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今枚 《青年记者》2010,(12):11-12
看到这个话题,虽感到有话可说,可也产生某种恐慌:我能说得清新闻人承受的“恐慌”吗?能为此提出可资参考的应对之道吗?显然,“恐慌”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遇啊。  相似文献   

2.
"慢"许多时候可以战胜"快"这是一个信息奔涌与新闻力量都超越其它任何时候的时代,但也是新闻生产非常容易浮躁、跟风、迷失、追逐泡沫的时代.我经常自问的是,《南方周末》的报道与写作,能在热点消褪后还被人所记亿与称道吗?能真正为记录、解释这个时代提供有分量的东西吗?能把"易碎品"做成经得起时间与思想考验的东西吗?能留下与这个时代交相呼应的新闻作品吗?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期,传统媒体的改革不断深化:转企改制身份转换、受众需求变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等.面对这些"冲击",传统媒体的新闻人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职业"恐慌",与其说这是职业"恐慌",不如说是职业危机或挑战.  相似文献   

4.
说起这个话题,有同行可能会误解这个题目,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还有诱惑吗?即使有"诱",也不可能有"惑".也许有的同行还会说,新闻就得"诱",才能吸引人们读下去,以达到报道事实,让事实推动更多事实发生的目的.这都不错,但不是本文的真意.  相似文献   

5.
缘何这么的神秘兮兮? 原来,这起凶杀案的主角周荣鹤和被害人蒋梅英都是不同寻常的角色,完全具备名案的价值取向.周荣鹤当时是上海长宁区公安分局团委书记,作为"第三梯队"重点培养对象.当这样一颗"新星"成为凶手,怎么能公诸报端呢?公安内部的事那时从不披露,纵然警察被处决,也没有半个新闻报道的文字,要不有失公安体面.这就是当时的历史背景,现在的读者想来是可笑的.再对比如今湛江这么大的案子,当官的不是被一一惩处吗,电视报纸都以重要新闻突出处理,轰动全国,谁也不会去想谁坍谁的台,反而让人感叹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你能不说这是新闻的一个进步吗?  相似文献   

6.
我很赞成“图文并重”的提法,它对新闻摄影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较好的表述,它可以作为办报方针的一部分。新闻摄影的地位,不是报社的总编辑给的,也不是其他什么人给的,而是历史给予的,是报纸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把“图文并重”作为一个方针提出来,有一个过程。几十年前能提出来吗?十几年前能提出来吗?不可能。只  相似文献   

7.
不顾实际,说话、做事均以书上说的为准,古人称这种人叫"掉书袋". "掉书袋"的形式有种种,下面的几种现象最为常见: 一是咬文嚼字.有一书生赶路,遇到一条水沟,过不去.一过路人告诉他:一跳不就过去了吗?书生就做了个立正的姿势,双脚并拢同时往前一跳,不料就跳到了水沟里.路人见了很好笑,说:有你这样的跳法吗?你看我是怎样跳的,说着,双脚一前一后就跳过去了.书生看后怨怪说:这叫"跃",不叫"跳",我才是真正的跳呢.上你这回当,以后可不再上当了.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副刊编辑、新闻素养,这两个看似关联度不大的概念有什么内在联系吗?毫无疑问,报纸是新闻纸,在新闻与文化相互渗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新报业、新媒体时代,每一位报人都不应当是新闻的观望者,而应当是积极的参与者.作为报纸策划的骨干、中坚力量,编辑还应当是新闻的引领者.副刊编辑在引领行列中又岂能置身事外?驾驭新闻,同样应当成为副刊编辑的看家本领.  相似文献   

9.
当接受新闻学启蒙教育之时,就听到大家熟悉的一段话:资产阶级新闻学认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也许这是“第一印象”吧,这段话使我长时间对资产阶级新闻学心怀偏见。但时常也想:这段话难道完全没有道理吗?狗咬人是本性,常有的事,不会引起读者的关心,因而成不了新闻;人咬狗则非寻常,能引起读者兴趣,可构成新闻。当然,上述是一种简单化了的、极端的说法。用它来表述一种科学的内涵,难以准确,亦显粗俗,但平心而论,取其一点: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能引起读者关心或兴趣的事实的报道,不也有其一定道理吗? 这段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一些同志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心态:对资产阶级新闻学,过分地强调了它同无产阶级新闻学对立的一面,认为它虚  相似文献   

