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对江苏省13个省辖市2003—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实际GDP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和固定效应回归分析表明,发明专利申请量与实际GDP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证实技术创新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起着较大的作用;作用的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说明江苏省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  贾明德 《软科学》2008,22(5):76-80
通过构建财政政策效应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即对GDP的增长率贡献约为12.23%。其中,主动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而主动效果中,政府购买支出效果远大于税收的效果,说明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自动效果中,税收的效果大于政府购买支出的效果,说明我国的税收对经济的稳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双对数”模型,利用面板数据对技术创新能力与福建省各设区市经济增长的区域性差异进行分析,得出福建省九个设区市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加大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能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R&D/GDP是科技规划的核心指标.从“十一五”各地区的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看,各地区在规划目标设定中存在一些问题,经济科技大省目标制定偏低,对完成国家目标的支撑不够;而欠发达地区目标偏高,脱离经济发展阶段.R&D/GDP指标不仅反映科技投入规模,还与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科技资源条件密切相关.各地在制定规划目标时,应在考虑地方目标与国家目标衔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从而使规划目标既能够引导地区科技、经济的发展,又能为国家目标的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研究提出了各地区“十二五”R&D/GDP规划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增长对科研经费投入贡献力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不同经济发展时期、水平的国家GDP总值与R&D经费投入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发达国家的GDP对R&D投入的贡献力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国家非常重视R&D经费投入,中国在统计时间段内科研投入平缓增加,但科技竞争力整体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6.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率评价体系,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市)财政科技支出效率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全国整体财政科技支出效率未实现DEA相对完全有效;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干预度对提高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财政分权度不利于财政科技支出效率的提高;剔除外界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后,多数省(区、市)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上升,规模效率下降,全国整体及各省(区、市)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没有达到最优规模;中国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重庆市1997-2004年的统计数据,利用索洛模型,对重庆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出定量的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GDP持续高速增长;资金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占主导地位;劳动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作用微乎其微;科技进步对重庆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震荡较大.根据结果分析,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合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关于公共教育支出与该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学术界一直都存在很大争论,争论点主要集中在公共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没有促进作用。为了研究安徽省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基于1999—2013年的数据,利用格兰杰检验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安徽省的公共教育支出和其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计量分析,最后得出安徽省的公共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安徽省公共教育支出增加并不能显著的促进经济增长,这与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教育水平有关。最后从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现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修正后的汉森模型对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政策的总效果及其主动效果和自动效果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财政政策的总效果即对GDP的增长率贡献约为12.23%.其中,主动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而主动效果中,政府购买支出效果远大于税收的效果,说明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自动效果中,税收的效果大于政府购买支出的效果,说明我国的税收对经济的稳定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对广东各经济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区域的两子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呈现较为一致的增长态势,且呈现较高的正相关,科技创新系统综合序参量值比经济发展系统综合序参量值增长得更快;各区域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两子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耦合度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且近年均达到高度耦合和高度协调耦合阶段,说明广东各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两者的交互作用较强。基于此提出建议:广东各经济区域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产业为载体促进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效益双提升;珠三角地区深化机制体制创新,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粤东西北地区注重提高科技创新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2—2008年黑龙江省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人员数量、地方科技财政拨款和GDP的数据,对黑龙江科技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联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R&D经费内部支出、科技人员数量、地方科技财政拨款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均有正相关影响,且R&D经费内部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科技人员数量次之,地方科技财政拨款促进作用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耕地非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耕地非农化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5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并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提出了各地级市耕地非农化的最优配置数量。研究结果表明:①17个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都在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3%,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无法低估的;②耕地非农化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总体分布趋势上看,贡献率由鲁东地区向鲁西逐渐递减;③各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不仅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城市化、二三产业结构、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⑤根据各地耕地非农化的最佳配置值与现实配置量之间的差异进行耕地非农化适度性分析,发现鲁中地区的适度性最高,而鲁东地区和鲁西地区则分别出现了耕地非农化严重过度和严重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3.
