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面对媒介环境变迁带来的电视传播形态的改变,主要由收视率和满意度为主构成的传统评价体系既不能完全反映电视内容传播的全貌,也不能全面反映电视内容的真实影响力.为了弥补当前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存在的缺陷,2007年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课题组正式提出了"网络影响力"的概念,企图对电视内容在网络环境中的传播效果进行重新评估.本文将在梳理电视节目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并发布2008年度最具网络影响力的中国电视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2.
2008年8月25日,浙江卫视全新改版,启动"中国蓝"新战略.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央视索福瑞的收视数据显示,目前浙江卫视全天收视率位居省级卫视第二名,提前一年完成"挺进前三"的任务;而百度提供的相关搜索数据显示,目前浙江卫视的网络影响力、媒体关注度、卫星覆盖率均位列全国第二."中国蓝"现象也获得了我国电视传媒业专家的盛赞.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国电视传播迈入"卫星"阶段,正在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回望省级卫视十多年的历程,不难发现,那些成功的省级卫视,共同之处就是做出了自己的频道特色,亦即差异化.  相似文献   

4.
省级卫视竞争应该说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电视媒体竞争,只有中国有如此多的省级电视上星播出,这些卫星电视既承载宣传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又是本省电视走出地域,参与全国市场竞争的主体。鉴于其重要地位,各省均不敢小视上星频道的作用和影响力,一些经济发达省份原来只把上星频道作为一个展示窗,近年也纷纷加入省级卫视覆盖大战、收视大战、广告大战之中。经过十年以上(大部分省级卫视是1997年前后上星播出的)的持续角逐,进入一个新的十年之际,省级卫视间竞争呈现怎样的态势?今后的发展走向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5.
我觉得中国电视已经进入"大片时代"。美国大片是在传递美国的文明、价值观和美国精神;中国电视大片也可以这样2007年,浙江卫视在全国省级卫视收视排名中仅仅名列第十。2008年8月改版,10月《我爱记歌词》开播后一跃进入前三。2009年夏天跃居第二。发展至今,浙江卫视已成为继"娱乐节目看湖南"后又一大强  相似文献   

6.
张君浩  杨琳琳 《传媒》2008,(2):57-58
从2004年到2007年,内蒙古卫视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由一个发展相对滞后,原有节目影响力不强,管理体制老化的西部省级卫视变身为我国第一个以"我"概念为中心,全方位打造的电视频道,并让"2007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暨内蒙古民族作品音乐会"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激情唱响,拉开了内蒙古草原文化走向世界的序幕.如此快速的发展,背后的秘诀究竟有哪些?  相似文献   

7.
在央视和省级卫视频道群的四面夹击中,城市电视台如何在高手如林的竞争中杀出重围?2007年,成都传媒集团隆重推出"主持·2007"大型甄选活动,倾力打造本土的电视明星主持人,为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为城市台提升品牌影响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永连 《视听界》2004,(2):22-24
2003年10月,跨区域定位的上海东方卫视全新推出, 东方卫视不是原上海卫视的简单翻版,而是上海文广依托上海广电资源优势彻头彻尾重新打造的全新品牌,作为上海对外突围的旗舰,引起业界强烈关注。与东方卫视一样, 2003年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和争议的省级卫视还有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2003年是湖南卫视聘请媒介顾问公司对节目和营销策略大调整的一年,年初湖南卫视进行全新改版,大打电视剧牌,迅速扩大了湖南卫视在全国及全国市场上的收视份额,带动了广告创收的节节攀升。2003年安徽卫视广告创收突破5亿,稳居全国十强之列,全国知名媒体纷纷关注异军突起的电视“淮军”,“安徽电视现象”成了继“湖南电视现象”之后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电视现象。随  相似文献   

9.
6月21日,代表中国新型电视评价体系的《中国电视网络影响力报告(2008)》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推出。这是中国首次从网络角度对电视进行研究的报告,课题组成员探索从网络影响力的全新角度评估电视栏目、电视频道、媒介营销的成功经验,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以经验的可借鉴性为前提,以模仿的可创造性为目标,为中国电视行业的节目创新、  相似文献   

10.
《声屏世界》2011,(11):99
湖南经视的荣誉与收获它是电视湘军崛起的改革先锋、创新先锋;它是中国综艺娱乐的开拓者、引领者;它是湖南市场最强的地面媒体,十六年收视与影响冠盖群伦;它是"中国电视省级地面频道四小龙"之一,位列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地面频道之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