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铜走银是云南众多工艺美术作品中一种与景泰蓝并称"铜艺双绝"的艺术形式。乌铜走银对工艺、材料的极高要求,这使其成为云南工艺美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本文将以乌铜走银为研究目标,梳理概括乌铜走银的器型、纹样上的独特审美,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寓意和美学追求,并简单阐述目前的问题,最后为促进其发展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发展,黎族传统手工艺不断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黎族传统文化的生产环境也不断受到挤压。传统黎锦由于适用环境的变化、原材料及部分工艺的缺失,现阶段急需数字化转化以保存最原始、最完整的民族特点和传统韵味。该研究通过提取海南哈方言地区黎族纹样得出,哈黎支系图案纹样构成主要以动物纹、人纹为主体,以植物纹、其他纹样为辅;色彩主要为红、黄、蓝、白、黑五色。利用纹样这一载体分析海南哈黎纹样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文化信仰,并通过哈黎传统纹样的数字化保护,将其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从而拓宽哈黎纹样创新设计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3.
刺绣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工艺,它是用绣针引彩线,按照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晋绣以其内容丰富、构图严谨等特征而独树一帜。在晋绣中,侯马刺绣是典型代表。侯马刺绣有三种常见纹样,即动物纹样、植物纹样、文字纹样。侯马刺绣大胆的想象以及韵律美和色彩美使之在晋绣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宋辽夏金时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时期,各个民族文化艺术在融合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艺术。本文从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的传承发展研究入手,探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宋辽夏金装饰纹样,包括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大力神纹是黎族织锦中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之一,它立足神话传说,具有黎族原始先民渴望族群生存繁衍壮大的象征意义。经过调查发现,有关黎族大力神纹样的相关研究较少,为了深化人们对大力神纹样的认知、传承和传播黎族传统文化,运用形状文法的推演规则对大力神纹进行创新设计,并呈现到文创产品设计中,通过文创产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和传播性来达到传承和传播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基于形状文法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黎锦纹样中的大力神纹形状、色彩、文化内涵等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出既保留大力神纹样特点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图案。黎族大力神纹的创新设计实践表明,形状文法在传统纹样创新设计中具有可行性,将创新性图案应用在文创产品领域,形成具有海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为黎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木雕能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各种审美内涵,情景交融、替代巧妙、寓意吉祥等,木雕装饰中很多纹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生殖崇拜。本文将从木雕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三个方面中的生殖文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春节前夕,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尼泊尔文化旅游与民航部共同主办的2018年中国·尼泊尔跨国春节联欢晚会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隆重举行。今年在尼泊尔举办"2018跨国春晚",是中央交给云南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安排,是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建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传媒业"走出去"面向东南亚、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逐步增强。除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的合作呈上升态势外,不同类型文化传播机构正改变以往对外传播"单兵突进"局面,开始逐步迈向"走出去联合体"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型元素及漆画语言表现融合角度,通过凝练"壮族三月三"活动中的图案造型、服饰纹样、铜鼓符号,运用传统漆工艺营造画面效果,促进"壮族三月三"自身文化内涵和其他文化资源的融合,升华"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审美和造型意蕴,传递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张兴莲 《文化学刊》2015,(4):149-151
云南花灯在汲取云南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至今已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戏种。随着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云南花灯的审美取向融合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新元素,在音乐和舞蹈等方面都颇有创新。云南花灯的时代发展内涵、艺术价值、娱乐价值在我国民族艺术的繁荣进程中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1.
位于云南、四川交界处的乌蒙山区,有一条历史上极为有名的小道。从秦始皇27年开凿以来,一直是中原地区进入西南的重要通道之一,汉时张骞通印度(身毒)走的正是这条小道。它从四川锡连经云南的盐津、大关、昭通,再向南经曲靖,向西经昆明、大理直通印度,曾享有南方丝绸之路的美誉。其中从四川到昭通这段,历史上称之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宁波朱金漆木雕纹样类型,宁波朱金漆木雕纹样传达的"吉祥"意义,以及宁波朱金漆木雕工艺制作的十里红妆体现的"奢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马来哉,轿来哉,王家嫂嫂抬来哉。一扛金,一扛银,陪嫁丫头两旁分。” 每当听到这首浙东民歌,浙江宁绍地区旧时红颜出阁那盛大、隆重、热烈、奢华的场景立即在人们眼前浮现:那走在最前端的仪仗队,笙箫管笛齐奏,锣鼓喧天,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诞生的"澜湄合作机制"为云南对外传播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云南作为中国西南一个重要的对外交流的窗口,在次区域的公共外交和对外传播中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云南对外传播实践的现状和问题出发,通过分析澜湄合作机制带来的新机遇,提出云南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开展媒体合作的发展策略,从而对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和提升云南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大省,云南正在不遗余力地打造民族文化强省,在这一历史背景之下,如何既可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让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云南文化产业化的现状及重要意义、产业化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文化产业发展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由荻浦村佑承堂牛腿所刻"和合二仙"纹样出发,对"和合二仙"信仰的形成发展、"和合二仙"形象流变及其原因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和合"观念源于上古,唐初高僧万回料事如神、助人趋福避祸,被认为"专管和合事"之人,宋代被神化为"和合之神"。而后"和合"寓意发生变化,从泛泛的美好祝愿变为亲人团聚,后又用于婚礼祝愿,寓意家庭和合。明代由一人变为二人,即"和合二仙",其中被普遍供奉的是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二人形象也从禅僧经世俗化和道教化成为憨态喜乐的童子,并成为广泛流行于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传统纹样。  相似文献   

17.
云冈石窟作为在特定时期背景下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遗产,研究其艺术价值的形成及发展源流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现代社会进一步理解云冈石窟作为艺术品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重要联系。本文以北魏云冈石窟艺术的发展源流为主线,研究其起源、历史、变化类型和艺术功能,举例探究云冈石窟中忍冬纹样对周边出土器物的影响。通过分析云冈石窟文化设计的抽象色彩和造型以及人物形象,更好地宣传和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中国铜镜的制作和使用达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柿蒂纹图像作为装饰性纹样大量出现在铜镜上,其与汉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文章通过对汉代铜镜柿蒂纹图像特征、发展演变规律的梳理,以及柿蒂纹与神话题材、指示象征图像、吉祥铭文等图像组合的分析,具体从图像意义、社会背景等方面解读柿蒂纹中蕴含的汉代人的宇宙观念、天国仙境等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苗服承载了苗族人的精神内涵与审美文化。把"历史"穿在身上的苗族人通过其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向世人展现苗族人眼中的审美文化,他们通过设计各式各样的具象或抽象的图案纹样,讲述苗族眼中独特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充分表达该民族的审美文化与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本文以生活艺术化为切入点,力图从苗服花纹的普遍性中把握苗族人的审美意象共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南边陲大省——云南,因为成功地举办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而让世界更多的人们认识了她,了解了她。这次,在中国开发西部的战略中,云南人民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旅游资源优势,做好“走出去,请进来”的大文章,以旅游促进全省的经济开发。首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已于2000年4月10日举办。旅游节为期一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