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钧釉最好的传承方式是创新,但钧釉的创新有三个前提:必须以铜、铁为主要着色剂;必须是高温还原烧成;必须是自然窑变。新钧釉的特点是:釉中除加有铁、铜等着色剂外,还加有其他的着色元素;窑变色彩、纹理、斑点、意境等变化更加丰富;适当地突出了缺陷美;具有时代气息和现代艺术美感。钧釉创新的方法,一是调整烧成方法,二是不断调整釉的配方。只要不断地试验、摸索、研究、总结,钧釉品种定能不断推陈出新。钧瓷的窑变永无止境,钧釉的创新亦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2.
宋代钧瓷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由于钧台窑口烧制由民办转为官办龚断,技术力量,原料占有均具优势。此时的钧瓷产品釉色由于铜红釉的创新使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产生了神奇莫测的自然窑变现象。钧台窑空前的艺术成就,深刻地影响了钧瓷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钧窑的兴盛。钧瓷的命名始自夏代禹州的钧台,而非后来金代的“钧州”。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陶瓷工业的铜呈色发展史经历了唐以前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的铜绿釉到宋以后高温还原气氛下的铜红釉两大阶段。宋代河南禹州钧窑铜红釉的烧成是瓷釉铜呈色工艺达到成熟的表现,并且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到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对后世瓷器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宋瑜 《华章》2011,(18)
采用文献资料及系统分析法,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居宋代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之一,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相似文献   

5.
钧窑瓷器是我国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重要瓷器品种,其瓷器生产的工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宋代钧窑铜红釉与铜红彩的创制、分相釉的大量烧制、厚釉的施用等几项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创新,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且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关于"卢钧"与"炉钧"以及"北方炉钧"与"南方炉钧"之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卢钧"作为钧瓷衍生的唯一支派,又称"卢瓷"、"卢钧",而"炉钧"则因清雍正时期在景德镇烧制而得名。经考证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卢家在神垕具有相当久远的烧制钧瓷的历史,而非从清光绪年间的卢振太才开始烧制钧瓷;钧瓷在明代并未断烧,"卢钧"早于"炉钧"而存在;景德镇所谓"炉型窑"即为"火炉中所烧"的说法是误解,"炉型窑"实为卢家早在明代就使用的"推拉式风箱窑"的变种;景德镇"炉钧"之名的形成与"卢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卢钧"与"炉钧"是上下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钧瓷有民钧和官钧之分,民钧创烧于北宋早期,在北宋末年,质量上乘窑变奇特向宫廷供奉的花器称为官钧.由于同时代文献记载的缺失,官钧的始烧年代始终成为争议的焦点.从文献资料、钧瓷的审美特征、考古发掘资料等方面研究,官钧金代说、元代说、明代说都回避了民窑的“器皿类钧瓷”,只对所谓“官钧”的陈设类器皿质疑猜测,以偏盖全,忽视了民钧和官钧的关系问题,相对而言,北宋说仍然比较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景泰藍     
<正>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我国著名的特种金属工艺品类之一,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品,堪称集中国传统工艺之大成。国粹至宝历史渊源据古代文献记载,铜胎掐丝珐琅源自波斯,被称作“大食窑器”“佛郎嵌”。“大食”是宋、元两朝对波斯的别称,而“佛郎”就是珐琅的旧称。元朝时期,铜胎掐丝珐琅的制造技艺传入中国,很快就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工艺,由“舶来品”逐渐“本土化”,无论是器型还是图案,都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并在明朝宣德、景泰年间达到风格特点的成熟期。  相似文献   

9.
窑以地名,钧窑名称之由来与"古钧台"关系密切。钧瓷之源起,除与"唐花瓷"等渊源至深外,更离不开"柴窑"匠师的精工绝技。正是在"唐钧"乳光蓝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柴窑"雨过天晴"釉等精湛的制瓷工艺,才烧出了宋初的钧蓝釉(天青、天蓝)等分相乳光釉,钧瓷创烧才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10.
1 实验的设想 先将硝酸铜溶液蒸干,再加热硝酸铜,使其受热分解,生成的氮的氧化物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氧化铜可以还原为铜盐,生成的铜又可以与稀硝酸反应生成铜,并实现了铜的循环实验.  相似文献   

