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教育者去开发和设计课程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课程开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纵观课程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总是在适应和改造之间摇摆不定:当社会处于稳定状态时,课程倾向于维护现存社会秩序,表现出适应社会的一面;当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革时期,课程往往被革命者用来作为社会改造的重要手段,表现出改造社会的一面。课程究竟是应该适应社会,还是改造社会?对于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适应论者因强调社会的稳定而主张…  相似文献   

2.
课程,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阵地,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教育去开发和设计课程时,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怎样处理课程开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纵观课程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处理两之间的关系时,总是在适应和改造之间摇摆不定:当社会处于稳定状态时,课程倾向于维护现存社会秩序,表现出适应社会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青年价值观与爱国主义──目前青年价值观方面流行的几种倾向是什么?刘书林青年价值观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在改革开放变革环境中形成的一代青年价值观,有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面,也有令人忧虑的深层次问题。目前,青年价值观方面流行的几种倾向,对于青年树立...  相似文献   

4.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国家在作课程计划时应该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的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当  相似文献   

5.
火花     
人应该适应环境、适应社会。但不能一味去适应.因为无论哪个环境、社会中都有应该适应的一面和应该改造的一面。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而不管应不应该,一味地去迎合、去适应,那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呢?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那样成熟,都熟透了,那我们的这个社会不是就衰老了么?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本次课程改革确立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及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  相似文献   

7.
汪秋萍 《教学月刊》2008,(10):48-49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本课程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其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即强调了社会课程的实践性,“以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作为一以贯之的目标”。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鼓励学生有主见地正视各种社会问题,更自觉地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展开有意义的阅读与设计。根据分工,我负责“古印度社会秩序:种姓制度的影响”这一部分的写作。在围绕着本课该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时,夏辉辉老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路:“种姓制度延续至今,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它对古印度社会除了阻碍作用,是否还有另外一面?”我顺着这一思路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9.
课程知识观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重要议题。当前,有些学者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知识观提出了种种质疑,并要求在批判的基础上展开变革。本文归纳了变革论者的多种主张,分析了变革背后的成因,并就“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观的合理性进行了阐释,力图能够为澄清课程知识观讨论中的一些误区、促进课程知识观的完善做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时代的变革,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通过近几年来的校本培训,我深深认识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式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特别是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陶树生 《辽宁教育》2006,(12):12-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与其它学科课程相比。作为非学科课程,它在课程评价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在国家试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尤为强调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那么.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真正落实发展性学生评价呢?依据我市几年来的实践.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常常使我们在教学中因知识老化或匮乏而捉襟见肘,面对校本课程开发而不知从何下手时,我们如何调适自身以适应社会、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呢?  相似文献   

13.
在原苏联,从传统上看,学校的课程编制是受百科全书派的观点控制。因此,课程论者仍坚持学科课程的基本观点,主张学校课程应由一系列相互独立的学科组成,把学科看作课程的基本结构单位。这就是说,长期以来,学科课程论是原苏联普通教育学校编制课程的基本原则。从历史意义上讲,人类知识的构成,不是永恒不变的,因此,课程内容及其结构也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浪潮风起云涌,新技术层出不穷。金融、商业、医疗、军事等备大社会领域都因数字化而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育这一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保守,还是变革?这是每一位教育人必须作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认为,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角色应定位于大众文化的促进者和独立性的民主促进者,乡村教师改造社会应具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三方面素质,乡村教师改造社会应通过宣传农业科技、弘扬先进文化、参与农村治理的途径来实现。在我国三农问题突出的形势下,陶行知的乡村教师社会改造观的启示意义在于:乡村教育应以农业为本,乡村教师应与农民为友,乡村教育要为农村服务。  相似文献   

16.
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体系面临着一次史无前例的变革,强调三级课程体系,开发综合性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这些深刻变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我认为是后现代理论思潮。一、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社会是一个以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学习社会化等为特征的社会。电脑科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及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进入了“信息时代”。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并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重要特征的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已作为资源和经济。人们面对几乎无限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从问题中寻找突破--试论学校德育的背景、观念和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对大学德育的现实背景及某些主导观念和方法进行分析,为新世纪德育的改革提供思路。社会背景: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时下大学德育实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明显的道德行为负收益现象。一个道德的社会,人们道德行为的获利比不道德行为更大。从某种意义来说,道德可以给整个社会即人人带来好处,当人与人之间竞争趋于无穷时,人们就倾向于采用互利协作的方式,这样的社会使人们从不道德行为中获得的收益要远小于其由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当社会处于大的变革转型期,旧制度的…  相似文献   

18.
从1920年9月至1922年6月,陈独秀主张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革命的直接目标。他设想的社会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普及新式教育,人民享有充分自由。他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法治、重视人的改造,把教育作为“改造社会的最后最好的工具”,切实保障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等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造主义的教育哲学曾一度因“荒诞”而著称,但是作为一种危机哲学,改造主义的许多主张在表面的荒诞之后却蕴涵着深刻的理性思考。改造主义对学习问题的论述构成了其独特的学习哲学。这种学习哲学将“社会—自我—实现”作为学习(教育)的目标,强调领悟、非智力因素及鸟托邦精神对学习的重要价值,主张学习的过程就是达成一种“社会共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发展的背景在发生变化,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素在发生变化,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载体,也在发生变化,并日益显露出发展和变革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日益完善,并指出终身学习;课程类型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课程内容日益现代化,生活化,并注重其德育功能;教师在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课程管理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体制,课程开发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结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