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风》2020,(27)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更加注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给各行各业带来一定的挑战和机遇。特别在编辑出版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新媒体的运用,人们的阅读习惯有了一定的转变。因此,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时代下编辑出版工作的具体现状,分析当前所存在的具体问题,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的价值。同时,提出了编辑出版创新的路径,既要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还要推动编辑工作模式的创新;加强对理念的转变,成长为复合型编辑;要注重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强对编辑出版的有效推广,积极应对编辑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推动编辑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东 《内江科技》2014,35(9):112-112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诞生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传媒界带来巨大变革,受其冲击最大的是电视传媒。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电视新闻编辑理念、角色与功能已经无法适应新媒体环境,电视新闻编辑必须大胆进行思维创新、策划创新、编排创新和科技创新,从"单一型编辑"向"复合型编辑"转变,以满足社会和观众的需求,切实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3.
孙远光 《百科知识》2021,(36):18-19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编辑行业也不例外.如果出版行业仍然沿用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那么其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因此,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就需要对编辑出版行业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不断适应数字时代用户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编辑出版行业能够对其进行有效利用,那么不仅能够快速扩大用户群体,还能大大提升信息传播的速度;反之,如果编辑出版行业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那么就会逐渐被社会淘汰.因此,在数字时代下,编辑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以及丰富的新媒体传播理念,才能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内容,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对如何提升数字时代编辑的媒介素养以及传播理念进行深入分析,能够促进我国新媒体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对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媒体素养,对当今期刊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国内期刊的新媒体使用情况及编辑的新媒体意识进行了总结,并总结了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需要具备的新素养,以及提升编辑综合素养培养的途径,以期为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沈岗 《中国科技纵横》2014,(18):259-259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行业正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强烈冲击。然而,这既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机遇。新媒体与传统出版业完全可以拓展各自发展的空间,互利、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图书出版业发展的崭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给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图书出版行业产生了冲击。为了保证图书出版行业的稳步发展能力,编辑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弊端,结合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现状,积极运用数据时代的发展优势,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促进传统图书出版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进行图书出版选题策划创新的重要性,探讨了图书出版选题策划创新的具体方法,希望能为编辑策划人员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如今,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我国迎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下,一切工作、学习和生活活动的开展都受到了影响,电视新闻采编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做出改变。如今,电视新闻想要获得不断发展,还需创新采编工作。本文从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采编的发展概况以及创新采编工作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几点采编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图书采访是图书馆的基础性工作。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采访工作遇到了馆藏结构、阅读趋势、采访信息路径变化等新问题。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需求,采访人员需要做好采访计划、网上信息搜集、加强馆社合作等工作,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同时要认真研究读者阅读趋势变化,进行受众细分,实现个性化服务。采访人员还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效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新生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本文基于新媒体思维这一角度,首先就高校思政工作中加强新媒体思维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其次对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中新媒体思维应用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再次就新媒体思维在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工作创新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几点浅见。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今时代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为了求得出版工作的生存与发展,编辑作为出版的龙头,必须与时俱进,把握主动,将编辑的创新活动贯穿于编辑工作全过程,探索出一条编辑工作的全新路径。探讨了编辑工作创新的内涵、编辑工作创新需把握的原则以及编辑工作的创新途径,希望对编辑工作的创新做一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选题策划和图书营销是图书出版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探讨在"互联网+"时代图书编辑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选题策划及市场营销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的功能定位及融合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为科技期刊的信息输送、传播形态提供了新的手段。研究新媒体下科技期刊的功能和定位,从编辑模式、出版模式、编辑素质三方面分析新媒体对科技期刊所带来的影响和变革,并基于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史晓 《百科知识》2021,(18):32-33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呈现出碎片化、多样化的趋势,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各类电子阅读器下载阅读等数字阅读已成为人们喜欢的新的阅读方式.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出版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有些出版社的出版规模和品种继续扩大,但是图书销量却出现下滑的趋势,简单靠堆出版规模这一模式几乎走不通了.新形势下,图书出版要扬长避短,寻求突破,对图书编辑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20,(1)
图书馆作为人们阅读书籍的重要场所,有着十分丰富的阅读资源,能够很好的帮助人们阅读知识,提高自我。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处于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环境也影响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图书馆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图书馆方面要想促进自身工作的发展,就必须立足新媒体环境,对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进行深入思考,采取各种新媒体管理手段来推动图书馆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技术与应用被广泛地运用在了各行各业,它更是影响了图书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宜,需要建立一种新式的机制来满足了人们对于图书管理的需求。本文以在信息化的角度下,图书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并对信息化的图书管理进行研究,探讨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的科技、重视人财物力的适用这三方面对于新型图书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字时代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出版途径,传播形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种发展环境中,传统网络媒体与新媒体实现了共同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同时向着融合的方向发展。编辑是各种媒体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需要根据当前的发展模式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才能提升网络互动效果。在双重媒体发展模式中,编辑在不同的模式下其定位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对当前环境中的编辑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编辑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以人为本对于编辑工作来说,就是以读者、作音、编辑为本,了解读者的需要,满足读者的主要需求;尊重作者的劳动,供给作者优质的服务;提高编辑的素质,提供编辑发展的空间和舞台.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编辑工作,是新的社会、新的时代的要求,是提升期计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编辑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创作能力,更要有确保电视新闻节目具有独特风格魅力的能力。新时代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对新闻编辑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熟练掌握更多的新闻技巧与能力,编辑出更多符合观众需求的新闻,用以维护电视新闻节目的长久、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出版深度融合下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的职业认同及发展路径,为全面促进新媒体编辑的发展提供思路。【方法】运用文献调查、概念分析、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演绎等方法,从概念界定、职业认同演进、政策激励、评价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新媒体编辑自我提升等方面研究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的职业认同及发展途径。【结果】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职业认同及发展可通过以下路径得以实现:定义新媒体编辑,界定岗位职责和工作对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标准谋求政策确认,使新媒体编辑职业得到认同;通过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人才队伍建设、业绩评价体系改革、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有效衔接,以及“三个坚守”与“三个突破”自我素质提升等全方位、多途径地推动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职业发展。【结论】受传统出版思维的局限,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作为出版融合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职业,其职业概念和定位尚未明确,地位和待遇与其他编辑不平等,这不利于国家出版融合战略的实施。目前科技期刊新媒体编辑职业逐渐得到认同,但其职业发展尚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