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小石潭记》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课本对其中较难的“坻”、“屿”、“止莲”作了解释,惟独对“岩”未注。相关的古选本也很少见到注释了“岩”的。也许编们都认为它就是通常的“岩石”之义,无须注释。其实,这样理解值得商榷。中的“止莲:课本已经注释为“不平的岩石”。如果后面再来一个“岩(岩石)”,岂不重复?在这里,“岩”当注为“洞穴”之意。  相似文献   

2.
《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之“伐”不少同志释为“砍伐”,从情理上讲,似有不当。柳宗元出游,事先未估计到有“篁竹”挡道,因而不可能带有砍伐用的工具,而小石潭周围又“寂寥无人”,也无从借到砍伐器具.同游者均是文人,并非武夫,随身也不佩戴刀具,无工具,要砍,要伐,也就不可能。再者,在封建社会象柳宗元这样的有一定地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玲珑剔秀,精美绝伦的山水游记,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我十分喜欢这篇文章,反复诵读中,却意外发现第一自然段中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由于版本不同写法竟然不一样。这样就有了不同的翻译,不同的翻译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就不一样。  相似文献   

4.
“全石”、“卷石”注释质疑歙县一中汪克谦《小石潭记》(初语四册)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坞,为为岩。”课文对此作了注释:“(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这样解释,有不妥之处。《古代汉语》(王力...  相似文献   

5.
一请看《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小石潭”的“小”·“小石潭”的“石”·“小石潭”的“潭”·“小石潭”的“水”·“小石潭”的“清”·“小石潭”的“秀”·《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小石潭记》中的…  相似文献   

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湖南永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因为柳宗元的一篇《小石潭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向往,随之它也成了名胜景点。柳翁用他隽永的文笔、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小石潭。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去,品味其中的“美”。  相似文献   

7.
潘利 《学语文》2012,(4):28-29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脍炙人口,倍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作品为我们展示了水清境幽、令人神往的小石潭,抒发了作者在贬期间悲凉凄苦的心境。文章不到200字.篇幅极为短小,但承载的内容十分丰富,特别是点睛之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更具有众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8.
于宙 《阅读与鉴赏》2009,(11):63-64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一课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其中有一句原文是“水尤清冽”。教材脚注中释曰:“水格外清凉。尤,格外。”显然,原文中的“清冽”被解释为“清凉”。笔者认为这样解释不妥。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中,“佁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中“佁然”注释为“呆呆的样子”。笔者认为释义欠妥,注音为“yi”有误。查阅相关资料,答案也有异同。  相似文献   

10.
钱小红 《中学文科》2008,(1):113-114
《小石潭记》全文以“清”字为中心,写景抒情围绕一个“清”字来进行,以诗情画意的笔调,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清冽的潭水,清闲的游鱼和清幽的环境,从而表达出一种愉悦中有宁静,宁静中含凄清,凄清中露峻洁的复杂感情。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在游历了永州山水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游记散文《永州八记》表达了作者因景而喜的开朗的心情和因贬而忧的孤寂心情。《小石潭记》是“八记”中的第四篇,文中描写了小石潭竹树环合、水清石奇,游鱼活泼可爱、溪流曲折有致的景物特色。其中对潭鱼的描写,更是堪称绝妙。  相似文献   

12.
《小石潭记》(初语四册)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土与),为堪为岩。”课本对此作了注释:“(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这样解释,有  相似文献   

13.
钟道莲  王玮 《学语文》2003,(6):15-15
《小石潭记》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它以高超的笔法 ,把一个小石潭的特点及其周围环境表现得妙趣横生 ,令人玩味。一般认为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借小石潭表现自己被贬永州寄情山水的乐趣 ,同时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寄托作者忧伤凄苦的心情。而我们认为 ,后者表现得更为突出 ,即表面上写乐 ,实际上写悲 ,写乐是为了更好地写悲。文章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以反衬的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作者的悲伤之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物象表现自己的“乐”。文章一开头便从听觉角度写出自己发现小石潭的惊喜 ,“从…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石潭记》中,“怡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中“怡然”注释为“呆呆的样子”。笔者认为释义欠妥,注音为“YI”有误。查阅相关资料,答案也有异同。  相似文献   

15.
李欣 《语文天地》2015,(11):30-31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文笔秀美、节奏和谐、写景雅致、布局考究。笔者把文中诸多美点整合后,发现这是一篇首尾圆合的极精致的美文,游踪的圆合、情感的圆合、文章内涵的圆合,达到了景、情、人三者的高度融合。一、一“来”一“去”品景致柳宗元来小石潭的目的和又归去的原因,形成“一来一去”行为上的圆合。“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是“来”。与文本浅层对话,“伐竹取到”,理应认定柳宗元是来寻找美丽的小潭。从作者遣词于小潭的字面  相似文献   

16.
一、一次随堂观课透射的问题 一次常态观课,教师执教的内容是《小石潭记》。下面是教学片段: 师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地处荒野、人迹罕至,无人赏识,“养在深闺人未识”。潭的命运不正是人的命运吗?所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景色分明是作者心境的投射。课后《江雪》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同学们能读懂这首诗吗?  相似文献   

17.
喜爱山水和旅游的我,一讲《小石潭记》、《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这些课文就会特别投入。我对学生说,古人是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相似文献   

18.
《小石潭记》中有“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句。关于“清洌”的注释,很多版本都释为“清澈”。①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注为:“清澈”。②教育部委托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中译为:“清澈明亮”。③《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注为:“清澈”。我以为以上注释不够全面,“洌”在通常情况下当“清”讲。《说文解字》释“洌”为:  相似文献   

19.
周侠 《学语文》2011,(4):66-67
高中语文教材以及一些古文中,关于“左”、“右”和“左右”多次出现,到底各有什么含义呢?在不同语境下,又有什么意思?这里,做一些浅显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汉语中,要表达与衣着服饰有关的动作行为,常用的动词有:穿、围、套、披、系、裹、戴、佩等。其中最常用的有两个,即“穿”和“戴”。“穿”和“戴”在语义特征上有什么不同?它们后面各自带的宾语为什么自成体系?“穿袜子”、“戴手套”为什么不能说成“穿手套”、“戴袜子”?“穿衣戴帽”为什么不能说成“戴衣穿帽”?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番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