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性,将其引入到高校教育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进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各高校在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应树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意识,完善音乐教学课程,增添传统音乐相关课程,促进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不断深化学生对传统音乐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一、高校古筝教学的社会意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音乐师资的任务,古筝课程作为音乐教育的选修课程,在培养学生的音乐文化观念,提高审美修养,丰富音乐知识,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二、高校古筝教学现状及弊端高校古筝教学主要沿袭专业音乐学院"一对一"专才教育模  相似文献   

3.
推动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是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与文化修养、提升高校声乐教学质量、推进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合理优化声乐课程设置、科学编写声乐教学素材、增加音乐教学中的互动交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完善音乐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学生开展传统音乐文化创作、实践与研究等推动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  相似文献   

4.
民族声乐在高校教学中是一门必修的课程,但是却比较少见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出现,根据相关调查信息显示,高校声乐教学中比较注重西洋美声,这样的发展趋势会导致将来传统文化的消失,所以唤醒人们对传统民间音乐的执着和追求,有必要对高校声乐教育与传统民间音乐相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探究的重点是高校声乐教育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的融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究,能够更好的促进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也势在必行。音乐教学的改革要从每一方面做起,将高校的音乐教学进行一次整体的、彻底的改革,这就需要高校要加大对音乐教学改革的力度,让改革更加深入,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和应用,以传统音乐文化促进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整体进程。本文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研究了传统音乐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的提出要求各学科教师根据所教学科特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量的音乐教材都有着深厚的教育意义,尤其是一些传统优秀作品的学习有利于高校学生增强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有利于他们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通过分析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的优势,在遵循音乐课程教学培养原则的基础上,以中国钢琴作品《茉莉花》学习为例,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希望能够提高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音乐事业不断发展与创新,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融入,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声乐艺术的重要灵魂,也是根源所在。在当前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中,部分学校忽略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有效融入,并为充分发挥和体现音乐文化精髓。这对高校声乐课程教学质量优化,以及传统音乐文化的发扬和继承有一定的阻碍。所以本文在此背景下,简要分析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并提出具体的融入策略,希冀促进传统音乐文化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切实提高现代高校声乐课程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民族民间音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高校音乐课程建设中彰显出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承德地区高校在积极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价值的同时,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的优化和整合,以及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特色化音乐课堂的打造。以期通过对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创新路径的探究,突显出承德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让高校教育实现了质的飞跃,也让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开始着眼于不同学科的教学改革和创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对于高校声乐教学来说,在如今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背景下,教师开始把关注点放在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上,强调对过去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拓展,让现代教育和传统音乐文化在交融整合当中产生活力,激励学生主动继承传统音乐文化,最终构建基于中华文化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美育与德育融合的重要推手,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根本需求。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着重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知识与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音乐水平和审美素养的同时,保障学生文化自信、民族精神、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全面培养,使学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立足于高校音乐教学实际,深入分析了其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现实意义及其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我国当前各大高校的教育体系当中,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不仅仅是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对于大学生的未来音乐美育之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高校教学当中,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特殊价值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但是,现阶段,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当中,并且开始受到非常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就高校音乐作曲理论课程教学的发展及建议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高校舞蹈专业学科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高校舞蹈专业发展形势,提出整体优化舞蹈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研究实施方案。教学过程中应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探索改革高校舞蹈专业的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舞蹈音乐课程教学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舞蹈人才。  相似文献   

13.
自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以来,全国上下形成了党史学习的热潮。作为最能浸润人心、以美化人、以情动人的红色音乐艺术,在党史课程教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高校音乐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依托红色音乐文化为载体,围绕“赏红歌,知党史,明责任”主题,研究设计“红色音乐文化+党史”新型教学模式,并为日后实体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音乐文化的融入需要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对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高校声乐教学树立独具一格的音乐文化,促进高校声乐教学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艺术的珍贵财富,亦是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推动民族音乐的不断传承与发展,要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深入探索多样性教育形式,如借助高校音乐钢琴教学推动民族音乐传播与传承。本文在分析民族音乐和高校音乐钢琴教学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民族音乐对高校音乐钢琴教学改革的积极影响,以及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以音乐艺术为手段,音乐教学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这是由音乐课程的本质决定的。本文从高校开展传统音乐课程的意义以及一些教学教法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阐述高校的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尊重多元文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人参与是高校音乐课程设置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艺术指导是高校音乐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推行高校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于加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德艺双馨的青年音乐艺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音乐类专业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改的内容应当贯穿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艺术实践等主要教学环节,形成系统的课程思政教改模式。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素材,创新设计专业课程方案,加强课程思政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艺术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育部于2006年11月颁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开启了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其中,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组合形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在实践中,它不仅适合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同样适用于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使学生们在进行音乐史学习中,更能增加对传统音乐文化历史的理性认知与感性认识,这对于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在理解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演绎好当代富有民族个性的音乐作品具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是与学校教育教学息息相关,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音乐史课是高校音乐专业开设的必修的理论课。随着音乐史学家们对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使我们意识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意识到中国音乐史课既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必要的科目。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学生学习关注点更倾向于具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戏曲内容。黄梅戏也是安徽地区音乐教育的重要源泉,是安徽特有的文化内容,拥有浓厚的戏曲文化教育特色,对推动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鉴于此,如何将黄梅戏文化引入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学之中,全方位发挥黄梅戏戏曲文化的教育价值,加以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同感,成为当前高校戏曲音乐专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