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的由来、演唱的风格及特点.并对三种唱法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美声、民族与通俗三种唱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唱方法多种多样,目前多以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来归纳声乐界的主要唱法.三种唱法既有共同的发声方法、演唱规律,但又各具特色,各有优点.  相似文献   

3.
论“三种唱法”的风格体系及其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歌唱艺术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中,美声唱法注重歌唱的技巧性及规范性,民族唱法追求以字行腔、声情并茂,通俗唱法强调“口语”化和“多样”性,正确比较与划分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整个声乐化结构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非常迅速,歌曲作为最受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其主要发展出美声、民族和通俗等唱法。虽然三种唱法有非常明显的区别,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三种唱法的融合成为当前歌曲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特点与关系,阐述了三种唱法融合的作用,并针对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融合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促进推动我国音乐教育和声乐教育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音乐及歌曲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苏奎 《职业技术》2010,(4):80-80
民通唱法是继美声、民族、通俗等唱法以外出现的新唱法,它在最近几年才开始被群众宣传和接受。文章从民族和通俗唱法以及民通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比较民通唱法和其他唱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揭示了现存主要唱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以谭晶的演唱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总结、归纳出民通唱法这一新出现的歌唱艺术的风格与形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原生态唱法这四种唱法的发声方法有共同的发声规律,但又各具特色。这些特色主要体现在歌唱发声的“呼吸”“共鸣”“吐字”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究竟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我认为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很不容易,在这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歌唱发声的“呼吸”、“共鸣”、“咬字”这几个方面的生理机制与心理机制的分析来阐述发声方法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以及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异同 ,并从一定的审美角度来说明发声方法在三种唱法中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9.
20多年来,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艺术形式的分类法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文试图通过对“三种唱法”的内涵、历史演变以及它们的融合现状的分析,指出“三种唱法”的分类法是不科学的,各种唱法之间是相互交融的,相互融合是各种唱法的发展趋势。只有科学认清“三种唱法”的发展趋势,才能形成中国化、民族化的,符合中国人审美文化的中华声乐学派。  相似文献   

10.
谈声乐教学中的唱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中有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必须对这些唱法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这些唱法起源、内涵和特点,从而进一步提高声乐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英国诗人布莱克称自己的<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代表了"人类心灵的两种对立状态".通过对<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的对比分析,揭示了布莱克的对立学说的发展以及布莱克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九歌》之名,来源甚古,传世的就有“中原九歌”、“神话《九歌》”、“民间《九歌》”和“楚辞《九歌》”。本通过对有关献资料的分析,试图探寻出楚辞《九歌》名称的来源,理清它对前代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南北化尚未融合,两种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北方以伦理型化为主,南方则带有浓厚的巫化色彩。与此相适应.对于女性美的观照,中原人和楚人产生了各自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理想。前标榜“以德为美”,后渲染“美在艳情“。这两种模式同构了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品质的最初框架。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彼其"是个双音词结构,"其"是"衬字",语助词。但"彼"不应该理解为常见的代词(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使用,在《诗经》中"彼"应是通假字,通"被"(攀糜切),有"翩翩貌"义。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认为《诗经.大雅.生民》中"履帝武敏歆"隐指与人野合,但是未能指出"武敏"的含义,本文借助民俗学材料认为"武敏"代表人。  相似文献   

16.
汉房中乐、房中歌是在周秦房中乐及房中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既用于祭祀,又用于燕享。作为汉朝“庙乐”一类的“房中乐”、“房中歌”,汉初时,其“乐”、“歌”作者均为唐山夫人,创作时间当在高祖六年或之前;在当时及其以后,名称上出现的诸多问题,是由于“乐曲作者”变更所致。作为一种独立的乐种曲目,它与汉朝其他的宗庙乐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点。内容上虽有传承“教化”的一面,但更多地体现了其作为“祠乐”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历代对朱熹的解读和评价主要是从哲学思想的角度着眼的。朱熹关于《诗经》的“淫诗”说可以说是他理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和谐与矛盾的一个统一。从此观点中挖掘出他所具有的睿智的文学思想的一隅 ,来揭开其理学宗师的光圈对其文学家身份的遮蔽 ,以便更完整地认识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言"作为虚词在《诗经》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历来语法界对之解释不一。文章在进行穷尽统计后,认为"言"作为虚词,只有一种用法,即用作连词。  相似文献   

19.
运用叠字是《诗经》语言的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巧用叠字状形、绘声、摹色等等在《诗经》中不乏其例。妙用叠字为文,不致文章重复累赘,而能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更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叠字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社会发展的原因,有语言本身的原因,又有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因,它的产生为后代文人使用叠字开创了先河。在《诗经》中叠字的运用不仅多而频,而且新而奇,为作品表情达意,体现作者的主观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诗经》国风中的《卫风》向以所栽情诗量大面广,意厚情浓,艺术风格独特而为学界所重。文章从卫国的政治地位、商业经济、文化礼俗等实际情况的综合分析入手,结合文献资料,将《卫风》置于文化大背景之下,论述阐释《卫风》独特风貌之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