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社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提高技能、发展特长的活动阵地。近年来,烟台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依托学科及专业优势,相继成立了"扬帆电子社""飞鹰无人机协会""卓越自动化控制社""3D打印社""迅龙数据恢复社""幻影时代VR社"等六个专业类学生社团,专业社团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体育社团是国家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连接政府与社会的纽带与桥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探析了我国体育社团职能发展的政策动因与适时演变。体育社团的成立与规范发展、结构与性质的改革,以及当代发展的整体推进,均以强有力的政策背景作为动因。实体化面临组织结构的张力,法制化面临法制体系的缺失,经费源呈现获取渠道的单一,是我国体育社团发展面临的主要现实困境。转化主体间“政社分开”的依存关系,“责权利益”的一致关系,以及“放-管-服”的自我关系,形成管理与服务并行,有序与灵活并举的新型发展理念,是推进体育社团改革与发展本质性深入的适时需要。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在《二十五年来中国之美育》中谈及"摄影术":"摄影术本为科学上致用的工具,而取景传神,参以美术家意匠者,乃与图画相等。欧洲此风渐盛,我国亦有可记者:……光社……华社。"(1930年5月《寰球中国学生会廿五周年纪念册》)当时的摄影社团除北京光社、上海华社外,还有黑白影社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历史进程、使命与改革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体育社团是现代体育发展的依托.中国体育社团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政治背景下,体育社团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特质,寻求与国家权力保持平衡.新中国成立后,体育社团出现了三次发展的高峰期,每一次高峰的出现都与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息息相关.政府权力与社会权力的确定,终将使体育社团走出"同构"体制,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1935年2月唯美社成立于上海,由邵无斋、柴骋陆等发起组织,该社以"唯美为美术而美术"为宗旨,内容素重金石、考古、艺术、摄影、妇女等研讨。唯美社1935年3月16日创办《唯美》月刊,英文刊名The Art Classics,由邵无斋、柴骋陆编辑,至1936年8月16日共出刊18期。内容包含金石、书画、雕塑、陶瓷、刺绣、建筑、摄影、电影八类,以图为主,"唯美月出一册,为二十四开本,图象约占三分之二,用最佳铜版纸精印,文字约占三分之一,用上等道林纸精印,配以彩色封面,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体育社团改革的基础构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国体育社团的改革,应把握现代社会"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特征,重构体育管理的新理念,为体育社团的相对独立和自治提供理论基础;应抓住社团正经历由"政府选择"向"社会选择"转变的发展机遇,重组体育社团的新体系,为体育社团的相对独立和自治建立组织基础;应抓住体育管理体制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机遇,推动体育事业单位和体育事业型协会向体育社团型组织转变,为体育社团的相对独立和自治构筑行业基础;应抓住新时期阶层分化和多元化利益群体形成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草根层次的、自下而上的会员互益型体育社团,为体育社团的相对独立和自治夯实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7.
陈长柏  徐其柱 《阅读》2014,(40):49-49
<正>建湖县上冈镇中心小学成立了文学社、舞蹈队、军乐团等十多个社团。新芽文学社在"自然生灵气,生活吐芬芳"理念引领下,编辑出版了《八面来风》、《警营生活秀》等近百套优秀习作集。2013年该社团被评为"建湖县优秀社团"。"活动即创作,实践出精品",学校文学社利用重大传统节日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校园课本剧大赛,"少年警校"夏令营等实践活动,形成了"说佳节、编剧本、出诗集"系列特色,  相似文献   

