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声乐表演艺术源远流长,在古代各类文献中都有关于声乐表演的记载,其中涉及气息的运用、字腔关系、情感的表达、先天嗓音条件和曲目的选择等诸多方面,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中国声乐的溯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曹文利 《金秋科苑》2008,(18):195-195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声乐表现力包括技巧表现力和艺术表现力两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是声乐艺术的灵魂。然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分注重发声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等问题,致使学生的表演缺乏艺术表现力,难以打动观众。本文从声乐教学中课程的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声乐表现力包括技巧表现力和艺术表现力两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歌唱的艺术表现力是声乐艺术的灵魂。然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分注重发声技巧的学习,而忽略了声乐艺术表现力的培养等问题,致使学生的表演缺乏艺术表现力,难以打动观众。本文从声乐教学中课程的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方面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使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吴蓓蓓 《科教文汇》2008,(29):192-192
声乐是借助于歌唱性的语言动作与形体动作来创造和展示艺术形象的一门舞台表演艺术,歌唱者不仅需要具备娴熟的歌唱技巧和充沛的歌唱情感,更需要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文章主要阐述了心理因素在声乐表演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产生不良心理因素的主要原因及调整对策,强调了心理因素是影响演唱者水平发挥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王夏 《科教文汇》2010,(5):138-138,141
"气"作为我国古代哲学、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可分为:天地自然之气、人体生理之气、人的心理、精神之气。"气"首次被引入艺术领域是从魏文帝曹丕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开始的,后经人伦鉴识这一中间环节转入艺术鉴赏和创作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气"所指的是艺术作品中所充盈的描写对象的"神气"和所表现出的对象的内在生命和精神,构成作品内在的活力与外在的动势。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亦是如此。本文结合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殊个性,重点对声乐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生理之"气"进行理论性探索。  相似文献   

6.
王夏 《科教文汇》2012,(5):162-163
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气”包括生理之“气”和美学之“气”,其美学之“气”又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即乐音运动之“气”,是声乐作品中音与音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所贯穿之气,是声乐作品局部微观之“气”;审美之“气”,既包括声乐作品被诠释后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整体气势,也包括从演唱作品中表现出演唱者自身的一种气势;表演心理之“气”,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所需要或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内在之“气”.乐音运动之气、审美之“气”、表演心理之“气”虽同属于美学之“气”这一范畴,但属于不同层面,立足于不同侧重点,角度各异地阐释了声乐表演艺术中“气”的美学性.  相似文献   

7.
声乐作品文本的多元性、综合性是构成其特殊性的重要元素。按照解释学的观点,声乐作品文本也具有敞开性,一千次表演,会有一千次不同的显现。由于声乐作品文本的特殊性,使它对声乐表演主体的声乐技术,情感表达都会有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殊的意向性。了解并体悟这一点对声乐表演艺术的提高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许芳芳 《科教文汇》2012,(7):141-14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声乐教学和研究中,对声乐的教学和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发扬人本主义思想,老师正确把握好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正确把人本主义思想运用到声乐教学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来,激发广大学生对声乐课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充分地挖掘声乐教学本身的艺术内涵和价值,提高声乐教学的课堂效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声乐教学中的研究及运用对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彬  王鸿俊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后插13-后插14
声乐作为一门用声音表达情感的艺术,是演唱者通过声音与音律对自我内心情感与认知的输出,更是欣赏者获得一定精神愉悦与情感体验的接收过程,是表演者与受众之间双向交付的情感交流过程。单纯的声乐作品只是词曲创作者内在精神的物质体现,而演唱者才是歌曲的直接表现者。声乐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对声乐表演这一综合艺术形式的全局掌控。不同的舞台艺术实践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声乐表演特征,对于声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表达也有所不同。因此,声乐表演艺术对于具象表现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声乐是一门艺术,它是以美好的旋律与生动的语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听觉艺术和表演艺术.在声乐艺术的表演技巧方面,声音和器乐有很大的不同.只要能达到好的演唱效果,不同说法不同的经验都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11.
声乐演唱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舞台表演艺术。作为声乐演唱者,它的表演实践过程是集情感获得、情感表达、情感共鸣为一体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情感的获得是基础,同时也是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依据和前提。本文以声乐演唱中情感获得为主线探讨其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夏 《科教文汇》2008,(12):187-188
“韵”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更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的研究一直得到历代艺术理论家们的的热切关注直至今日,但通过翻阅大量研究成果,发现对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韵”进行专题研究的目前国内几乎没有,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本文仅对声乐表演艺术中“韵”的分类进行论述,并希望能成为这一研究课题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3.
声乐演唱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舞台表演艺术.作为声乐演唱者,它的表演实践过程是集情感获得、情感表达、情感共鸣为一体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情感的获得是基础,同时也是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依据和前提.本文以声乐演唱中情感获得为主线探讨其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艳 《科教文汇》2010,(8):156-157
歌唱的表演技能是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一门艺术。长期以来,大多院校的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学生歌唱技巧的训练和提高,而对于歌唱表演艺术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却显得重视不够。很多演唱者声音不错,但是表现力不尽如人意;也有的演唱者在台下演唱得很好,可是一上台就变得不会表演、不能够打动观众了。  相似文献   

15.
声乐教学中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方法简单、手段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导致声乐课堂教学效率低,本文论述了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声乐课程教学改革,从而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施雯 《中国科技纵横》2010,(21):260-261
本论文认为钢琴伴奏不仅是钢琴表演艺术的一个分支,也是钢琴演奏者必备的一门表演技能,它在声乐、器乐以及舞蹈表演领域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艺术作用和魅力。文章详细阐述了钢琴伴奏在声乐、器乐领域的重要作用和艺术魅力。使用“红花还须绿叶扶”来比喻钢琴伴奏对声乐、器乐作品的烘托陪衬作用,钢琴伴奏者与演唱、演奏者需要相得益彰的配合,使音乐作品表现达到完美统一的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17.
通过我们多次的艺术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以演唱者“形”“神”“情”有力结合,同时运用多种声乐技巧才能达到演唱的最高境界——生命状态。因此,声乐表演艺术的再创造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高师的声乐教学是要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培养合格的声乐教育人才。因此,要想达到培养目标就必须把握住高师声乐教学的民族特色,重视"中西互补",注重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能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具有师范性、综合性、多样性、方法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及民族性等特色。因此,高师声乐课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缺乏师范特色的教学现状,从强化理论教学,注重声乐知识的多元化培养,突破唱法局限,加强艺术实践,加强民族声乐教学等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地发挥民族声乐教学对声乐师资教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明德 《科教文汇》2007,(11Z):128-128
声乐演唱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舞台表演艺术。作为声乐演唱者,它的表演实践过程是集情感获得、情感表达、情感共鸣为一体的情感体验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情感的获得是基础,同时也是情感表达和情感共鸣的依据和前提。本文以声乐演唱中情感获得为主线探讨其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20.
声乐是一门艺术,它是以美好的旋律与生动的语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听觉艺术和表演艺术。在声乐艺术的表演技巧方面,声音和器乐有很大的不同。只要能达到好的演唱效果,不同说法不同的经验都可以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