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晓梅 《文教资料》2011,(15):106-108
《青史》是藏族史学上一部十分重要的史籍文献,作者是明代著名佛经翻译家廓若·迅鲁伯。著名译师郭和卿和前苏联藏学家罗列赫分别翻译了《青史》的汉译本、英译本。但学术界对于上述三位学者,特别是对罗列赫其人其学介绍不多,更缺乏研究。本文对三位学者的生平经历、学术贡献等进行考述,以使读者对他们有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南明史是谢国桢较早倾注热情且终身关注、从事的学术领域之一。他每以“绍述全祖望、杨凤苞治明清史学的遗风”为职志,致力于南明、清初史事的研究,在南明史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他盛年时撰辑的《晚明史籍考》,成为后人研治明末清初史学的必备参考用书。他对南明史料的分析研究,颇具真知灼见。此外,他还撰有《南明史略》,是第一部比较系统、详实的南明史研究专著,在新中国南明史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是陈垣先生将佛教史与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成果。从史学史研究的角度来看 ,它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在考证史实、勾稽史料、考镜源流等方面的史料价值 ,在学术定位、学术批评、人物评价、探讨学术规律等方面的理论贡献 ,以及通过对佛教与政治、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而体现的突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转向浪潮中,老一辈学人陶孟和,春风化雨,兼容并蓄,为同仁们苦心擘画良好的学术环境。梁方仲、汤象龙、吴晗等史学新辈,参与明清档案的整理,自1930年至1937年倾力抄录明清财政经济史料,冀于二百年之中国经济发展作有系统的研究。他们创办史学研究会,阐释“新史学”,开创出独具特色的学术风格和学术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5.
汪荣宝是新史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发表了《史学概论》,对史学的性质、定义、特点和方法进行了阐释。此外,他还运用新的史学理念和史料来进行史学研究,发表史传文章;任教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期间,编写了清史讲义。他的著述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关怀,显示出扎实的旧学功底和以史为鉴的治学旨趣。他的史学活动及成就,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新史学"阶段中国史学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撰写教学文稿需要深稽博考。何谓"深稽博考"?《现代成语词典》解释为:深入地稽核,广泛地考察,形容苦心钻研学问。我们再作细致分析就会发现:"深"与"博"强调治学要有深度与广度;"稽"与"考"则强调治学的过程要严谨与准确。"深稽博考"出自钱仲联先生的《黄公度先生年谱》:"逮穷年累月,深稽博考,然后乃晓然于是非得失之宜,长短取舍之要。"钱先生是当代国学大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对明清诗文的研究尤为  相似文献   

7.
顾诚是我国著名的明清史学家,新中国建立以后成长起来的史学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有扎实的考证功夫,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史学与传统实证史学、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研究风格。其明清史论著不仅史料丰富,考证扎实,而且论述深刻,创见迭出,成为令人瞩目的学术精品。顾诚有关明代疆土管理体制和卫所制度的论断,《明末农民战争史》和《南明史》两部专著,代表了当前这些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这是他对明清史学做出的重大而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戴名世学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名世经学、史学兼治,并着力于子学研究。戴氏治学特色鲜明,他的治学折射出了明清之交那个特殊历史时段学术转轨变型的重要学术讯息。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县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极负盛名的新学先驱,现其一生治学,广博丰硕,新论选出,然考其学术研究的轴心则为历史学。诚如其友林志钧所说:“知任公者,则知其为学虽数变,而固有其坚密自守者在,即百变不高于史是现已。”①的确,梁启超的学术研究虽以“务广求博”称闻于时,文、史、哲、经均有所涉猎,然史学是其所长,影响亦最大。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梁启超是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史学理论、史学方法论、史料学和学术思想史等方面建树颇多,并开拓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10.
作为明代著名学者,杨慎在史学上亦颇有造诣,他有感于当时八股取士造成的学术颓风,极力主张博通经史;在治学方法上,他崇尚实证,讲求考据,于诸史之失多所订正;并且,他还留心音韵,考述地理,研精金石,大大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以上诸端,对当时学界风气的转变,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当然,杨慎作为转型时期的人物,其史学研究多少带有点草创意味,考证方面尚多疏舛,评价人物颇争意气,又以深厌空谈性理之故排诋宋人太过;更有甚者,致力于辨伪而竟自撰伪书,以故招人非议。然而瑕不掩瑜,在明代史学史上,他还是应占一席之地的。  相似文献   

