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姜嫄弃子为图腾考验仪式”经不起考验《诗经·生民》向以难解著称,二千多年来注家无数。据统计,姜嫄弃子的原因共约二十多说,诸如遗腹说、速感说、早生说、难产说、易生说、贱弃说、私通说、怪胎说、避乱说、轻男说、犯禁说,真是众说纷纭。但或缺少根据,或曲解诗意,多属主观臆测。近人努力从原始社会史的角度来研究解释后稷被弃的原因,也大多未能从原诗提供的具体内容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引出结论,而是根据自己对原始社会风俗习惯的一些知识,从外部强加于  相似文献   

2.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白鹿原》中的神秘文化是人类早期对自然界看法的遗存,"白鹿"等意象体现了早期人类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3.
叶舒宪教授的《熊图腾》一书,重构了一个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的传统,在人类文化的广阔背景上探讨了熊图腾文化的普遍性,说明了人类文明对于农业社会之前的狩猎生活及信仰的遗忘。启示我们要跳出汉文本的主流定势和制约,从文学、历史和神话的多重角度反思农耕与文明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婚礼的成员》不仅是一部成功的成长小说,更因其中暗含的通过仪式赋予作品更加长久的艺术价值。小说中对所有人物与事件的编排都包含在这一仪式过程当中,并通过作者仪式化的叙事手法展现出来,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解读作品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刘海清 《海外英语》2011,(13):247-248,263
从人类学"成人仪式"的角度来探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可知该部作品描述的是一名少年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心理和生理成长之路,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他习得了基本的社会技能和知识以期能在成人仪式结束后能承担起社会和家庭责任。从"成人仪式"中"死亡"与"重生"的角度能更好地分析哈克贝利.费恩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这也是该部作品能在百年后仍能流行于世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电影《阿凡达》通过叙述未来后现代人类与外星原著民的对抗,表达出对人类现代文明异化的忧虑和对文化平等共存的美好希冀。该片中,大量人类学知识得到了完整和完美的呈现。文章运用人类学知识和理念,从文化相对主义、人类群体意识和泛灵信仰三个人类学研究视角,探寻影片《阿凡达》所隐含的深刻意义,从中引发对文化异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成年礼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史前时期都普遍存在过的习俗,受礼者要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接受各种严峻考验,然后才能被接纳为民族的正式成员。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妈妈走了》可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运用原型批评方法进行解读。主人公尼基在母亲遇害后一年间的经历,构成了一个"不成熟——考验——成年"的情节框架,它与远古的成年仪式在深层意蕴方面相契合,两者有着同构关系,尼基的精神蜕变过程恰似经历了一场象征性的成年礼仪式。  相似文献   

8.
无法通过的"通过仪式"--《海的女儿》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海的女儿》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在确定文学和仪式关系的基础上,论证了《海的女儿》是“通过仪式”的一次再现。同时,也分析了《海的女儿》是一部充满了仪式化叙述效果的作品。这些都是它在艺术上获得了经典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先生如达”透视之问题——善阁读《诗》记(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长江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2):41-42,49
《诗经·大雅·生民》中的达应是羍,指的是羊。从"先生如达"一语中可以透视出周人是羌氏一支,最早也是以羊为图腾的氏族。  相似文献   

10.
廖俐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3-15,21
《文化苦旅》作为中国新时期"旅行式文化大散文"的代表作,是余秋雨朝圣中国历史文化故地发回的记录。从旅游人类学视角,引用"旅游仪式阈限三段式"理论解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评论界公认赫尔曼?麦尔维尔在《白鲸》中使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但是从文学人类学角度来分析还是一个新的切入点.通过文学人类学的视角分析《白鲸》中使用的《圣经》人物原型和主题原型,透视了麦尔维尔追溯本土文化、关注少数族群文化和伟大的人文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12.
《诗经》客观上具备礼教功能,特别是先秦时期文学概念尚未为人们所细辨之时,传播教化的功能便由《诗经》承担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诗经》的传播形式,主要表现为部落文化遗力、有组织的扩散、自然发散等三种形态,这也是《诗经》早期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3.
从媒介批评的文本层面看,《印象丽江》表现出的是少数民族歌舞的原始仪式在文化娱乐时代的"狂欢"化倾向;从现象层面看,《印象丽江》表现出的是大众娱乐时代,作为大众消费文本的《印象丽江》所具有的接受特质;从文化层面看,《印象丽江》表现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回归于本土的寻根意识。从三个层面来解读,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批评效果,从而客观对待民族文化在向大众娱乐文化转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从发生学角度考察,大学里的仪式既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自身的需要。通过对仪式从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文化研究等领域进行追溯,大学仪式流变的主要来源为以下四点:传统礼仪的演化与改良、西方文明的借鉴与改造、社会风尚的移植与衍生、意识形态的需要与强制。它成为大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大学道德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集宁师专学报》2020,(4):13-16
《图腾分析路径下中国五帝文明研究》一书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山海经》进行了新的解读,将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种文献贯穿起来,为中国文明起源和五帝时代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文明起源和五帝时代历史研究的学术进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艺术人类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即从人类学的角度认识艺术,从艺术的角度了解人类,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论。徽州建筑艺术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如何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进行保护徽州非物质文化对当代仍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某些民间的方言俗语中,常蕴含着一些人类历史演变的重要信息,由此,可考虑构建一门“俗语人类学”。本文从“牛”出发,探讨了其语义与上古牛图腾文化的内在关联,以俗证古,以揭示人类精神活动在遗存、承传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象征人类学把文化当成象征符号体系加以探讨,主张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标不是探索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也不是揭示文化和社会的功能结构,而是对文化意义的探索和解释。该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认为,象征仪式实际上是服务于社会现实秩序和道德秩序的一种构建,仪式意义是特定社会文化环境所赋予的;特纳提出象征符号不仅是意义的载体,而且直接参与或促成社会行动;格尔兹把文化看成由人定义和操作的符号体系,倡导从象征体系来解释人类行为。尽管在象征人类学内部有着上述不尽相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取向,但在研究宗旨、研究范围,以及研究方法方面有着作为一个学派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正>龙文化的八种文化内涵王永宽撰文《中国龙文化的宏观考察》指出,可以将龙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八个大的方面,或者称为八类文化:一是图腾文化。龙本来是人类社会早期图腾文化的产物,龙图腾的出现及各部族对它的认同,反映了中华民族及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二是祖根文化。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大都被认为是龙的化身,因此龙文化就和中华民族的祖根文化紧密相连。龙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图腾,也是后世中华民族崇祀的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海边的卡夫卡》作出了新的解释。文章论证了《海边的卡夫卡》这一作品充满了仪式化叙事效果,是通过仪式的一次再现。这也是这部作品风靡世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