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意识和网络舆论监督——兼论网络舆论监督影响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事件纷至沓来,其频率和密度不同以往,预示着网络舆论监督时代的来临。从公民意识的角度现照网络舆论监督,把握二者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揭示网络对社会的深层次影响。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聚合效应”、“现实效应”和“蝴蝶效应”上。就未来发展而言,网络舆论监督不可能单独存在却又必然长期存在,但由于其“两面性”特点,需要对其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2.
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质的“度”,提倡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也是题中应有之意。从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上来讲,它的难度并不仅仅是记者的紧张和辛苦,而是难在对“度”的把握上,即整体的一种火候,需要在客观、公正的报道中达到预期议程设置的效果。反思近年来在新闻实践中舆论监督个  相似文献   

3.
影响舆论监督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舆论监督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执行舆论监督的新闻工作者能否与受众相协调。达到这种协调,需要新闻工作者付出努力。舆论监督是实现党的监督、群众监督的有效途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是舆论监督工作的具体执行者,真正的监督者是党和人民群众。新闻工作者要强化“代言人”意识,既是“把关人”,又是“代言人”。 舆论监督必须在内容上有所选择。解决舆论监督监督什么的问题,需要认真处理好上与下、一般与个别、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要使舆论监督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当处理好人与事、情与理、主观与客观、及时与时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舆论监督主要指将一切社会性的决策和实施过程置于人民群众的理性监督之下,实现其操作的透明化,与西方舆论监督属于不受“立法、司法、行政”三权监控且矛头主要向上的独立力量不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舆论监督是作为党和政府领导、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来发挥作用的。朱镕基同志对其性质与作用作了“十六字”概括——“舆论监督,人民喉舌,政府镜鉴,改革  相似文献   

5.
舆论监督(包括批评报道)“走麦城” ,在新闻传播中并不鲜见 ,出现这样的现象 ,无疑会给承担舆论监督的新闻传媒(包括记者、编辑)的形象蒙上阴影 ,更会给舆论监督带来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负面效应。舆论监督如何避免“走麦城”?我们认为关键一着在于“把关”。“把关”是传播学的一个概念 ,是传播过程的一个环节 ,其基本内涵为 ,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 ,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 ,而这种“筛选和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实施舆论监督 ,既是新闻传媒的一项传播活动 ,又是党和政府赋予的社会责任与神圣使命。从…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观点认为,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就是指批评性报道,衡量媒介是否具备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舆论监督功能,主要看前者有没有直接批评什么或批评性报道和言论有多少。笔者以为,这种观点犯了以偏概全,对舆论监督作简单化理解的错误。所谓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指社会公众(这里尤指新闻从业人员)在了解相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表达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现象。舆论监督的涵义有“参加”、“影响”、“威慑”、“制衡”和‘’批评”等,其核心是“威慑”和“制衡”。显然,把单纯的“批评”视为…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力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人称其为“法宝”、“关键”。最近,中共中央颁发的《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特别单列一节“舆论监督”,突出党内外监督相结合。在党内法规这个层面上,专门就舆论监督作出规定,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同时,也表明中共中央对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8.
“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曾提到报刊的首要职责是监督。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继承和吸收了其舆论监督思想。舆论监督首次见于党的正式文件是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政务和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的缺点错误,反对官僚主义,同各种不正之风作斗争。”在此之前,毛泽东对舆论监督有着相同本质的批评性报道也作过评述:“报纸上的批判要实行‘开’、‘好’、‘管’的方针。”  相似文献   

9.
立体式监督场彰显舆论监督强大力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舆论监督是强化了。还是弱化了?”200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第8届新世纪舆论监督研讨会”上有人提出这样的话题。专家学者在探讨中回顾近年来舆论监督的新变化,觉得舆论监督发展到今天,由于民众的觉醒及新媒体对民间舆论的承载和表达,使舆论监督形成民意与新老媒体的合流,形成由民间舆论主动发力、新兴媒体强化监督、传统媒体助攻跟进的立体的、交互式的强大舆论监督场,舆论监督步入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以及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结合当前新闻舆论监督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全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以及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把握好舆论监督“度”的重要性,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谨守新闻舆论监督的“度”的角度,对当前新闻工作者完成好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履行好党和国家、人民赋予或期许的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季弁 《新闻记者》2000,(5):42-42
“舆论监督和新闻纠 纷问题研究”系国家“八五”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关内容已结集为“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书,由王强华、魏永征主编,已由上海复旦天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三十余万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舆论监督和新闻纠纷”,系研究课题的总报告,系统阐述了有关舆论监督的理论问题,包括我国舆论监督的历史、现状和问题,中外有关舆论法制的比较,舆论监督与共产党领导、保守国家秘密、司法审判的关系,舆论监督与维护公民法人权益的关系等内容。下编为“在言论自由和人格权的天平上”,共收入十余年来我国侵权纠纷典型案例介…  相似文献   