11.
《国朝典汇》是明代万历间徐学聚编纂的一部本朝典制类史书。分类编载了自明太祖开国至隆庆间二百余年朝廷内外典章史实。它是研究明史必不可少的史著。书中蕴涵了徐学聚丰富的史学思想。文章从天命史观、正统史观、重民思想、秉笔直书等方面来阐述徐学聚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孟森治清史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孟森的清史著作,以收入《明清史论著集刊》上下编的论文质量最高,《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则是研究心得与一般史实的汇编,具体反映出孟森不同寻常的史识。孟森的清史研究是以政治史为中心,以旧的著述形式中表现新史观,研究中能着眼全局又能探微发覆。  相似文献   

13.
习凿齿史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肯定国家民族的统一,主张积极进取的人生精神;把史学看作是政治学,其任务就是臧否历史,其功用就是提供鉴戒;史学研究的方法一是用儒家的仁义批评历史,二是“原始要终”见微察著。习凿齿的不足在于以主观的利益裁割客观的事实,难免失实。  相似文献   

14.
成都的城门     
成都自秦末筑城,但有关成都城门的文献资料明清以前的所知不多,本文重点介绍了明清直至民国、抗战时期成都城各个城门的历史变化情况,以及导致变化的历史史实。成都城门的历史变迁是一幅生动的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为我们研究成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兴化于元末明初生有作《水浒》之施耐庵、明代中叶生有校《西游》之李春芳、作《封神》之陆西星及明末清初生有作《梼杌闲评》之李清,一地拥有四大文豪,"四大名著"光辉灿烂,古今中外少有。《水浒传》的首创示范效应,引发《西游记》《封神传》《梼杌闲评》的接踵问世。盖因兴化明清时期,人文荟萃、文风昌盛、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孕育和造就了杰出的作家群和广大的读者群,从而使"兴盛教化"的兴化诞生出"四大名著"的作者,崛起为"明清小说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6.
钱宾四(穆)先生早年著《清儒学案》,因稿沉长江而失传,所幸有《清儒学案序目》将其大要先期刊出,因此,原稿虽失,精义尚存。研读《清儒学案序目》可知,钱先生以为,以学案体记清儒学术,有唐镜海(鉴)、徐菊人(世昌)二家在先,但一嫌陋狭,一嫌泛滥,均无法与《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相提并论。清代学术有两个特点最宜注意。第一,“理学本包孕经学为再生”,清代并非“理学之衰世”。第二,清代理学“无主峰可指,难寻其脉络筋节”。故仍主张用学案体。他的《清儒学案》即围绕64位案主,分四阶段述一代理学之演进。第一阶段晚明诸遗老之精深笃实,远迈宋明;第二阶段顺康雍时理学成为压束社会之利器;第三阶段乾嘉诸儒沉浸经籍,“理学本包孕经学为再生”,与晚明诸遗老异曲同工;第四阶段为晚清70年,道成同光四朝,理学俨若复兴,然而,倏尔之间便成陈迹,其成就尚不及顺康雍时期,问题之症结乃在不能因应世变,转而益进。  相似文献   

17.
明清易代,遗民备受关注,李确作为其中之一,其气节为时人所钦佩。除了遗民身份外,李确亦是隐士、布衣。从他的《蜃园诗集》《梅花百咏》及《九山游草》等诗集中,可见出其中蕴含的遗民情结、隐逸志怀以及布衣精神,使明清之交一位在诗歌创作和人格精神上颇为突出的作家之面貌得到较为完整而清晰的还原。  相似文献   

18.
许学夷的汉魏诗史观,受明代七子派相关思想影响较大,但又自觉地对他们的观点予以驳正与补罅,从而在思路与学理上对明代的汉魏诗歌研究作出一定的推进.本文着重从两方面对他的汉魏诗史观作一评述,一是对格调派尊汉贬魏的诗史价值观的批判,二是以"正变"说建构自己的汉魏诗史序列.  相似文献   

19.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乃中国戏剧史、晚清民国文学史上宝贵的财富。左鹏军教授十年磨一剑,潜心于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研究,其研究成果《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入选国家社科成果文库,为该段时期的戏剧研究挖掘出重要的文献史料。该著既有"面"的拓展,又有"点"的深入。著者既在前人基础上筚路蓝缕,花大气力对新见和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的版本、流传、收藏、考证及评价等进行爬梳、著录和研究,又对新见与稀见的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者、版本、流传、收藏等进行考证和评价。面对前人成说,著者尽可能核对原文,考证出处,从而形成自家之说。  相似文献   

20.
颜元学术思想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的理学和心学的批判,对佛家、道家“空”“无”思想的批判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延续尧、舜以至孔、孟的以崇尚“实”、“习”为核心的经世致用思想。明王朝的灭亡、清初统治者的执政风格、明末清初的士习风气对颜元学术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颜元生当斯世,熏炙期间,故有此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