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相传屈原诞生地湖北省秭归县乐平里的一条小溪边有一捣衣石,亦称"女媭砧",现今多认为该"捣衣石是女媭给屈原洗过衣裳的地方",实则非也。考察古代诗文所述捣衣形式、时间及捣衣石用途,"女媭砧"或"捣衣石"实指屈原之姊女媭于石或砧上捣杵用于制衣的丝织物和葛麻纤维织物,非指于石上捶洗衣物。也就是说,"女媭砧"或"捣衣石"是制衣过程中加工织物的工具,并非洗衣工具。同时,"女媭砧"与"捣衣石"的功用略有不同,因为"砧"不完全独指"捣衣石"。  相似文献   

2.
<正> 阅读《离骚》,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每一自然句的倒数第三字(不含“兮”字)往往是一个虚词。这些虚词有的表示一定的语法关系,有的则仅仅是起一种辅助音节的作用。如: ①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②女媭之蝉嫒兮,申申其詈予。 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相似文献   

3.
“受之饥”释湖北/王宇同王治诚贾谊《论积贮疏》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句。高中语文教材将其释为:一个男人不耕作,(就)有人受饥饿。之,句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笔者认为,训“之”为语助不当,且使其语意不周,故予释辨。元卢以纬《助语辞》云:“之,此。‘...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版本的《诗经》《辞源》《辞海》《十三经辞典》等辞书中,都将《国风·周南·樛木》一诗里的"葛藟荒之"一句中的"荒"字解释为"掩盖"或"覆盖"之义。研究发现,句中的"荒"字解释为"缠绕"之义更准确。本文主要从生活常理、诗的内容和诗的结构三方面来说明理由。  相似文献   

5.
《陋室铭》中末句“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陋”,向来释为:简陋、狭小,即“华贵”“宽大”的反义词。其题中的“陋室”之“陋”,亦作如是解。课本、“教参”及诸多古典学读本均持此见。笔以为,此说为非。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离骚》中一些语段的划分、字词的释义、文意的理解存在分歧,有必要加以辨正。一、女嬃墨、灵氛两语段划分的辨正。首先,女嬃“申申”、“詈予”之言只有“鲧婞直以亡身”等四句,其下六句应为诗人由女嬃“詈予”而欲“就重华而陈词”之心理变化过程;其次,灵氛述卜四句、释卜四句,以下十句则为诗人因灵氛占卜而萌生“远逝”之念但犹豫、矛盾之心理。二、“民”字释义的辨正。《离骚》六处“民”皆为“人”之意,不能释为“人民”、“百姓”。三、第二部分“追求美政理想”的辨正。《离骚》第二部分乃通过幻想形式写诗人欲向楚王陈词辩白而不得,根本不是向美人求婚,即不是追求美政理想。四、第三部分“远逝”释义的辨正。诗人“远逝”准备离开的并非楚国,而是郢都。  相似文献   

7.
关于《离骚》中的"女媭"形象,一直众说纷纭,有"原姊"、"侍妾"、"使女"、"巫女"等诸说。这些观点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女媭视为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通过博引旁征来证明"女媭"的身份。如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女媭",将其看做一个凝结诗人情感、表现诗人灵魂的象征"符号",则更能深刻地体会屈原愤激痛苦的情感跌宕和其傲然不屈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从时空角度看,《离骚》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至"岂余心之可惩",时间起主导作用,空间处于从属地位;第二部分从"女嬃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空间主导时间,时间隐藏在空间后;第三部分为乱辞。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掺入也是形成《离骚》"哀"、"丽"、"伟"等美学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汉语詈骂是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言语行为,语言表现形式上呈现鲜明特点。汉语詈骂话语在句类选择上体现为使用大量感叹句;在句式选择上体现为四种句式:你/你们+这(个/些)+詈骂词、"的"字短语、独词句、"是"字判断句;在词汇选择上体现为"这"、"你"强指示词的大量运用。  相似文献   

10.
<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之"逝",注者多解作"誓"的假借,释义为表示决心的"誓言"或"发誓",这种解释值得商榷.本文认为,根据<诗经>的用字体例,用"逝,往也"即"离去"、"逃离"这个意义来释"逝将去女",不但词义有据,情理通顺,而且比诸多注释家释"逝"为"誓"的假借,同诗的主旨更切,于意更长.  相似文献   

11.
女媭试诠     
以前各家对女媭的解释,都是据古代文献去指实《离骚》中“女媭”这个艺术形象,这首先就违背了评价艺术作品的原则,所以都不够允当。下面不揣冒昧,谈谈我的粗浅看法,以就正于广大读者。我打算从四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2.以前各家的诠释得失;3.屈原诗比兴和设譬喻志表达方式的运用;4.女媭到底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2.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之语,其中的“以相娱乐”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诸多版本均将其翻译为“以(借)此互相娱乐”。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不仅未能准确地传达司马迁的本意,也未能完全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针锋相对、轻巧腾挪、化被动为主动出击的大智大勇。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许多《文心雕龙》的释读与研究文献,都将《文心雕龙·通变》"相循参伍,因革通变"句释读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通变》篇论述了文艺创作中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本句的释读,对《文心雕龙》中表示继承与革新两个概念的术语的认定,有很大影响。从文本分析着手,认为本句应该释读为"诸如此类,莫不相循参伍,因革通变之数也"。由此,《文心雕龙》表示继承的术语释"相循"、"参伍"为"相循"的内容;表示革新的术语释"因革","通变"释"因革"的状态。刘勰认为,文艺创作,相循参伍要斟酌,因革务必要通变,病视同变为继承与革新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4.
对《孙子兵法》中的某些文字进行新的解读,一改《虚实篇》中"越人之兵虽多"一句中"越"字解释的旧说,将其释为分散、离散、不集中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说有兰家女"一句,历来注解不一.本文简要评述各家说法,并提出将"兰家"释为"兰室"或"兰闺",诗中采用以处所借代人物的写法,特指刘兰芝其人.  相似文献   

16.
"之称"是《广雅疏证》中一个常用的训释用语,由"之称"构成的训释主要用四种格式。其中在"……,……之称"格式中,训释语经常不是被释语的所指,而是解释被释语的语源、属性、特点、功用、类属、方位、别称等。"……有……之称"是用来解释训释语的名源的。"……是……之称"用来解释异体字的意义。"……亦……之称"用于解释多义词的后一个义项。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公冶长》篇"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历来多有误判它的句式和误释"怀"的词义。我们平议了诸家对句式解读的误区;并且通过故训、排比用例等手段,总结出"怀"的准确意思——顺服,驯良;由此此句的确诂便水到渠成:"老年人,我要让他们安逸;朋友,我要让他们诚信;年轻人,我要让他们顺良"。  相似文献   

18.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为诸多版本的中学教材所选录,其诗句"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人们多译为"忽然惊魂动魄,恍惚间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各种版本的教材都不注"忽",导致人们望文生义,将"忽"释为"忽然";窃以为此以今律古,欠妥.  相似文献   

19.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初语三册《冯婉贞》)句中的“所”字作何义释?课本未注。诸多释译评点资料均众口一辞地将句中的“所长”、“所短”看作是“所”字结构,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相当。其实不然。“所”字在古汉语中作代词用,它只能同动词或动宾短语组  相似文献   

20.
张释之传     
张释之,字季,南阳堵阳人也。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谒者仆射。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从行。上登虎圈①,问上林尉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文帝曰:"吏不当如此邪!尉无赖!"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前曰:"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争口辩②,亡其实。"文帝曰:"善。"乃止。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③,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