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大象传》作为《周易·易传》的一部分,含有丰富的人文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是《周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个人和民族的基本精神和基本道德观,治国理政、经世致用的社会政治观,以明罚慎刑为主的法治观,以修德重行为主的人生观以及多样化的人生行为处世观等五个部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封建性糟粕.  相似文献   

2.
《尚书·吕刑》是关于西周时期重要的刑法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吕刑》之中包含的关于“礼”的思想,维护着西周统治阶级的利益,《吕刑》体现着西周对”礼”的认识以及用刑来维护礼的行为,对我们当今的社会建设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说文解字》字音标注所反映的上古音系统是很宝贵的汉语语音史材料,《说文解字》字音标注方式包括"读若"、"某声"两种。《说文解字》"读若"采用了多样生动的语言来源内容标注字音,为我们保留了大量宝贵的上古字音资料;"某声"提供了研究古代声韵变化的线索,为我们构拟上古语音系统,尤其是声母系统保留了大量语言材料,并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今、方雅语音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4.
古文《尚书》又被称为“晚书”,学术界关于其真伪性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论,但不少学者对其持有保留态度,并为其证明。古文《尚书》是研究《尚书》的重要部分,也是必要途径,即使其真伪仍然有待商榷,但其中的语言内容、思想内容和历史内容等对于当今的各领域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对此,文章分析了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现状、古文《尚书》复合词研究背景及意义,重点从并列式复合词、偏正式复合词和其他复合词类型具体研究了古文《尚书》的复合词,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某些篇章展现出我国上古时期春节、上巳节等岁时节日的民俗习惯。节日民俗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的节日民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们对种族繁衍的重视,同时也展现了浪漫的上古遗风和天人合一的浑融思想。保护并发扬这些节日民俗,对于我国的非遗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饱含智慧和人生哲理,虽然《老子》以"道"贯之,论及"身"的不多,但老子并没有轻视身体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贵身"的思想。老子的身体观通过"无欲无求"的修身功夫,和"没身不殆"的精神追求,达到"道身合一"的最高境界。老子的身体观是"贵身"和"无欲"的对立统一,对当代物欲横飞的消费时代具有警醒和启示效应。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是上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书中出现的限定范围副词有"独""唯"等。从语法功能和语义指向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并加以详细的描述,希冀对了解上古汉语范围副词系统,特别是限定范围副词有所补益。《战国策》限定范围副词属于上古时期的限定范围副词系统,常位于谓语前,少数也可以位于名词前;其语义指向以后指为主,具体所指不一,部分限定范围副词语义还可以前指。  相似文献   

8.
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三礼>和<春秋>等上古三代文献,也是后世诸子百家的共同源头.五经并非一时之作,却是与孔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它内蕴着丰富的史学思想,主要包括<周易> 的历史变通思想;<尚书>的历史借鉴思想;<诗经>的天命王权学说;<三礼>的因革损益史观和<春秋>的史义史法论.这些史学思想对于后世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的发展,对于中国史学和史学思想之民族特性的形成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年号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直至清朝结束。在年号使用的漫长历史中,由于历代统治者经常改元,因而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年号。在众多年号中,带"天"字的年号使用最多,这与"天"字自身的含义和历代统治者的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统治者借此向全天下昭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化。而历代"天"字年号的使用又存在一些特点:历史分裂时期的使用频率高于统一时期,胡汉政权对峙时期胡族使用频率高于汉族,前期政权、胡族政权"天"年号的使用要少于后期"天"年号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曹魏时期的竹林七贤都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嵇康创作一系列琴曲,并有音乐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琴赞》;阮籍有《乐论》。嵇康的音乐思想既有和儒家以移风易俗为目的的音乐观相通的一面,也有反传统的一面。阮籍则继承了传统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大学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时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要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调整后新开设的,这门课程的开设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思政与史实相结合,充分发挥"纲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文献法、逻辑演绎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瑜伽这一印度传统文化的载体,对比了印度瑜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身心观念;分析了中印身心观二者之间的历史演进与文化渊源,提炼了"梵我一如"、"天人合一"及"身心一统"等基于相似思想理念的身心文化认同;进一步阐述了"固守本土文化"的印度身心观价值与"后工业化时期身心观的返朴归真"以及"新时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等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身心观价值,强调了中印不同身心观所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也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了青春与活力,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其"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中表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任何时候,中国共产党都要牢记这一思想,才能使中国人民过上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德"字在甲骨文中和金文中的写法是有异的,这种区别自周代早期即已出现,之后涵义又有许多变化。"德"字的演变恰好体现了先秦时期统治者政治思想向思想家人文思想的转变:周代统治阶层推行"德"治,与殷人所崇尚的"天"密切相关。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开始丰富"德"字涵义,讲求个人修身反省,并开始在普通百姓间推行,它不仅推动了后代"德"的大小传统的融合,并且在世界轴心文明中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5.
沙陀汉化问题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代时期的沙陀,按中原王朝传统的模式建立政权,继承唐代制度,重用汉族知识分子,重视发展汉文化,并接受儒家思想,开始懂得中原王朝传统的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在建立政权时开始改变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但这一时期,沙陀统治者思想中还存在着游牧经济观念的残余,也有轻视儒臣的倾向;在社会生活方面依然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的文化习俗。五代时期的沙陀正处于汉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唯心主义大家,学界对他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很少注意他的政治思想。事实上,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庄子同样是不可忽视的。从《庄子》等典籍的研读来看,庄子主张统治者治世要使人恢复人之常性,实行无而治,使社会回到至善至美的自然中,恢复正常状态。虽然其治世方案是消极的甚而有些颓废,但从中也包含着一些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德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将仁、信、礼、义、德、忠的观点渗透在统治者自身德性修养之中,并在论述德治过程中重点强调了重德轻刑、提忠去佞、重义轻利的治国策略,对后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孔子的德治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值得我们后人反思。  相似文献   

18.
四、内丹养生派的兴盛(一)内丹的盛行及流派沿革隋唐金丹服食之风盛行。统治阶级于荒淫享乐之间,企图长生不死,因而道教神仙思想流行。但是,以清修勤行为前提的艰苦养生内炼功夫,又决非养尊处优、侈糜淫乱的统治者所能为,故服食丹药便成为最能迎合统治者需要的“长生不死”方法。据清莧翼《廿二史扎记》考证,唐代皇帝因服丹致死者即有六人,大臣贵族死于是者当更多.因此至唐后期,人们开始怀疑金丹服食,进而群起指斥。道教徒们开始寻找新的长生途径,将目光转向传统养  相似文献   

19.
刘光明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1):60-62,84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代表北方语言特色的重要文献。在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上,从结构形式、结构成分、语义关系等方面对《水经注》的“是”字判断句进行考察和分析,一方面它继承了上古汉语“是”字判断句的语法特征,另一方面它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是”字判断句的鲜明特色,反映了它在南北朝时期的基本面貌及其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20.
司马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认真反思现实政治的利弊得失 ,并将其在“李陵之祸”后的认识、情感融入其思索之中 ,最终形成他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的治国思想。其治国思想内容丰富 ,认识深刻 ,极具现实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中 ,不仅从理论上宣传自己的治国思想 ,而且精心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寄托自己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