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对新型材料日益增长的需求,清华大学于1988年季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它是原工程物理系材料科学专业、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专业以及化学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合并而成的。新系成立之际,首先提到议事日程的是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四年来,在学校领  相似文献   

2.
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8月。学院设有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加工自动化系、纳米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等5个教学单位和教育部先进陶瓷及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形状记忆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PVC树脂技术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先进陶瓷研究所、高分子材料研究所、焊接工程技术研究所、复合材料研究所和表面工程技术研究所等研究单位。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目前我国材料类学科最齐全的学院之一,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医学工程、应用化学等硕士、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学院现有国家级二级重点学科一个———“材料加工工程”,所属一级学科是“材料学”;学院现有天津市级二级重点学科两个———“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学”,所属一级学科是“材料学”。在校本科生10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350余人。学院的办学目标是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冶金、化工等行业的相关材料或材料加工领域培养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人才。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相似文献   

3.
洛杉矶参里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及应用科学分院一共有七个系,即核能热力化学工程系、电机及电子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系统科学系、机械与结构工程系和工程系统学系。它是全大学五十三个系的组成部分。工程及应用科学分院,是大学的十三个分院之一。去年全美的工学院进行质量评比,名列第十。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名称是1980年以后才正式命名的,以前叫材料系。在这里,我着重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的教学科研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4.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F0002-F0002,F0003
广东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依托我院国家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整合轻化工程系的优势资源而建立,2009年获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属于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相似文献   

5.
非本专业的“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本专业的“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张其锦高分子科学是本世纪才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高分子化学是其基本内容之一.作为一门课程,高分子化学则是在四十年代后期才建立并逐步成熟起来.在大学本科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是基于高分子化学在基础化学、材料科学和应用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课程的特点,并与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全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课程建设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0):F0002-F0002
鄢朝勇,1956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2年毕业于武汉建材学院硅酸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胶凝材料及制品专业。现任襄樊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建筑材料教研室及建筑材料实验室主任,建筑材料学科带头人;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建材料专业委员会理事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专家库成员,  相似文献   

8.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概论双语教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8年新的本科专业目录颁布以来,材料学科所涉及的高分子、无机非金属和金属三大专业面临的发展方向之一是合并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文结合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设置,介绍了专业外语向双语教学材料概论的过渡,提出了材料概论课程的实施方案、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31-232
<正>2010年5月22日至24日中心组织首届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研讨会,来自全国52所高等院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教授、学者、7家出版社及6家企业的代表共140余人参加了会议,共同研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参会代表对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课程体系设置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是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解决高分子材料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工作奠定基础。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好专业英语的最好办法。本论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浅谈在《高分子材料专业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襄樊学院学报》2012,(11):1-F0002
鲁俊教授 鲁俊,1972年生,湖北天门人,湖北文理学院化学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美国马里兰大学机械工程系微流控芯片实验室访问学者。199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2.
该文阐述了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高校传统实验教学中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不利因素,结合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围绕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聚合物加工实验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杨玉良,1977年9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1981年8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1984年12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86年10月至1988年9月在西德马普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1999年5月起任复旦大学副校长。现兼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兼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主任、上海新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高分子材料开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科协高级会员和上海市政府高级顾问委员会高级顾问。2003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通过构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柳百新院士,材料科学专家,1935年6月出生于上海市,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六年制)核材料物理专业并留校工作至今.他历任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81年~1982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研究学者,1993年起应聘任国际期刊J.Nuclear Materials顾问编委会委员,1994年起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98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在高分子材料检测课程教学中引入了“情景”教学法.本论文在将“情景”教学法在高分子材料检测课程的应用,并分析了情景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80年代是新锐辈出的年代,也是宿将渐引的年代。与其他兄弟院校一样,华中理工大学出现了教职员工离退休的高峰,而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教职工队伍青黄不接的困难仍有待克服。离退休老专家的增多与教学、科研工作的急需形成突出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逐渐引退的一大批理论扎实、专业精深、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老专家更显得弥足珍贵,让他们发挥余热、重返科苑、再登教坛不仅是学校和下属各级教学科研部门关注的课题,也是这些壮心不已的伏枥老骥们由衷的希望。华中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998年1月改建为材料科学与…  相似文献   

18.
热分析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的性能测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关热分析实验在高分子专业的教学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结合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工科高分子材料专业的实验教学工作,探讨了如何提高热分析实验教学水平,培养同学使用热分析仪器以及解读热分析曲线的能力,奠定其在工作和科研中利用热分析仪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简要论述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介绍国内外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简况。介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为培养材料专业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所进行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福建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原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坐落于福州市,现有鳝溪、仓山、浦东、福州地区大学城四个校区和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的新校区占地1608亩。现设有机电及自动化工程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建筑与规划系、环境与设备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工程管理系、文化传播系、法学系、数理系、外语系等13个系及马列主义理论教研部和体育部,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