8.
"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一个凸现舟山历史文化主要特点的重要战略资源,在新海上丝绸之路中将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从舟山群岛与"海上丝绸之路"、舟山群岛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舟山群岛在"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海上丝绸之路对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的历史借鉴意义等方面,对舟山群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了论说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学社团的不断发展,对于大学生社团的结构、功能、组织、运行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也基本趋向成熟。但是,在社团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社团出现了"官本位"、"科层化"和"活动泛化"等趋势,本文将以大学生社团的科学化建设的角度来研究大学生社团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党务工作社团"开展大学生团建工作是我党在新时代新青年的思想工作引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同时,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据地,开展好党建带团建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党务工作社团"的优越性,大学生能够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中获得新的感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成立"党务工作社团"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部分高校在开展党建带团建的工作中依然暴露出了一定的不足,而这些不足也成了妨碍大学生团建工作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将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党务工作社团"的团建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带团建认识不足、缺乏体系和制度对团建活动进行规范、团建工作模式缺乏创新性的问题,提出高校应加强学习,推进高校共青团改革,不断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体系,创新工作模式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被誉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通史,在美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划时代的意义."自然说"作为张彦远画论中的最高品评标准,高于神品而趋近于逸品,而品评原则的确立却渗透着道家思想的审美倾向.张彦远的妙悟自然观,把禅宗顿悟与文人士大夫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其对宗炳和王维的推崇言谈中,可以推断出三教合流对后世文人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写意画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完整地传达中国美术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再现中国人的美术发展观。吴昌硕先生的写意花鸟画,深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加之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文人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陶器纹饰的考察,分别列举了彩陶纹饰、原始青瓷纹饰、秦砖汉瓦、唐三彩纹饰、宋代五大名窑的纹饰、元代青花纹饰、明成化年间斗彩纹饰、清雍正粉彩纹饰,这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纹饰。将这些纹饰的特点与书画艺术的特征相比较,来揭示原始的陶器纹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之一,探讨在漫长的历史中,当书画成熟后又是怎样反作用于陶瓷纹饰,以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来影响陶瓷纹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中国书法不仅要在传承上努力讨生活,还应当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拓展。当今"水墨书法"已成为中国书法发展中一个重要门类,"水墨书法"具有"现代书法"属性,但它又有别于"现代书法",它具有其墨韵、书写性和形式感三大艺术主要特征。"水墨书法"的出现顺应了大艺术发展规律的,水墨书法作品的创作已体现时代特征和个人的思想,并通过各类展览进入神圣的艺术殿堂,被更多的阅读者所接受和欣赏。  相似文献   

15.
吴昌硕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然而,相对于书、画、印的盛名,其诗歌成就似乎甚少有人问津.实际上,在吴昌硕的诗中,我们亦能清楚地看到其金石书画的影子,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子,才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本文主要从金石气、以丑为美等方面探讨了吴昌硕诗歌的美学特色,从而试图找到其诗歌与金石书画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酒文化:国学与传统艺术之重要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法和音乐之深层关系与酒文化有不解之缘。古时琴棋书画诗酒花并称,书尤其和诗画相类,都是文人雅士借以传情达意的工具。古人常喜酒后作书,使得酒和书法天然相洽。综观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史,音乐和酒有很深的渊源。先秦时期,诗、乐、舞三种艺术形式合为一体,其中有很多内容直接涉及酒,有些创作也离不开酒神精神。中国酒文化与西方酒文化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酒文化代表的是中国自我身份的独特认同,同时代表了国人潜在的独立文化认同意识,它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民众精神和酒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7.
书法这门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与中国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书画同源"暗示着这一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力图从书画艺术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的渊源;书画艺术各立门户,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诸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意象油画风景写生不仅要记录艺术家的视觉真实,还要通过画面向观者传递艺术家的心理情感和内在情绪。它既不同于西方的表现性绘画和抽象绘画,也不同于中国的写意绘画,而是一种体现中国人的独特智慧和审美情怀,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精神境界的绘画形式。从物象的提炼概括、色彩的主观性表现、形式语言的强化和“意写”性的笔触表达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为意象油画风景写生中物象的营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齿张力系保山古城书香世家"文魁"之后,他自幼苦读诗书,勤奋创作,修炼书画,业绩可佳,曾获市文联"德艺双馨"荣誉奖及国内多种文学奖、书画奖。泛写张力小说、散文、诗词、书画作品展示情况及个人管见,以此为故乡文化同仁共识研讨。  相似文献   

20.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