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已逐渐频繁起来,为了保障中小学教师在流动中的权益,首先必须从立法的高度确定教师有“自主流动权”。同时,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对这种权力予以保障。如,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建立个别化教师工资系统,建立健全教师人才流动市场等。  相似文献   

2.
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呈现出频繁单一逆向流动、教师暂时性流动不多的特点,县域招考制度是教师流动的主要政策依据。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客观上为教师流动创造了条件,但县级教师分配和流动制度缺乏合理性与完备性,稳定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相关政策缺失,以及农村学校教师整体待遇偏低等是造成目前教师流动现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的缺陷,亟需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补偿制度、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立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全员流动制度,从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始终处于关键地位。同样,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更是依赖于教师这一宝贵的资源,教师是农村开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教师开始作为社会人才的一部分加入到人才流动的大潮。农村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流失十分严重,而且流失掉的大多数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学骨干。这些骨干教师不少流动到县城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也有不少跳槽到民办学校任教。对农村教师进行离职管理,首先要分析其离职原因。农村教师…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主旋律的今天,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必须跳出现象描述的思维定势。探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实践路径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论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主旋律的今天,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再次引发人们的关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必须跳出现象描述的思维定势.探求农村中小学教师合理流动的实践路径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为了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将实施六项举措推进城镇教师下乡,尽快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质量。这六条举措是:第一,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各省要重点充实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和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第二,要把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作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工》2014,(8):9-11
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教师。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快速发展,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仍有待转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在广西、湖北、安徽等地调研发现,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面临工作负担偏重、工资待遇较低、住房保障缺失、身体状况堪忧等突出问题,教师流动意愿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的培训为实验案例,分析了河南省农村中小学英语师资的特殊性,师资培训的急迫性,目的在于探讨教育网络条件下,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模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0.
聂亮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4):154-155,160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活动中必须妥善处理代课教师问题、教师流动中的"寻租现象"以及优质教师的流失等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农村中小学师资建设误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为避免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日益严重,农村中小学愈来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但在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着许多误区:盲目引进,缺乏科学规划:重视刚性引进教师,忽视柔性引进教师:在强调教师引进的同时,忽视教师的合理使用与培训;重视对引进教师的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重视教师稳定,忽视教师流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其与组织承诺的关系.结果表明:(1)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教师对薪资水平最不满意;(2)不同年龄、不同学历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呈现显著差异;(3)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与其组织承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4)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对其组织承诺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成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出现了一股教师流动的热潮,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的流失,使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滑坡,进而引起学生大量涌向县城,其中以学习成绩好或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居多。学校里只剩下所谓“不好”的老师和“不好”的学生,教师没有教学的热情,学生也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在这种恶性循环的过程中,失学人数不断增加,学校面临着生存危机。由此看来,教师的流动,已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属于单向的流动,具有不合理性。此种流动导致农村学校师资流失严重,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引起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下降,生源流失严重,进而给农村学校带来了生存危机。此种情况的产生是教师获取的薪酬与工作环境的差别,教育资源没有均匀配置的映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如果想要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对农村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改善教师的薪酬、待遇以及工作环境。政府也从宏观的角度来调控教师流动,使教师流动更加规范,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农村师资力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西北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使大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使师范生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实习。同时,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满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西北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使大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使师范生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实习.同时,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满足了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诸多滞后现象:农村学校音乐教师人数少,难以开展有规模的、实质性的日常教研活动,农村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明显滞后;农村学校条件简陋,音乐教学资源匮乏,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低下;中小学音乐教材(人教版)将原来处于“显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转入“隐性”,强调了内容的人文性和教师使用教材的个性发挥,书面淡化了音乐要素、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对教师备课的引领作用,造成音乐教学目标偏离或短缺现象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属于中部欠发达省份,长期以来存在中小学教师待遇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不能够完全适应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的需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导致农村学生向城市流动,农村学校人数锐减,校舍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随着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与远程教育工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教师流动问题广泛存在于全球的中小学教师当中,频繁的教师流动会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负面的影响.目前我国对教师流动的分析主要集中于教师流动的意愿,鲜有关于教师实际流动率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对西北农村地区2省23个县414所中小学630名数学教师的2期追踪数据,分析了教师的实际流动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发现,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流动率为12.06%,其中校内流动率为5.56%,校外流动率为6.51%;小学数学教师的流动率为10.14%,中学数学教师的流动率为14.55%.总体来看,女教师、学历更高的教师流动率更高,这些因素在教师的校外流动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但与教师的校内流动无关.关注农村教师的流动问题,尤其是在宏观层面关注教师校外流动对学生质量提升以及教师队伍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中小学教师向城镇流动的现状加剧了城乡校际间的教师资源不均衡,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和不均衡发展,城乡教师交流制度不仅能缩小城乡校际间的教师配置不均衡的差距,还可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