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依法治国的涵义出发,分析人治,法制和法治之间的关系。探讨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提出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几项措施:依法治国首先要有良法;依宪治国是根本要求,关键是依法治权,健全监督机制及培育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的建国方略已在我国的根本大法中确立,必须树立法律的绝对权威,使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其次,依法治国应以民主为核心,实现民主的法制化与法制的民主化;要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现代法律基本精神的完备法律体系,国家应建立一个以程序公正为价取向的司法体制,切实保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新时期治国方略的伟大创新;文章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特点、维护国家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加速和推动紧密结合的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是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它包含三个主要内容:民为邦本是德治思想的本质;立身惟正、以德治吏是以德治国的核心;选贤与能是以 德治国的组织保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助相成,相互促进,二缺一不可。遵照江泽民同导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行事,我们的社会主义四化大业就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5.
能否积极地正确地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取决于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深刻理解,以德治国内涵包括施仁政、重道德教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等方面的内容;依法治国的内涵,主要是指法律的权威至高无上,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必须依法办事。法治不是和德治相对立的概念,而是和人治相对立的概念。法治是政治文明,德治是精神文明。必须把德治划定在精神文明的范畴之内,才不会造成德治和法治的冲突。德治与法治各有其特殊性,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又具有统一性,因此具有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德治国是目的,依法治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手段,所以二者应当并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关键在党。  相似文献   

6.
加强医学实习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素质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学实习生的法律素质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纵深发展的需要;是新的医学模式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和完善医学实习生的法律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有法可依的临床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开展思想法律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扼要,在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要广泛形成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必须抓好思想法律工作。重点要教育广大党员守法和严格执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样样要突出对公职人员依法行政的思想法律教育,提高公职人员“为政在法”的法律意识。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法律教育,保证依法治国的主体的连续性、继承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论述了依法治国方略的科学含义,分析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方略载入宪法,标志着我国法治化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全面理解“依法治国”含义、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性关系、积极培养现代化法律意识,构建民族法治精神等都是大学法律基础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我们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凝结着邓小平同志的心血。他领导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经济条件;他大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政治基础;他主张精神明建设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为依法治国创造了思想化氛围;他要求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支持;他积极推进法学教育事业,为依法治国提供人才保障。邓小平为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1.
建设法治国家不仅仅是制定和执行各种各样配套的法律,而且也包括更新或重建我们民族的法伦理。亲属法伦理"爱有差等"及义务本位性,与"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的法治精神相冲突,亲属法伦理重视亲情、讲求人性与人本、人道的现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相契合。在我国法治进程中,必须对亲属法伦理改造和继承.把法治理想转化为中国人的精神情感认同,这是我们实现最高层次的法律秩序—法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法治有形式意义的法治与实质意义的法治之分,形式意义的法治只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实质意义的法治除强调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外,还突出强调所依之法必须为好法。好法必须是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人权的保护,否则即为坏法。在判断好法、坏法时,这三个标准缺一不可。要制定出好法,最根本的是在立法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恶法非法”论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3.
法治建设之律师价值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9年国际法学家会议《德里宣言》把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列为实施法治不可缺少的条件。本文拟从法治实施环境,法治秩序以及法治经济三个方面来论述律师在建设法治中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行政与法关系的准确表达。然而,在依法行政中行政与法的关系却时常遭到扭曲,它影响了依法行政的原则的确立和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改善行政执法活动,是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本通过对私法优化论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发现它在价值理念,法律内容和法律形式等诸方面存在着根本缺陷,是受近代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主义观的影响所产生的。在法治化进程中,私法优位与法治秩序所要求的权力制约,法律权威,司法正义,行政法治和人权保障都格格不入。本在否定私法优位论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社会应当奉行公法优位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法治建设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法律与宗教联姻而生的法律信仰是西方法治得以确立和生长的观念基础,法治之所以首先在西方获得理论证成并付诸实践,与西方国家特有的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传统有关。作为后发法治国家,我国应以史为鉴,牢牢把握法律信仰这一法治建设的核心要素,尽早实现国人百余年来梦寐以求的法治国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法治政府,实质上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以法治理念贯彻全局的中国法治政府建设进程是在曲折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坎坷,追本溯源,本文将从法治的基本理念出发重新审视法治政府的原则,以此为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作为一种基本的治国方略、治国体制,具有丰富的、确定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完善立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法律监督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基层民主建设是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的生动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农村法治建设的制约与促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法治建设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法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农村法治环境不健全、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低等仍然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障碍,在新的时期,必须正确认识这些制约性因素的存在,并找准农村法治化建设的着力点,促进农村法治与农村发展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财政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也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实现财政法治的困境之一在于财政法与财政政策运用中的矛盾。从应然与实然的角度对财政法与财政政策的运用现状进行反思,在财政法与财政政策的功能博弈中,要实现财政法治必须使财政法与财政政策二者相互配合、交织进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