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荀子从对人性分析入手,展开由个体到群体的制度建构,旨在解决群体生存的幸福与和谐问题。他的“性恶论”可以被重新诠释为人性自爱论。他认为,人都有自爱与自利的本性,这是人自我提升的原动因,也是利益纷争的起因;无限度的自爱、自利会导致社会无序和混乱;人是生活于群体中的关系性存在,群体的安定由正义所决定。基于自爱的人性观,他建立相应的伦理和法律思想以规范、约束无限度扩张的自爱本性所导致的社会失序;而个体有限度的、被压抑的自爱诉求则是通过音乐的调和力量得以保护、净化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的最大特色当属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与人们追求利益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利益的追求固然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但也难以避免膨胀为对人性自利的负面刺激。  相似文献   

3.
政治经济活动的现代交融性使单一的政治学人性假设无法探讨微观政治活动中的经济因素,新政治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试图走向政治学去弥补这种缺憾。政治学性"恶"假设中的自利与理性元素及个人主义分析方法为"经济人"走向政治学提供了人性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使之走向政治学成为可能,但政治学性"善"假设对理想化人格与秩序的追求及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又使"经济人"假设走入政治学后同样会因方法论的单一性而陷入经济学贫困。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5.
论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的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事实上并不存在。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认为,自利与利他都只是人性的一个侧面,人性既不是完全自利的,也不是完全利他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建构经济理论体系仅仅是由于经济科学研究的需要,并不表明斯密对人性的看法有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建立新的学生观,而新的学生观需要对人有更全面的理解。本文从人性假设所包含的四个维度出发来探讨韩非子教育思想的人性假设,认为韩非子在其教育思想中提出了一个“法治人”的假设,这种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是以利为基础的,而对利的理性把握惟有法治;人原有经验是自利之“自为心”;教育中人获得最大价值是在法治前提下自利之“自为心”的满足;教育中人的最大需要是法治对个体的规范,个体是被动的。本文试图通过对于这种人性假设的分析,来反思基础教育的学生观,希望对新学生观的建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洛克政治思想背后有一系列的哲学基础或前提,它们对洛克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站在经验主义的哲学立场上,洛克在其政治思想中坚持感性经验的原则而拒斥形而上学,并形成了个体理性独立的政治模式。其次,洛克关于人性平等、自由及自利的三重预设也成为他政治思想的前提性立场,其宪政理论的核心观点都根源于此人性预设。最后,洛克自然神论的理性神学立场对其政教分离的宗教宽容思想以及作为政治思想道德原则的自然法理论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墨子是先秦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平民阶层的代言人,他提出"中万民之利"的"公义"思想.他的这种"义"观,主张"节俭、兼爱、尚贤、非攻",反对"亏人自利"的不义行为,这无疑喊出了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的心声.与其它各家的"义"观相比,墨子思想中的"义"体现了一种不重私利,为天下人谋利的奉献精神.但由于阶级的局限和客观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墨子的"义"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相似文献   

9.
贝卡里亚的刑法思想理论基础是建立在以“需要”为内容的人性观上的。而这种需要人性观的外在表现就是“趋利避害”。而贝卡里亚从这种需要人性观出发,论证了犯罪和刑罚,建立了贯穿《论犯罪与刑罚》的功利主义刑法思想。  相似文献   

10.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基本理论之源。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具有以预成性人性观为逻辑基础,以生成性人性观为演绎前提,以人性自由为终极目的的基本特征。教育管理思想的演进与人们对人性认识的深化相伴而生,在西方教育管理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经由哲学反思可以发现,它们都存在强调片面人性,忽视整体人性;重视预成人性,轻视人性生成;偏重人性"管理",忽略人性"教育"等认识弊端。实现教育管理思想的当代变迁,应首先完成教育管理人性观念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从预成论到生成论,从本体论到实践论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1.
涂尔干反对人性一元论,主张人性两重性,认为人性是由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组成。为了祛除个体和社会的张力,涂尔干尝试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个人主义,提出了以道德个人主义为理性表现形式的人性宗教。涂尔干的人性论思想正是其社会学思想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思想形成发展规律、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人的可塑性和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为:人的可塑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客观基础;人的主体性是思想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条件。人的社会性和工具性是服从和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表现在:人的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从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前提;人的工具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对人性做了各个层次的思考和概括,对人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以及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在分析管理学中“经济人”假设理论、“社会人”假设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复杂人假设”理论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人性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滕宇 《天津教育》2009,(3):26-27
利他性历来是道德行为的恒定特征之一,而与之相关联的自利性却一直处于争议之中。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评判的标准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其在思想和教育领域引发争论的焦点不在于道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而是对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的思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内驱力和价值观参与下进行的,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利他和自利相统一的行为,道德行为的利他性和自利性完全可以在社会德育的整合作用下得到协调一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雷 《教育教学论坛》2014,(10):150-152
《三字经》可谓集儒家伦理道德为大成,其社会影响力弥散于各个社会阶层,并为社会民众所传诵乐道。"人之初,性本善"作为《三字经》的人性教化预设更是道出了教育管理中的人本议题。因为,这其中不仅蕴含了传统中国的深层文化结构对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人性思考,更是凸显出了传统中国社会对教育管理思想建构起点、要义以及结构的分析尝试。基于此,本文即是运用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分析视角尝试就此进行了一些增补。  相似文献   

16.
亚当·斯密视野中的"经济人"具有按照理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根本特征,然而,这种"经济人"的自利行为存在着固有的道德限度,同时还蕴涵着深厚的伦理价值,不但成就了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美德,而且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整个社会的管理重心逐渐从"物"转移到"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本来就是以学生的教育、管理为主要职责,在这种新形势下更需要根据当前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新特点,利用更加科学、人性的方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极少言及人性,更未触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如果将孔子的“性相近”的共同人性观与其整个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惊人地发现孔子的人性思想相当丰富,其人性倾向于德、人性包含“直”、人性为仁、人性的异化诸方面,可知孔子的人性思想是“性善论”。人性为善,人类才有互爱的基础,仁学乃能立。唯有人性为善,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才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而社会所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不仅与社会客观存在相适应,而且与人的本性相适应,使道德规范有可能转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可见,“性善论”乃是构建孔子学说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思想理念。文艺复兴以前的近千年,欧洲社会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为宣传现世苦难、追求幸福来世的基督教思想,这种基督教文化违反人性,束缚了人的思想精神,遏制了人们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因此改变现状的新文化、新生活的出现就成为历史必然,而这种新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属于感性的、个人主义的文化范畴,有其进步意义也有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马歆 《教学与管理》2012,(24):35-36
一、人性假设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人性假设理论作为西方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主要是基于对被管理者的需要和行为动机判定的有关人性的基本观点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判定往往隐藏于大多数的管理行为之中。西方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