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时期诸多含有民间信仰叙事的小说中,渐次形成了一系列的或真或幻、或恍或惚、人鬼不分的离奇故事,使得这种小说平添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怪异色彩、荒诞效果。这些作品把审美的目光关注到"民间信仰"这一精神领地,透过它来探究人生的真知、真谛,以及一种"民间—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在"三言"中收录并改编的"吕纯阳飞剑斩黄龙"故事,是反映佛教宗旨和立场的宋代说白话作品。而作为一位传统士子,站在佛教立场编撰此则小说,究其原因,一是长期底层的生活经历,孕育了他尽力满足普通民众精神需求的通俗文艺审美观。二是晚明时期的内忧外患和禅悦士风的盛行,促使其小说创作与禅宗故事联姻。三是目睹明末政治腐败与社会颓废,希冀借助佛教因果报应思想来匡扶人心,实现其文艺救世主张。  相似文献   

3.
以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为代表的"汉写民"小说,试图以汉族作者身份虚拟少数民族视角,构建故事话语层和内容层的整体圆满。然而,迟子建无意识带入的汉族文化视角已然将少数民族故事"景观化"。纠正浮躁,促进民族文化天然融合,才是"汉写民"文学的题中正义。  相似文献   

4.
《歧路灯》是明清时期为数不多的教育小说,虽是教育小说,但书中有大量关于人情世态的描写,所以也可以将其归类为世情小说。它以"浪子回头"为主题,描述了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谭绍闻堕落败家后又幡然悔悟,最终浪子回头重振家业这样的警世故事。其中,文化劝喻的丰富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心理疏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国著名小说家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该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在描写人物、环境上的手法,将意识流思维代入小说中,不仅使小说中的空间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故事人物形象更加具有典型性和特性,使小说焕然一新,成为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6.
西湖小说以浓郁的地域空间色彩独树一帜,是运河孕育的硕果。运河新建或重塑了西湖小说兴起的地理空间、小说作者的流寓空间、小说文本的叙事空间与小说作品的传播接受空间。杭州是一座运河之城,奠定了西湖小说兴起的地理基础;因为运河交通便利,南宋初年大量的说话艺人和明清时期的许多小说家寓居杭州,成为西湖小说兴起的关键因素;运河参与建构了丰富、立体的西湖小说叙事空间,成为叙事缘起与原点,在串连故事场景、绾结叙事线索、拓展叙事场景、复制"老地方"的怀旧空间、贯通和整合叙事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运河还为西湖小说创造了优越的传播条件,提供了大量的接受群体。这些对加强中国小说史的时空形态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难逢夫》为底本,探讨《情史》与《妒妾成狱》中"玉堂春"形象与其的相异之处,从而分析三部小说文本的动因和机制,即单纯记叙与话本性质的区别。这是由故事的主体受众决定的,也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在金庸的笔下,嘉兴南湖被一再提及,甚至,有的故事背景一开始并不是南湖,后来在修改时,特地把故事的背景改为了嘉兴南湖。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评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作为嘉兴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金庸如同其笔下的经典人物东邪黄药师一样,"文才武功,琴棋书画,算数韬略,  相似文献   