10.
轰动世界的事件未必每天发生,但轰动性的新闻每天都在诞生.许多时候,原本普通的事实,经过某些媒体的渲染,便可产生轰动效应.更离谱的是,一些传言或子虚乌有的东西,也堂而皇之地以新闻的形式出现.武警被拐骗到煤窑挖煤一年多,这样的"新闻"背后,是事实还是谣言?可信度几何?如果是谣言,它又是如何变成新闻事实的?  相似文献   

11.
马尔烈  马峥 《出版参考》2006,(17):50-51
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的古楼兰王国,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当时曾是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却一夜之间在中国史册上神秘消失了,众多遗民也同时"失踪".他们到底去了哪里?多年来这一直是个难解之谜.1998年春节过后,忽然从新疆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人们在大漠边缘的米兰,发现了原属楼兰王国臣民的古罗布泊人后裔!他们真是谜一样的"楼兰遗民"吗?  相似文献   

12.
刁广冰 《新闻知识》2007,(11):88-89
对于新闻记者与广大通讯员来说,在新闻采写过程中,常常要面对大量的公文材料。那么,如何去消化吸收?如何从公文中"发现"新闻,"淘"出新闻,实现公文与新闻的精彩转换?这里面有高下之分,大有学问。有些人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而有些人却时常"入宝山而空手归"。为此,有必要对二者加以辨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田园 《今传媒》2006,(12):57
做了驻站记者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者都称做“无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准新闻人"在求学、实习、就业及今后的职业成长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困惑,本刊以"准新闻人"的口吻设计了九个问题,求教于本刊学术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一问:为何学了多年新闻专业,毕业后却不适合媒体的要求,甚至连消息都不会写?媒体要求我们毕业了就能拿来用,合理吗?  相似文献   

15.
做特别是对一比校大的经济政策的报道,找到点,谈变化、谈效果、谈对策、谈不足,做到以点带面,这样才好看.很多人认为,变化就是不同.只有当前和过去在效果上有了不同才有新闻可做,没有就做不下去.其实不然,没有变化依然可以做新闻,且可能做出更大的新闻,深度高度可能就在"没有"之间达到了.  相似文献   

16.
甲:老朋友,看你两颊潮红,愁眉紧皱,近来哪点不舒服? 乙:没不舒服,只是有个"知识经济"让我消化不了,能给开点药吗?  相似文献   

17.
如果要问世界上有谁是"中立国",大部分人会回答瑞士.可实际上,世界上受到国际承认的"永久中立国"有7个,分别是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那么,为什么只有这7个国家能成为"永久中立国",他们的永久中立地位又是怎么来的?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能做到"中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道,除了...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定义外延的再一次扩张,正是在"悬疑新闻"大量出现在媒体后,首先引起业界再一次对新闻定义的重新认知.没有发生或尚未证实的事实,众说纷纭而尚未定论的事实,可被媒体当作"独家新闻"、"重要新闻"向受众海量传播.而受众对"悬疑新闻"的信息冲击,不仅没有排斥,而且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作为新闻传播的业者,还能说"悬疑新闻"不是新闻吗,还能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科技新闻摄影编辑同志: 贵刊1990年第6期《科技新闻摄影要登台》一文,我看后还不太清楚什么是科技新闻摄影,它和其它摄影有什么区别,您能告诉我吗? 河北省沽源县委宣传部刘会林  相似文献   

20.
说起采访谈话是一种特殊艺术,不熟悉记者工作的同志往往会产生疑问:它真是一种艺术吗?一个人从呀呀学语起,就会谈话了。谈话,谁不会?难道其中有高深的学同,需要再学习吗?这些同志不甚了解,采访谈话有别于其它职业谈话,它是获取新闻事实的关键,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