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儒、释、道茶礼俗文化是武夷山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以茶修德,提倡中庸、和谐,目的是要修身、齐家、治国,茶礼俗也融合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禅宗重视"坐禅修行",佛家茶礼以茶修性,清静寂灭,通过"明心见性",达到佛的觉悟。道家茶礼以茶修心,追求宁静淡泊,通过静观自然美景来陶醉自我,升仙成道。通过列举和阐述三教茶礼俗文化表现,反映了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不仅是学界所提及的孝道性善礼律等内容。事实上,柳氏统合儒释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佛家的主张与《易》《论语》相合之处很多,如变易博爱淡泊包容民本等。儒释相合的思想散见于柳氏文集中,细碎零散尚未形成体系,柳氏统合儒释思想有待进一步研读、探讨、发现。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卢照邻的诗歌中都有一定的痕迹,在积极的一面,常是出于儒家,从积极而无可奈何地转为消极时,则由儒家转为道家、佛家。他早年热心于仕途,以儒家思想为主,渴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但现实的冷酷让他沉寂了二十年,由此转入了对道家的关注。卧病后,佛家思想占了上风,这也不过是在极度苦闷中寻求精神寄托。然而,无论是儒,还是道、佛,都不可能给病体垂危的他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4.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卢照邻的诗歌中都有一定的痕迹,在积极的一面,常是出于儒家,从积极而无可奈何地转为消极时,则由儒家转为道家、佛家。他早年热心于仕途,以儒家思想为主,渴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但现实的冷酷让他沉寂了二十年,由此转入了对道家的关注。卧病后,佛家思想占了上风,这也不过是在极度苦闷中寻求精神寄托。然而,无论是儒,还是道、佛,都不可能给病体垂危的他精神出路。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不仅是学界所提及的"孝道""性善""礼律"等内容。事实上,柳氏"统合儒释"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佛家的主张与《易》《论语》相合之处很多,如"变易""博爱""淡泊""包容""民本"等。儒释相合的思想散见于柳氏文集中,细碎零散尚未形成体系,柳氏"统合儒释"思想有待进一步研读、探讨、发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调适和心理治疗理念,对当前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代表是儒、释(佛)、道三家的修身思想,具体来说包括儒家的“仁”的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佛家的“无我”思想。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作者,将全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儒、释、道、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凝聚在一部八十万字的巨著中,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惟论者研究所见,只重于文学方面,而忽视了根本的奥义。本文试图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所谓“西游”,是要完成儒家的“西南得朋”、道家的“抽坎填离”、佛家的“四大皆空”;所谓“取经”,实是修取《心经》;所谓“修心”,西天历程,实是心路历程,九九八十一难,脱去凡心,即见真心。转识成智,立地成佛。以上三点,乃是《西游记》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贺瑜倩丝 《文教资料》2020,(5):14-15,33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许多作品都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佛家的借鉴不仅在于思想上的“统合儒释”,面对佛经中的题材和意象也有不同程度的借鉴。本文首先分析柳宗元“统合儒释”的思想形成,其次针对《三戒》的文本,着重分析柳宗元是如何通过借鉴佛经达到警示世人的目的的。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儒、道、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体育美学审美价值的反思,道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判断和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感知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儒家体育美学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个体生命的追求,道德价值的塑造和体育伦理的教化;在道家思想文化体系中,强调“身与物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把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相对立的哲学概念范畴作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宋明儒在利用释、道之论阐发儒学基本道理的同时 ,在一些基本的原则上仍然自觉与佛家划清界限。唐君毅先生《宋明理学家自觉异于佛家之道》一文从为学之目的、生与灭的关系、心性与天理的关系、天道与圣道几方面对佛儒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薛瑄与佛教     
薛瑄是理学家。理学家是排佛的,他们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命,公开视佛家为异端邪说。但同时又兼蓄了佛家的思想,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可以说,理学本身便是儒、佛、道三家合流的产物。薛瑄对待佛家的态度,大体上走的  相似文献   

13.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曾提出儒释相合于"性情",他依据的儒家经典是《易》、《论语》。因此,《易》是柳宗元思想来源之一,本文主要从其对易学态度、易与心性思想、易与大中之道三个方面尝试性分析柳宗元的易学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15.
张菊霞 《成才之路》2012,(25):35-35
贾宝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儿,在他身上,可以找到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印记。他不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是一个深受儒、释、道文化影响的,亦儒亦道,非儒非道,有欲无为,欲动未动的思想矛盾者。  相似文献   

16.
刘勰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是儒、释、道、玄等各种思想大融合时期。在"外儒家而内释老"的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文学思想也是极其繁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将从其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一剧产生于明代晚期,由于时代和个人原因,使得《牡丹亭》文本上呈现出儒、道、释文化结合的趋势。本文立足于《牡丹亭》文本,从儒家文化即先秦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对《牡丹亭》艺术境界的建构。儒家的"尽情至性"观建构了《牡丹亭》"至情"的境界;道教的重生观念,建构了《牡丹亭》人本主义的思想内蕴;佛教的生死轮回观念建构了《牡丹亭》生死转化的艺术情境。  相似文献   

18.
苏轼富有魅力的完整人生是由他独特的人生态度、艺术学术成就、社会实践活动建构而成的。受儒、释、道三种思想的熏陶与浸润,他审美地观照人生和世界,赋予普遍的东西以更高的意义;幽默地化解困顿与挫折,显示了积极人世、超越世俗、随缘旷放的生存智慧。他以佛家为安身之法;以儒家为治世之具;以道家为修身之术,聪明地将儒、释、道三者沟通起来,值得后人回眸钦佩,感叹深思。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的思想最终是归于佛家,还是归于儒家,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梁漱溟自称自己的思想“差不多是归宗儒家”,同时又称自己“一直是持佛家的思想”,这两者似乎自相矛盾。事实上,所谓“一直持佛家的思想”,是他就自己的思想“折入佛家一路”后对佛家的信念终生未变而言的;而所谓“归宗儒家”,则更多地表达了他直面人生现实寻求“方便”时的态度转换。因此可以说,亦佛亦儒,儒佛会通,始终是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孝亲思想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孝经》、《丰L记》等儒家经典著作当中。儒家尊亲重孝。“孝”不仅是指孝顺父母,还包括敬爱兄长,并且扩大到行孝于天下,爱天下之众人,达到儒家“仁”的境界。这些孝亲思想在S.5588残卷也普遍有所反映。佛教为赢得信徒与减少传教阻力积极调和儒释之争,主动吸纳儒家孝亲思想,再加上敦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一地区的佛教俗文学中存在大量的孝亲思想,这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