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前殖民时期,加拿大"第一民族"(the First Nations)使用玉石生产工具和武器并用以交换,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灵玉信仰和神话,演化出具有不同于其它玉文化区域的特色。进入现代,加拿大玉受亚洲各国的玉文化产业影响,不但成为加拿大西部矿业出口大宗,还成为英属哥伦比亚省的省石,并且催生了"玉石热",形成"猎玉"文化,同时涌现了一批加国本土玉雕艺术家,从而激发了相关族群关于加拿大玉文化正统的话语权之争。由于技术和材料的变化,更兼各族群之间的文化互动,"第一民族"玉雕艺术家也深受影响,他们创作的玉雕作品寄寓了他们对加拿大历史与传统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正主持人语:锡伯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多次民族迁徙,与不同族群进行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本专题收录三篇文章,涉及锡伯族民间文学、民间信仰、民族节日等方面,内容虽有所不同,但都关注到了锡伯族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建构问题,也集中讨论了锡伯族文化建构与历史记忆的互动问题。清代中期的民族西迁,形成了锡伯族东西(辽宁与新疆)分散聚居的  相似文献   

3.
自2009年福建大田县朱坂村和永安市槐南村作场戏被发现以来,以福建学者群为主的研究团队,已就各个面向陆续发表相当完整的研究成果,并获得普遍的肯定。论文着眼于作场戏整体"信仰场域"中透现的强烈"乡人傩"气息,以及演出中出现的戏神群像,首先就两地传说和相关文献,论述作场戏信仰核心的宗族保护神"张大阔公"所兼具的戏神神格,及其可能的背景;接着论证两地作场戏所见的"戏神群",体现的正是在大腔戏和大腔傀儡戏流传脉络下的"子弟扮仙戏"本质。最后从两地作场戏在不同步骤中表现的鲜明仪式性,进一步论述整体历史文化中,由傩神到戏神的信仰发展脉络,以及宗教科仪和地方流行剧种对于民间信仰观念的渗透,甚至活动方式的植入。  相似文献   

4.
李祥林 《文化遗产》2013,(3):98-104
在多民族的中国,起源古老的女娲神话有着跨地域、跨族群的传播。考察川西北羌族地区可知,女娲神话亦流传在羌族民间社会中,尽管可确指的踪迹不多,但作为"地方性知识"也自有其族群叙事特点,是女娲神话羌族化、地域化的版本。从羌族口头遗产角度考察女娲神话踪迹,既能为中华女娲神话传说研究也能为羌族民间文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冼夫人信仰是活态传承于我国粤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事项,"家神"是民间信仰空间中冼夫人的典型"回忆形象"。非遗保护美学标准视域中的冼夫人信仰活态传承之关键在于,理解并体悟那些寄寓于信仰叙事、风尚习俗、地方性知识等文化表层形式之下的"家园"意象、审美趣味与感性经验等深层的人文精神蕴涵。旅马华裔跨国重建冼夫人信仰文化空间的实践表明,"文化生态壁龛"藉以构筑之关键在于活化并复写特定社群的共享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无意识之寓所,其空间美学蕴涵即在于文化主体与该场所之间的情感认同联带或"乡恋"。由"乡恋"所标示出的传统文化壁龛嵌插于当代文化空间之中,藉此型塑生成"美美异和"的文化生态场景,此为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价值之一种。  相似文献   

6.
周星 《文化遗产》2013,(2):1-10,157
民间信仰是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共同关心的重要学术课题,本文在详细归纳了民间信仰之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指出由于无神论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间信仰在当代中国一直面临着"合法性"问题的困扰。民间信仰获得合法性的路径,除了"民俗化"、"宗教化"之外,近年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中出现了"文化遗产化"的新动向。通过对一些经典性研究个案的分析,本文探讨了民间信仰"文化遗产化"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媒介女性形象作为媒介产品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各类媒介中均有不同形式的再现。春晚作为我国主流价值和文化集中展现的重要媒介平台,在春晚中的女性形象再现具有多重意涵。本文以2015年春晚小品《喜乐街》为研究个案,通过台词文本编码的方式,解析以"女汉子"和"女神"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再现方式及其背后意涵,发现尽管小品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多元且具有一定的抗争意识,但并未能脱离男性话语和刻板话语的掌控,女性有限的抗争受到了来自国家和民间话语等多方力量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看看中国社会从"女神时代"转变到了"女奴时代"是如何的历史吧.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性形象是创世纪的女神--女娲,她头带冠帽,身着宽袍,下体是蛇形图腾,这与西方的女神形象截然不同,我们很难从外观上看到其明显的性征.她"抟黄土以作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在这里,女性实则充当了创造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双重责任.  相似文献   

9.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是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之一。陈列在策划的过程中,尝试建构起一种重新诠释历史与文化的展陈体系,在湖南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宏大叙事的背景下,将"人"的主线一贯到底,而"民族大家庭"是其中介绍当今湖南人构成的重要环节。"民族大家庭"的视角将看起来零碎、片段化的社会事实串接起来,立足于博物馆藏品现状、拓展研究成果(如运用体质人类学方法开展的湖南族群来源与构成研究等)及引入数字化遗产技术,使之重塑特殊的历史与多样性文化,并以线条化、网络化、视觉化、可互动的叙事方式传达给观众,希冀最大程度地反映真实的历史,从而引发人们对遗产、集体记忆与认同的共鸣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陆晔 《新闻大学》2008,(2):55-56
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或是研究领域,它的边界并不十分清晰,涵盖的内容非常庞杂,理论路径也十分多元,不同的研究传统都有自身的历史脉络,却也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的研究传统交汇、融合和互动。单就大众传播研究而言,不同的学者,在使用大众传播研究或者媒介研究来表述自己的工作时,似乎已经暗示了这中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分水岭,即使在使用"大众"  相似文献   

