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人的需要     
人作为自然、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的存在物 ,同时具有自然、社会、精神三种不同的需要。人的自然需要是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生物需要、生理需要 ,包括物质生活需要、性生活需要、健康和安全需要 ;人的社会需要即人对社会的需要 ,包括人与人的相互依存需要、人际交往需要和劳动合作需要 ;人的精神需要包括认知需要、情感需要和意志需要三个方面。其中 ,认知需要包括求真、向善、爱美的需要 ;情感需要是人对积极、愉悦情感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对消极、忧郁情感的克除和消解 ;意志需要即对良好意志品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作为高级情感活动的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对生活、自然、观念形态等建构式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的深在动机是源于人的多层次的心理需要的,也就是说,是作家出于审美地表现人的需要缺乏的体验,而作家个体需要与社会集体需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作家创作动机研究,又进一步揭示作家优势需要体验在创作心理中诸如知觉、记忆、想象、情感、思维等因素都具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这里所说的“发表欲”,是指人们希望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某方面的成就通过某种媒体能够让更多的人知道.以获得一种成就感或者能得到社会实践验证的自然存在的一种朴素的欲望。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它属于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融合教育环境下,特殊需要学生在社会交往、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等方面更有可能表现出明显不足,更加需要专门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来弥补短板。特殊需要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融合教育效果以及更好融入社会。考虑到不同类型特殊需要学生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集体关系时具有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特征,学校教育可以建立三级干预体系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具体路径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管理综合变革路径,面向社会情感能力特殊需求学生的拓展支持路径,以及面向高需求学生的个别化支持路径。  相似文献   

5.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生理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感使个体决定怎样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作出反应,比如趋近或远离,消极或积极反应。教学中学生首先感受到的是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才是教学内容。如果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代表着消极情绪,则其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会有抵触情绪,相反所学内容如果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华文平 《成才之路》2009,(26):I0017-I0018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足以看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魅力。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与精神交往实践过程中,为了协调利益关系、维系社会和谐与涵养精神生活,产生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指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价值观念以及实践活动的一种摄取状态。它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状态、个体思想品德成长状况在需要层面上的折射。综合运用“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哲学范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意味着既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需要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个体需要的主体地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问题的研究,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关键命题,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抓好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10.
“情者,文之经;词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刘勰这段精辟的论断,揭示了情感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指与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作为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对事物产生深刻的认识,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1.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更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它是人与人互相沟通的媒介,是社会达成理性共识的基础。但目前社会中,有部分孩子容易产生消极情感,这就向目前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文和优秀文学作品所饱含的情感和人文性的优势,发展学生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开朗、勇敢、热情地面对学习、生活,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形成健康的情感世界和积极的人生观。因此,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多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从高等教育的需要对象与需要表现形式两个维度来划分,高等教育的需要类型有四种,即个人理性需要、个人工具需要、社会理性需要和社会工具需要。在现实世界中,高等教育的个人(理性需要和工具需要)以及社会(理性需要和工具需要)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以一种动态平衡的方式来协调高等教育的个人理性需要、个人工具需要、社会理性需要和社会工具需要。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使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理智问题,它与我们的情感态度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积累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同时也体验了情感,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有人说,情感是教学活动中的润滑剂、催化剂,这一点儿也不过分。  相似文献   

15.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刘世保 《中国德育》2005,(12):30-31
一、责任感的心理学界定 从心理学角度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作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态度的情感体验。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责任感都属于情感。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相似文献   

17.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依据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第一需要”出发研究历史 ,又以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完全统一的理想社会为终极目标的学说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实质上也是转化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矛盾的任务。这是因为 ,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具有统一性 ,社会需要源于个人需要 ,是个人需要的集中表现 ,对社会需要的满足也是对其所包括的个人需要的满足。同时 ,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也有不统一 ,甚至对立的一面。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中共同性、根本性、前瞻性的需要 ,而不是个人需要的总和 ,二者并不等同。社会需要不是每一个体都能意识到 ,都能认同的 ,但它又…  相似文献   

19.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关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对教育者提出一定的教育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强烈的自我追求的心理倾向,产生新的情感,并把这种追求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地理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