9.
《史记·龟策列传》是一篇专门记载"卜筮"的列传,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卜筮"的重视。其中,"龟卜"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在当时龟崇拜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和普遍的社会基础。人们赋予了龟神奇性,认为龟是传达天命的使者,用龟占卜灵验无比。与其他占卜方式相比,龟卜可以作为传达天命的有效工具。于是,在西汉初期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龟卜"作为"君权神授"的工具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结合《史记·龟策列传》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分析,其记载不可避免带有官方的天命色彩,故而"龟卜"在《史记·龟策列传》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吉尔曼是时代的思想先驱,她的作品对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贡献很大。在《黄色墙纸》这篇小说中,她讨论了父权社会下妇女自主权利的丧失,以及所带来的不可弥补的肉体与精神上的伤害。在《黄色墙纸》中,吉尔曼打破了传统的叙述方式,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运用了日记体来描述整个故事。此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虚幻描写。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叙述技巧,包括第一人称、日记体的运用,以及小说中的虚幻描写,来说明吉尔曼所要表达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1.
《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代表性小说之一,小说中运用较大的篇幅叙述了"爱"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并且采用主题与故事情节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能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极关注黑人聚集区的性别问题,引发读者的共鸣。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托尼·莫里森《爱》这篇小说基本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阐述小说之中的空间叙事形式及语言结构特点,希望对加深托尼·莫里森小说的理解、不断深化"爱"这一主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重点导读     
正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层次性与对外传播路径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际,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脱贫攻坚故事,是新时代构建国家形象、解释中国道路与制度的应有之义。然而,在西方主导的话语体系中,脱贫攻坚对外传播面临着要么"有中国,没故事"、要么"有故事,没中国"的话语困境。为了破解这一困境,应着眼于脱贫攻坚故事的层次性,由微观案例的故事叙事到中国制度内核的深入阐释,再到对人类文明包容创新的时代呼唤,层层递进地讲述脱贫攻坚故事的内涵、核心与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3.
论猿猴抢婚故事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积淀了十分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其中与猿猴有关的一类作品颇有趣味。从《山海经》到《西游记》,从古老的民间神话传说到后代文人创作的小说,猿猴都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形象。在大量猿猴故事中,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母题是“猿...  相似文献   

14.
余华的小说《活着》为读者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在"生"与"死"的冲突和对立下,向死而生,顽强地活着对抗死亡的故事。余华将福贵一生的经历提炼成生死哲学,启发人们:面对仅有一次的生命时,每个人要常怀敬畏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珍惜生命,不惧困难,用心去感受生命的温情和美好,好好活着。  相似文献   

15.
王建中 《文化学刊》2008,(1):148-152
著名学者彭定安先生用3年时间写出一部百余万字三卷本的长篇小说《离离原上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古诗形象地表现了这部小说的主旨,因为它讲的是当代知识分子"枯"与"荣"的故事。作品主人公欧阳独离是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透过他的欢乐与痛苦、奋进与挫折,作品反映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在当代文坛,像《离离原上草》这样多角度、全方位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佳作,还是很少见的。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鲁迅小说创作动力的研究多体现在强调"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思想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不过,鲁迅的小说创作并非只是启蒙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他小说创作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基于强烈个性主义精神上形成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鲁迅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从艺术形式的先锋性、人物行为的异常化、"顽童"式的追问及"大话"式叙事的运用四个方面揭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隐含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萧云仙本事根据新文献可以确定为李畝。将笔者发现的李畝在桌子山之战和署理大通卫前后的诸多史料,与传记和小说相对照,可以证明吴敬梓笔下战争描写并非凭空臆造。而结合《提督杨凯传》的记载,又可以发现吴敬梓对两场战争的起因、过程与结果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剪裁与改写。吴敬梓笔下的萧云仙和汤镇台故事无意呈现真实的战争,而是要表现战争中将领们的现实遭遇与人生困境,表达对"兵农礼乐"治国方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小说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小说文体的成熟、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可以成立的理由。同时,本文认为,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能等同于"小说起源于唐代",古典小说创作并非自唐代开始,唐代小说作家是在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从而带来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19.
《刘氏女》是戏曲研究专家章诒和情·罪系列的第一部小说,她以朴素冷静的笔法描写了刘氏女的故事,将疯狂与复杂、欲望与尊严、温情与真诚交织并集合在一个女囚身上。小说反映出人性并非简单的善恶对立,引导着我们去深思人性的复杂。  相似文献   

20.
田山花袋《棉被》脱离了传统的、简单的、机械的二元矛盾与对立,在小说中呈现出了多元错位。"错位"既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错位,也有人物之间感知和行为逻辑的错位。这些微妙的"错位"处在一种交互的、有机的结构中,使小说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