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传奇《霍小玉传》是著名的爱情悲剧,讲述的是中唐大历年间的诗人李益与名妓霍小玉的爱情悲剧.其悲剧性有着深刻的根源:从外部因素来看,悲剧的直接制造者李益的轻薄无品,导致了霍小玉的爱情悲剧乃至人生悲剧.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状况,女性与男性对待爱情不同的态度,导致了女性在恋爱关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从最终极的社会制度层面来说,严酷的封建等级门阀制度,是造成霍小玉悲剧的最为根本性的原因.从传主霍小玉自身来看,其性格中有着柔弱与刚硬的两个方面,当霍小玉起而反抗封建等级社会时,她性格中刚硬的一面便占据主导;霍小玉的反抗力量不足以抗衡强大的封建等级制度,她的刚硬给她的人生带来毁灭性的后果.霍小玉的思想性格与她的身份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终使霍小玉陷于毁灭.  相似文献   

2.
霍小玉与羊脂球悲剧命运的相同之处是: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两性关系中的被动处境;故事结局的悲剧性。她们悲剧命运的不同之处是:霍小玉被唐朝严苛的门第制度束缚;遭受李益的始乱终弃;在含恨中香消玉殒。羊脂球受到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冷漠对待;战争对美好人性的践踏;苟且偷生的结局。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有:时代与社会背景;她们自身的悲剧性格;作家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三个角度对唐传奇《霍小玉传》进行了新的诠释:男主人公李益不是一个绝情的负心汉,也不是简单的负约不负心,而是一个尚有余情的负心汉。女主人公霍小玉并不痴情,更没有爱到至情,是一个理智清醒的多情女。造成二人爱情悲剧的原因不能忽视唐代的门第观念与婚姻制度,亦不排除李益草率、懦弱、不敢担当的性格,但李益为仕宦前途而负心的道德问题更值得重视。悲剧主人公的境遇是超越时空的,小说的思想意蕴也值得现代人深思。  相似文献   

4.
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典型。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性格之决绝是其突出的性格特征。与唐传奇中其他弃妇形象不同,面对破灭的爱情悲剧,霍小玉不甘于被抛弃的残酷现实,奋起反抗命运,不惜以命相酬,得到灵魂洗礼和精神升华。尽管她识人不明,心胸狭窄以至伤及无辜,但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个凄凉惨烈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典型。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性格之决绝是其突出的性格特征。与唐传奇中其他弃妇形象不同,面对破灭的爱情悲剧,霍小玉不甘于被抛弃的残酷现实。奋起反抗命运。不惜以命相酬,得到灵魂洗礼和精神升华。尽管她识人不明,心胸狭窄以王伤厦无辜。但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一个凄凉惨烈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6.
《霍小玉传》描写的故事凄婉动人,似乎未脱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悲剧模式,但是悲剧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唐代社会推崇的门阀观念。作者对霍小玉的同情赞美和对李益的批判憎恶都是自觉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但他在其中不自觉展示出的社会因素,即爱情可以自由而婚姻必须注重家世利益,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这篇作品在塑造形象描写情节的同时,对唐代的文化背景和等级制度的批判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7.
作为唐传奇中的名篇,《霍小玉传》的结局叙写历来备受争议。李益与霍小玉的爱情悲剧终以痴心女子的冤魂向负心男子复仇而结束,不少论家认为结局的灵异化削弱了作品的现实性。本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探究李益目睹霍小玉横死于前因而性格大变的可能,以及"鬼灵复仇""果报不爽"的集体潜意识对作者叙写这一结局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8.
《紫钗记》在保留唐人传奇《霍小玉传》主要人物和情节的同时,再造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别开生面地演绎李益和霍小玉的爱情故事,提升了小说文本的艺术内涵。就其主人公塑造而言,霍小玉的身份因母亲加冕而成为光彩照人的大家闺秀,上演的是一见钟情、一往深情、无怨无恨的角色。男主人公李益也由小说中的负情薄幸郎,改写为多才至诚的君子,了却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紫钗记》别于唐人传奇故事原本,亦别于汤显祖自己早年本于传奇的剧作《紫箫记》,人物性格的全新大改造,改悲剧而为大团圆,盖汤氏“尚情”以至褒扬“至情”戏剧观之必然。惟其如是,方成其“临川四梦”格局。  相似文献   

