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朝晖 《广西教育》2007,(4A):38-38,47
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因此,在El语交际教学中,应想办法,把握“三个要素”,力求把“课堂双向互动”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
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办法,把握“三个要素”,力求把“课堂双向互动”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交际主体、交际载体及交际环境这个三要素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把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口语交际课堂,比作一首动听的  相似文献   

4.
正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优化口语交际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努力凸显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是口语交际训练不同于以往听话或说话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听话、说话是单向的活动,而口语交际则是一个听方和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口语交际产生于特定的环境,离开“特定的环境”,口语交际无法进行。因此,精心创设交际情景,是口语交际的“灵魂”。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是听方和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交际”成为口语交际的“核心”。人的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习得的。故此,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可以说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强调了“双向互动”在口语交际训练中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从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应有别于以往的听话、说话训练.如何优化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口语交际要突出师生及生生的双向互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是口语交际训练不同于以往听话或说话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听话、说话是单向的活动,而口语交际则是一个听方和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只有交际的双方处于互动的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因此,我们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像日常生活中那样互为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并模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地进行训练,才能体现出口语交际训练的特点,切实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8.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其核心在“交际”。它是一个听方和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所以双方在应对中的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小学阶段正是发展学生口语的最佳时机。那么。如何进行小学生口语训练,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呢?苏霍姆林斯基说:  相似文献   

9.
郄小琴 《宁夏教育》2006,(11):32-3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可以说,双向互动性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虚假的互动,因此,如何促进口语交际有效乃至高效地互动,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口语交际产生于特定的环境,因此,精心创设交际情景,是口语交际的“灵魂”。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是听方和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交际”成为口语交际的“核心”。人的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习得的。因此,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关键”。教学目标1.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意外事故,因此,必须学会自救或者求救。2.习得一种在“危难之中”能够成功地自救或求救的本领。3.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领悟:求救是生存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课标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动态的双向或多项互动活动中,才能增加口语表达能力。它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应想办法,力求让"课堂双向互动"得以真正实现。那怎样才能让双向互动得以真正地体现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2.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建议:“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我采用“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努力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增加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作为这节课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双向的互动过程。”这一点向我们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也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课教学中,努力创设双向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下面笔者选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口语交际《学会做客》的课堂实录(片段),并以此为例谈谈对口语交际课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设计理念口语交际产生于特定的环境,离开“特定的环境”,口语交际无法进行。因此,精心创设交际情景,是口语交际的“灵魂”。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是听方和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交际”成为口语交际的“核心”。人的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逐步习得的。故此,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的“关键”。教学目标(1)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会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意外事故。学会自救或者求救,是一种生存本能的必须与召唤。(2)习得一种在“危难之中”能够成…  相似文献   

15.
口语交际具有的“即兴性”、“情境性”和“组合性”三大特性,体现了口语交际必须是听方与说方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课文及联系生活,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史燕 《湖南教育》2005,(10):28-28
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具有民主教学观,要为学生营造“人尽其能,各显其才”的宽松氛围。口语交际不同于以往的听说训练,它具有双向互动性,是通过表达和反馈的双向互动实现的,打破了以往听说训练中老师说、学生听或者学生说、老师听的单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实现生师、生生、群体互动,达到口语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双向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这里是指学生在生与生、生与师的口语交际实践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课教学中,努力创造双向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一、营造双向互动氛围,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是师生互动的产物。教师应尊重和关爱学生,平等待人,释放学生的  相似文献   

18.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听与说双向互动的过程。”具备了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一、创设多种情境,激发交际兴趣1.借助形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可以理解为:口语交际是凭借昕、说,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来往接触、交流、沟通、传递信息、联络感情、处理问题的社会交往行为.以往的"听说训练"缺乏交际对象和交际的目的,没有交际环境,只是单向的静态语言,而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它需要双方不断发出信息,接收信息,并及时应对反馈.  相似文献   

20.
口语交际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人们运用口语语言。我说你听,你说我听。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递信息的双向互动的语言活动。口语交际是一个人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待人处事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孛旨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它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口语交际盼训练,不能仅以每单元提供的训练内容为准。要时时、处处随机的选择恰当的话题,对学生加以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而人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