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基凯  吴群  黄秀欣 《资源科学》2010,32(5):959-969
耕地非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处理好经济发展和耕地非农化的关系是直接影响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1995年-2006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山东省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并从资源配置效率角度提出了各地级市耕地非农化的最优配置数量。研究结果表明:①17个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都在3%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3%,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无法低估的;②耕地非农化贡献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总体分布趋势上看,贡献率由鲁东地区向鲁西逐渐递减;③各地级市的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不仅仅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且也受城市化、二三产业结构、居民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⑤根据各地耕地非农化的最佳配置值与现实配置量之间的差异进行耕地非农化适度性分析,发现鲁中地区的适度性最高,而鲁东地区和鲁西地区则分别出现了耕地非农化严重过度和严重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朱发仓  苏为华 《科学学研究》2016,33(10):1465-1471
在传统GDP核算中,RD被作为中间消耗或者最终消费而不是作为投资,这不仅低估了GDP,更忽略了RD对GDP的直接贡献,还扭曲了RD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不相适应。本文论述了将RD核算为资本的相关概念,并以浙江省为例进行测算,结果表明:RD资本化核算后,2012年浙江全社会RD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为764.6亿元,使当年价GDP提高1.82%,2005年可比价提高1.61%;同时对GDP年增长速度、投资贡献率、消费贡献率、RD强度也有较大影响。最后文章就未来研究方向和完善科技统计调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了各创新要素与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对近14年河南省的GDP数据、科技创新要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创新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作用,同时经济发展反过来促进创新活动。针对具体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对于科技创新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还要完善创新体制,更要选好创新结合点,才能进一步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付廷胜 《科技风》2012,(6):290-291,299
在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中,内蒙古地区每年以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各地区经济增长中位居前列,与之同时飞速增长的还有固定资产投资额。在西方及马克思的相关经济增长理论中,作为投资重要组成部分的固定资产支出部分都是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影响经济增长甚至引起经济波动的。因此,本文通过对以内蒙古地区1985~2011年固定资产支出额及生产总值为样本的实证分析,借以说明固定资产支出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总结一些与地区经济增长相关的观点及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区县政府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企业研发支出也不断增长,但是,现有关于两者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包括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两种。基于此,选择2年滞后期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引入GDP增长作为调节变量分析两者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区县政府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对当年和第二年企业研发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反而会对第三年的企业研发支出产生挤出效应;(2)GDP增长率的增加对企业研发支出存在正向影响,且滞后期为两年;(3)GDP增长越快的区县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研发支出的挤出效应越弱。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速度的贡献作用凸显,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创新型试点城市,哈尔滨市缺乏一个科学的测算模型对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贡献份额进行准确测算。在对哈尔滨市科技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90—2012年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运用势分析方法,实际测算了哈尔滨市资金、劳动投入要素的势效系数,进而测算并分析了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表明:现阶段,哈尔滨市资金产出效率逐渐降低,劳动产出效率逐渐提高;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来带动;科技进步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水平,科技进步已经成为支撑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劳动投入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19.
《软科学》2018,(2):6-10
运用国民经济统计的产业直接贡献率和间接拉动率指标,分析了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选取1991~2013年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检验了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效果。研究发现,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在短期应该关注经济发展环境对科技服务业的培育和支撑作用,而在中长期侧重于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与协调作用。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不完全在于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更体现在通过对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迂回作用所产生的间接贡献。  相似文献   

20.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从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角度分析湖南省科技统计面板数据与以RD投入为代表的科技投入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地区生产总值(GDP)和RD项目金额与其RD投入关系密切,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RD投入的相关性最高,且这些因素之间存在单向的作用关系,具体表现为GDP增长刺激RD投入增加,RD投入增加则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和专利成果的产出。通过分析认为,湖南省要增加RD投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稳定经济稳增长,提高RD投入的转化水平,并合理搭配科技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