11.
毕雪飞 《文化遗产》2015,(1):105-111,158
日本七夕传说除了以神话、故事、传说以及中世纪小说的形态传承于世以外,还以祭文的形态传承于高知县等地。七夕祭文通过民间信仰"いざなぎ(Izanagi)流1"得以活态传承至今,每逢七夕行事和病人祈祷时由"太夫(Tayuu)"诵读。从其讲述内容来看,是由日本羽衣故事加难题型故事再结合七夕传说而构成;从祭祀仪式来看,体现了与纺织信仰的结合。集祭祀、祈祷、占卜等仪式为一体的日本"いざなぎ流"民间信仰中的七夕祭文,以"太夫"诵读的方式保存和传承了七夕传说。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个族群都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用途生产、留存属于各自族群的档案,并借此实现族群身份认同.作为集体记忆的族群档案,既是族群身份认同的原始"证据",又是族群身份认同的本真"叙事".族群档案融合了"社会性"和"文化性"双重标准,具有非凡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13.
文化记忆是一个被建构的意义系统,关于祖先和英雄的文化记忆对于族群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传承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锡伯族海尔堪的民间传说、家族记忆以及集体记忆,共同塑造和建构着海尔堪大神的文化记忆。在其建构的过程中,传承人个人化的叙事策略凸显出对传统的强烈认同感以及进行传统阐释和"再现"的努力,并力求使文本适应当下的阅读语境,以实现其承续,由此,传承人以及他的讲述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文化记忆的建构也通过外在的纪念物、博物馆、书写等媒介形式发挥凝聚与认同的功能,从而实现文化记忆的连续性。神圣性的"精神文本"是文化记忆中的深层文本,关乎信仰、仪式和"高级秩序的真理",是文化记忆得以传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七度空间通过新品上市、产品升级实现从少女为主的品牌向职业女性和潮流先锋型女性拓展。以族群营销、网络互动为重要手段,建立品牌舒适、潮流、个性的价值认知,并大力开拓一线市场,成为国内个性鲜明的高端卫生巾品牌。  相似文献   

15.
岩本通弥  王晓葵 《文化遗产》2010,(4):109-115,158
"记忆"是最近20多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作为以口头传承和身体传承为研究对象,以访谈记录为主要方法的民俗学,记忆具有本质性的意义。将记忆概念引入民俗学研究,不但为我们分析民间传承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能够将民俗学研究与当下的社会文化现象结合起来。为民俗学重新成为"当下之学"提供了一个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吴娟 《东南传播》2011,(11):29-31
闽台民间信仰以特殊的地域与历史文化背景塑造女性神祗崇拜,这种女性神祗的崇拜在传播因子的作用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传播。本文将以源于福建本土的女性神祗为研究案例,以闽台特殊的地域文化为研究背景,分析闽台女性神祗崇拜的研究现状、传播过程和传播现状,探寻闽台女性神祗崇拜及其传播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间信仰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复兴,民间信仰遂成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以及宗教学学者广泛关注的论题。从初期集中于民间信仰的祛魅研究,转至近期从宗教市场论、社会资本论、社会功能论、宗教生态论等角度出发,对其在中国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未来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究,并已取得诸多成果。而闽南文化圈中的民间信仰的发展又尤为值得关注,本文基于对泉州通淮关岳庙的个案调查,拟从社会资本论的视角出发,结合已有论述和田野调查资料,深度分析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中,作为民间信仰宫庙个案的通淮关岳庙,如何通过与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学术精英的互动,权利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慈善活动,以及发挥其在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中的积极作用,既谋求其自身的合法性,又追求健康长远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医疗多元"框架下,学界不再简单地将民间医药"概念化",而是展现出其变化和复杂性,但仍然缺乏对相关知识再造及其灵验机制的历史分析。从粤北瑶族医药的知识脉络来看,当下瑶族"土医生"剔除了草药的巫术成分,重申"瑶族祖传秘方"的无可替代性,融合"土医土方"与专业医疗知识。瑶族医药的知识再造,折射从业者身份、行医方式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反映医疗多元格局下"土医土方"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瑶族医药的知识再造过程中,"土医生"通过调整瑶族医药体系与其他医疗体系的边界,展现了自身医疗实践的科学理性、本土有效性和专业性,进而重塑了当前瑶族医药的灵验性。  相似文献   

19.
李欣柯 《今传媒》2012,(7):155-156
本文从人类学视角出发探讨仪式是如何以靖国神社为平台发挥其凝聚族群意识,树立话语权威性、表达政治诉求的作用,及其对社会群体和历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徐杰舜教授主编的<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提出的汉族发展的"雪球"理论,是中国人类学本土化的示范之作.文章从历史、语言、族群、文化四个层面解读了这一汉民族研究的力作,同时指出了该书的缺失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