9.
杨芸 《文学教育(上)》2008,(15):134-135
唐传奇中表现士人与地位较低女子恋爱的小说颇多,《李娃传》和《霍小玉传》都是其中的名篇,但是结局却不同,一是喜剧、一是悲剧。从郑生和李益两位男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士人心中对浪漫爱情的渴求,但他们的婚姻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却受到门阀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传奇中表现士人与地位较低女子恋爱的小说颇多,《李娃传》和《霍小玉传》都是其中的名篇,但是结局却不同,一是喜剧、一是悲剧。从郑生和李益两位男性形象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士人心中对浪漫爱情的渴求,但他们的婚姻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却受到门阀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对唐传奇小说《霍小玉传》中李益这一形象的传统研究中,"负心"说一直占据主流,然而现代学者关四平先生提出的"负约"说则认为,李益受社会婚姻制度和家庭的双重压迫,加之其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原因才导致他未能履约,而非主观意愿上的"负心"。针对"负约"说提出三点疑问,认为李益"负约"说因缺乏对李益"博求名妓"这一动机的分析,过度夸大了李益对霍小玉的感情,回避了李益应有的对来自社会家庭的客观压力的认知和预判,因而存在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的名篇小说,它的成功离不开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的主要人物霍小玉和李益是小说中重点塑造的形象,特别是对于霍小玉形象的塑造非常生动传神,不仅如此,作品中还塑造了与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黄衫客与鲍十一娘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霍小玉是唐传奇《霍小玉传》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小仲马在《茶花女》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在作品中都是典型的风尘女子。她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但她们都经历了十分相似的悲剧式命运,上演了一幕人生悲剧。她们出淤泥而不染,并在污泥中追求真挚纯洁的爱情,但由于社会制度、道德观念等原因,她们都难逃悲剧命运的摆布。这两个人物形象在不同的文本中有了相似的悲剧命运,本文将对这两篇小说的悲剧性及造成这种悲剧性的根源作一个初步的比较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面对自己的悲惨命运,霍小玉从来不是哭天抹泪的消极忍受,而是积极努力,坚决抗争。但是,不管霍小玉如何钟情痴心,也没有留住自己的爱情与幸福,最终用自己的痴心一片换来的还是爱情祭奠,终以悲剧结局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霍小玉是非常善良痴情的,同时又是特别坚韧刚烈的,她爱,爱得深;她恨,也恨得强烈,是唐传奇中最具有光彩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紫钗记》中的李益形象较之《霍小玉传》有很大的不同。李益在汤显祖的笔下,有了由负心到重情、由略显轻薄到饱含风雅、由孱弱士子到扬名塞漠等多方位的蜕变。但是,同时李益身上依然存在踟蹰、软弱、甚至苟且的一面。本文尝试以对李益形象的重塑为切入点,来探讨《紫钗记》中的至情主题。  相似文献   

16.
《霍小玉传》和《谭意哥记》是唐、宋传奇中的代表性作品,主人公霍小玉和谭意哥也是传奇小说中青楼女子的典型代表。由于题材相近,霍小玉和谭意哥有诸多相似之处,如:虽沦落风尘却久存从良之志;对妓女的现实地位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忠于爱情等。由于作品创作年代不同,作者的创作意图不同,两人在性格和结局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霍小玉温柔多情而不乏执着刚烈,谭意哥则温柔痴情且守节重礼;霍小玉死后化为厉鬼报复李益的负心;谭意哥则苦志守节并最终得以夫妻团圆。  相似文献   

17.
《霍小玉传》是唐传奇的名篇小说,它的成功离不开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中的主要人物霍一J、玉和李益是小说中重点塑造的形象,特别是对于霍小玉形象的塑造非常生动传神,不仅如此,作品中还塑造了与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黄衫客与鲍十一娘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紫钗记》中的李益形象较之《霍小玉传》有很大的不同.李益在汤显祖的笔下,有了由负心到重情、由略显轻薄到饱含风雅、由孱弱士子到扬名塞漠等多方位的蜕变.但是,同时李益身上依然存在踟蹰、软弱、甚至苟且的一面.本文尝试以对李益形象的重塑为切入点,来探讨《紫钗记》中的至情主题.  相似文献   

19.
崔莺莺与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在爱情生活中,崔莺莺和霍小玉同样面对被抛弃的命运,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异,两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结局,一个忍气吞声地接受被弃的命运,一个则在死后也化为鬼魂展开复仇。对这种不同结局的安排,既是崔莺莺与霍小玉不同身分和地位以及家庭环境所决定,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元稹塑造崔莺莺,有自饰的动机,体现了他"补过"的男性封建思想;而蒋防塑造霍小玉,则是对李益负心的谴责,且对霍小玉的遭弃充满同情,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20.
崔莺莺与霍小玉是唐代爱情传奇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在封建女性的共性中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在爱情生活中,崔莺莺和霍小玉同样面对被抛弃的命运,但是由于个性的差异,两人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结局,一个忍气吞声地接受被弃的命运,一个则在死后也化为鬼魂展开复仇。对这种不同结局的安排,既是崔莺莺与霍小玉不同身分和地位以及家庭环境所决定,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创作动机的不同。元稹塑造崔莺莺,有自饰的动机,体现了他“补过”的男性封建思想;而蒋防塑造霍小玉,则是对李益负心的谴责,且对霍小玉的遭弃充满同情,体现出了一种对女性的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