必修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