12.
新闻舆论监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政党和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新闻舆论监督.本文研究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舆论监督理论以及其“度”的形成、发展、完善过程,结合当前新闻舆论监督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全媒体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度”以及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把握好舆论监督“度”的重要性,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谨守新闻舆论监督的“度”的角度,对当前新闻工作者完成好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任务,履行好党和国家、人民赋予或期许的新闻舆论监督的重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媒体审判”是“媒体舆论监督权”的滥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记者》今年第7期发表了刘太阳先生的《“媒体舆论监督”有悖法治精神吗 ?———与魏永征教授商榷》一文 ,大意是 ,“媒体审判”实为媒体舆论监督的一部分 ,并不有悖法治精神。我觉得他混淆了“媒体审判”与“媒体舆论监督”的区别 ,没有搞清媒体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 ,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一、“媒体审判”是违法行为“媒体审判”一语出自美国 ,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 ,妨害和影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行为。1965年 ,美国法院推翻了一起指控诈骗案的判决 ,其理由是 ,在庭审过程中所作的电视录像 ,对被告作了含有偏见的宣传 ,损…  相似文献   

14.
(一)舆论监督,身处“叫好”与“犯难”之间,好不尴尬。党和政府历来强调舆论监督的重要性。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人民群众对之更是拍手称快。然而,谁都不能否认舆论监督之难。连连发生的血腥报复案件,将之说得明明白白。“叫好”与“犯难”,实际上从两个方面说明了舆论监督的备受重视与不可或缺。那么,舆论监督究竟难在何处?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舆论监督是舆论导向极为重要的部分,中央有关负责同志对舆论监督提出“要帮忙,不要添乱”的要求;同时,舆论监督既是新闻界经常议论的热门话题,又是广大读者极为关注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要帮忙,不要添乱”的要求加以认真地探索和研究,以更好地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6.
解雯昕 《新闻世界》2013,(7):303-304
【摘要】“文人论政”是近代中国报刊史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启蒙。本文试从分析“文人论政”的定义及缘何消逝、“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及现状入手,针对现在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旨在从“文人论政”的精华中发现对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摘要】作为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新闻理论家,梁启超亲力创办和积极参与的报纸多达17家。其在大量的办报实践中总结出的舆论监督思想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借鉴作用,并在后人的不断继承修正中熠熠生辉。梁启超被誉为“舆论界之骄子”,他并不抱残守缺,舆论监督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虽然部分理论现在看来有其局限性,但究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从“喉舌论”到“监督政府”的舆论监督思想的提出与嬗变具有时代性。  相似文献   

18.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真”与“实”对舆论监督稿件而言尤其重要。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时,要全面、公正、客观。这在新闻界已被再三强调。那么,舆论监督稿件的编辑环节在避免侵权上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舆论监督是近年来众多学者经常探讨的话题,关于舆论监督,艾丰做得多,说得少。做的方面,家喻户晓“中国质量万里行”开创了90年代大规模强声势舆论监督的先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说的方面,他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曾两次上交提案,强调舆论监督,其主要观点见于其新著《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笔者结合艾丰“做”和“说”两个方面,试对艾丰的舆论监督思想作些探析: 一、“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 在《一个中国人的世纪宏论》之中,艾丰提出“舆论监督是一个法宝”,这是在总结我国新闻改革二十年的经验,并深刻领会…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党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开展报纸批评和媒体舆论监督,2004年又首次将舆论监督列入党的监察制度。近些年传媒业界学界,从理论上对舆论监督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研究成果表明,舆论监督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让主流媒体的舆论圈与人民群众的舆论圈更多地重叠的有效举措。从实践方面看,北京日报具有“三贴近”及舆论监督性质的“政府与市民”新闻专版,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该专版自2006年3月开办以来,一直坚定不移地以“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为准则,坚持开展舆论监督是为人民服务、必须深入实际和注重效果的理念,到今年5月底,先后点名曝光直接涉及北京市市民小区生活、安全、环境、出行等各类问题500多件,推动解决问题300多件,成千上万户居民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