11.
早期钧瓷年代是金世宗大定时期(1161-1189)至章宗明昌时期(1190-1196),即十二世纪后半期,是汝瓷向钧瓷的过渡期。其窑址位于宝丰清凉寺、汝州严和店、禹州白峪三处。钧釉铜红斑技术的发源地,首先出现于严和店窑,然后才传到豫西各地。"钧瓷"概念需要做历时性纵深辨析。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掺杂对多层铜氧化物的反铁磁性带来的影响.随着掺杂浓度x的加大,铜氧化物的奈尔温度TN急剧下降.当x达到某一临界值时TN=0,即是代表系统的反铁磁体态消失了.从实验数据上看掺杂对TN的影响,与铜氧化合物的层数是有关的.文章将从理论上讨论对于不同层数的铜氧化物,TN随掺杂浓度x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做人教版<化学>第二册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时,有无色气泡冒出,到试管口变成红棕色,说明铜与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事实上生成的气体与空气接触,在液面上就变成红棕色,难以说明稀硝酸的还原产物是NO.  相似文献   

14.
钧台窑作为官窑的历史虽然短暂,但少量传世器物及近年来出土的窑址残器,还是让世人了解了在造型和装饰上趋于完美的钧瓷艺术。宋代官钧的美学内涵和美学价值体现在本真之美、釉质之美、色彩之美和造型、线条之美四个方面。宋代钧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世和后世贡献和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5.
对连续施肥18年和31年后的苜蓿连作、小麦连作及粮豆轮作系统土壤不同铜源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有效铜含量随施肥年限增加而增加,其中小麦连作耕层土壤单施有机肥有效铜含量增加最显著,比2002年增加了0.69 mg·kg(-1).(2)土壤中铜的形态以矿物态为主,其次是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交换态铜含量极低.2015年粮豆轮作系统土壤交换态铜含量较2002年相比有所增加;其他各种植系统耕层土壤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铜含量增加,矿物态铜含量却有所降低.(3)有效铜与交换态铜相关系数达0.588,二者的直接通径系数为0.829,均为最高,表明交换态铜为土壤有效铜的主要来源和直接来源.碳酸盐结合态铜与交换态铜间接通径系数最大,表明碳酸盐结合态铜可以通过形态转化而成为土壤中有效铜的一部分.矿物态铜与有效铜间直接通径系数较高,为0.571,表明矿物态铜可作为土壤有效铜的潜力来源.有效铜与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铜之间相关系数、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铜对有效铜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液相还原法,以KBH4作还原剂,PVP为分散剂,在二价钴、铜盐的纯水溶液中采用两种不同的反应液滴加顺序制备出纳米Co-Cu-B系合金粉体材料。运用XRD、EDS、AES、SEM和VSM等分析方法对制备的产物进行物相、成分、结构形貌、磁学性能的检测分析。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反滴工艺不易保证还原反应的充分进行,并且产物中存在氧化物夹杂,影响产物的磁学性能。因此,为了获得具有良好性能的合金粉末,反应物合适的滴加顺序应该是:将还原剂溶液缓慢地滴加至金属盐溶液中。  相似文献   

17.
人类利用红粬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对此就有过详细的记载。红粬除了用于酿制红酒外,我国人民早巳利用红粬制品作为食品的着色剂和防腐剂,如制红腐乳、用于蔬菜、肉、鱼类等的腌制,酱菜等。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红粬色素的应用范围逐年扩大,特别是经过提取制成  相似文献   

18.
目前,食品着色剂大致有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大类。本文仅对几种主要的色素及其特性作一简要阐述。 1 合成色素及其特性 我国一九八七年发行的食品卫生标准规定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苋菜红、柠檬黄、胭脂红、靛兰四种,它们都是酸水溶性色素。由这四种基色,可配制出六十多种不同颜色。 1.1 胭脂红 即食用红色1号。该色素在肠胃内还原为黄色代谢产物。小鼠实验证实饲料中含本品高达1.25%尚无致癌表现。但某些动物实验认为,此时它能增高转氨酶,使动物轻度贫血。其化学结构为:  相似文献   

19.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法(TPR)对CO与H2合成低碳烃催化剂Co-Fe-Cu/SiO2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钴与铁的混合使钴,铁氧化物的还原温度明显降低,少量铜的掺入使其还原温度进一步降低,正是由于Co,Fe,Cu之间的强相互作用才使得Co-Fe-Cu/SiO2对H2和CO反详生成低碳烃显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钧瓷窑变传说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钧瓷窑变传说是钧瓷传说中最感人的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传说揭示了钧瓷艺人对窑变原因的探索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偶然到必然、由神秘到科学的过程;反映了古代钧瓷艺人的悲惨生活,并揭示出造成悲惨生活的原因;体现了当地人民赞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道德价值观;受到一定文化传统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具有专制主义特点的圣人观念和权威崇拜意识,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深受道教影响的神仙崇拜与人祭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