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全球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促使教育设备的现代化发展越来越快,传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改变,移动学习成为时下教育热词。作为一种全新而广泛使用的学习方式,关于它的研究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成立的移动教育研究组在21世纪初展开,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移动学习是指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利用无线移动技术,以移动设备为载体,师生间通过无线设备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移动学习  相似文献   

2.
基于WAP的移动学习模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无处不在,内容时刻更新”这是未来教育的人性化发展的方向。随着无线互联技术和无线终端的发展,继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了又一个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文章中描述如何研究并实现一个移动学习系统,并能够通过无线移动设备访问教学和学习资源模块,从而通过新技术来改善教学、学习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流媒体技术以及无线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帮助。本文主要概括当前远程教育开发的模式,进而从多方面阐述远程教育开发的具体运用方法,真正实现移动学习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4.
随着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终身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移动教育成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为进一步满足中小学教师随时、随地、随意学习的需求,解决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难的问题,文章采用3G无线通讯技术打造以手机为主要移动终端的教师研修平台,使移动学习理念更好地为教师研修服务,对于解决传统研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辅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移动学习的内涵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写成m-learning)成为中外教育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普遍的观点认为移动学习是在移动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过程。在信息化校园的环境中,学生和教师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移动终端(如手机、Pad、笔记本电脑等),接入无线校园网,结合各种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方便灵活地实践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  相似文献   

6.
移动教育视角下中小学教师研修平台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无线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终身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移动教育成为一种便捷有效的教育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为进一步满足中小学教师随时、随地、随意学习的需求,解决在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难的问题,文章采用3G无线通讯技术打造以手机为主要移动终端的教师研修平台,使移动学习理念更好地为教师研修服务,对于解决传统研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辅助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给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自主学习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自主学习的概念,总结了无线移动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的特征,构建了基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无线移动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知识模型以及自主学习模式,以期待业界能对无线移动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到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而移动学习是移动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体,它突破并延伸了传统教育,进一步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文章根据中小学生自身特点,提出了一个适合中小学移动学习的学习系统,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及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WAP的移动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基于先进的因特网和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教育,移动通信技术与因特网结合而产生的WAP因特网技术给人以全新的交互和资源共享环境。移动教育是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教育模式,是利用一切时间进行实时和实用的有效学习手段。以手机为教学终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运行环境,以移动因特网和广播电视资源为教学资源,是构成交互性强(手机课堂)、实时性强(手机电视)的移动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10.
学校与家长通过有效合作,形成共同的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而随着移动终端、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移动云计算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移动云计算下的家校合作模式,以移动通信无线数据传输及云技术为支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客户端软件为媒介,实现家校合作的无线移动、资源共享和永久在线,将成为家校合作的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进了世界信息化的进程,也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技术从传统技术、普通媒体技术到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个人电脑和有线网络的应用已越来越广泛.随着蓝牙技术、WAP 技术、GPRS系统以及UMTS系统的成功开发,基于无线通讯技术和移动计算设备的移动学习将会普及,从数字化学习到移动学习(Mobile-Learning)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 本文从移动学习的概念及特性、移动学习的实现方式、移动学习的发展状况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方向为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2.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由于掌握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对滞后等原因,在体育课程中应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也滞后,对多媒体及网络教学理论和方法、课件制作理论与方法、体育课程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等诸多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很有必要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中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探讨.文章将对高校体育课程多媒体及网络辅助教学现状及发展前景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多媒体网络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技术上的一场革命,更是教学理念、教学思想上的一场革命。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为了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在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传统的基于黑板和粉笔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专业课程上进行了实践,颇有感受。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拟在论述多媒体教学涵义的基础上,分析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越性,提出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英语教学可以体现个性化教学、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突出语言的文化性等特点,有利于最终实现新的英语教学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校校通""班班通"工程的实施,实现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为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可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还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掌握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知识的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分析信息化环境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提出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模式,在师范院校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些高校甚至中小学内,不分青红皂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现代化,普遍存有向单一的、完全多媒体课件教学方向发展的趋势。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客观科学地分析了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劣利弊,并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运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更好地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17.
“农远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次伟大实践,其通过试点阶段——初探信息技术应用、全面实施阶段——信息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应用、深化应用阶段——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化,开创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新时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启示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硬件配置;加强共享的、适用的区域性数字化资源中心建设;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整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保障经费投入;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于MAS和Moodle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与关键技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LAN和MAS技术为基础,设计支持不同接入方式的手持设备登录移动学习管理系统的网络模型;以Moodle为基础,构建支持移动学习的移动学习管理系统;讨论设备识别技术、内容自适应技术和MAS应用模块开发,支持不同的手持设备进行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校教育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营造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是关键的一步。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更新现代学校教育环境既有其必要性,又是一种趋势;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校园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在营造现代学校教育活动环境、拓展学校教育活动空间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运用现代教育新技术更新现代学校教育环境是对教师的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在我国日新月异的应用和扩大,传统教育机制受到了严重挑战,新机制下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使得基于Web技术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