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叙事聚焦与遮蔽决定于叙事立场.以叙事者的心灵之光将对象照亮,充分呈现对象在主体精神观照之下最为闪光的一面,此为聚焦;在主体精神观照之下,或受意识形态规约,将对象本应呈示的一面予以遮挡,让读者或观众无从知晓者,是为遮蔽.本文以抗战时期为国殉难名将的叙事文本为例.分析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是如何聚焦与遮蔽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本分析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发现其立足于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在新闻话语社会化转型中叙事题材偏向社会生活领域、关注社会底层民生,叙事原型聚焦社会特殊个体、倾向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形成了“叙事时间上妙用叠合时序方式”“根据文本的叙事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叙事者进行讲述”“采用以放射式和沙漏式为主的表层叙事结构”等叙事伦理上的技巧特色,以及“多元视角丰富长篇叙事呈现,公开叙事者建构公正客观表达”“叠合叙事时序增强叙事起伏感,混合叙事结构提升叙事层次”等叙事伦理上的经验策略。在新闻话语权开始分散化和平民化的社会化生产下,以腾讯新闻“谷雨实验室”为代表的非虚构新闻叙事平台在改革新时代想要更好地讲述中国社会故事,则可以从新闻文本上引入媒介变革技术实现多元化叙事表达等方面,改进叙事模式固化等生产掣肘。  相似文献   

3.
《阿斗》是一部近似鲁迅《故事新编》的历史叙事类文本,它对三国历史别具一格的重写,与《故事新编》对传统"故事"的"新"说如出一辙,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历史"共同的思考与理解。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和个性气质的差异,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并体现出不同的叙述风格。同时,《故事新编》是启蒙精神对传统思想的全盘否定,而《阿斗》则是对传统与启蒙的双重批判与继承,主张用道家自然主义精神疗治启蒙的"现代性"弊病。  相似文献   

4.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特征,通常用于叙事性文体。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宠儿》被公认为是其最好的作品。该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后现代主义叙事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自然意象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小说文本呈现一种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的艺术特征,吸引着读者不断发挥想象去拼合、填充。  相似文献   

5.
当代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中潜藏着意识形态的规划设计。“日常生活”是理解当代小说存在形态,把握其本质内涵及其历史流变的一把钥匙。它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进入当代小说,并呈现为各自不同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小说文本中的历史话语成了意志的游戏;启蒙已经退隐,叙事呈现为削平深度模式的日常化书写;传统的叙事策略开始断裂.其小说文本中明显包含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7.
对话是沟通古今之间的有效路径,如何更真实、全面地还原文本生成的历史语境,众多研究偏重从文本内容上的分析,而忽视了对文本媒介性的分析。文本的媒介性通过媒介符号结构和物质结构这两个层面发挥作用,对文本的构思、呈现以及传播流布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尤其在跨文本对话时是不可回避的。  相似文献   

8.
苏童笔下的"历史叙事"具有较为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种观念的演绎,苏童的"历史叙事"呈现了地域文化时创作的影响,主题构成的多义性,而从艺术表现上,则呈现出循环的结构及其象征意味.关于"历史"的叙事"漂移",最终使苏童的创作进入生存境遇与人性剖析的层面,而这不但是其小说给予读者的启示,同时,也是当代小说从1980年代到1...  相似文献   

9.
族群“历史”叙事有三种“结构”,即“范式化情节”、“文类”和“历史心性”。“文本”(text)产生于特定“情境”(context)之中,而“情境”也因此文本而强化;在类似情境下,“文本”常依循既定之叙事模式以产生类似“文本”;叙事符号虽循特定模式构成文本,但不同社会情境与个别作者的情感、意图,皆造成叙事符号及其组合差异,以此反映或造成社会变迁。与一般族群或民族历史一样,作为族群“历史”的“弟兄祖先故事”,其内部蕴含血源、空间与时间等叙事符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不仅在观念形态而且在文本形式上出现了很大变化,就小说而言,对叙事的自觉无疑是重要的方面.叙事者以病态的方式组织叙述是现代小说较常见的一种现象.本文对20世纪一些此类小说进行了比较阅读,抽取一些基本的范型,并尝试概括此类文本的写作特征、写作动机以及策略.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的版本十分繁杂,由于版本的差异造成了其叙事意义的时代性芜杂。《水浒传》不同的版本,不仅文本叙事、文本构成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主题意旨、人物形象也有差别。再加上不同历史时代的读者各自的问题视域不同、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也不相同,它们与文本中的视野产生视域融合,从而生成了各具时代特色的而又五彩缤纷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梅娘的水族系列小说作为分析对象,从叙事者的位置、叙述者的感知程度、叙述权威和叙述视点四个角度着手,对《蚌》《鱼》《蟹》的叙事话语与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梅娘的这三个小说的叙事话语有比较明显的女性倾向。  相似文献   

13.
历史文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类型,其题材来源于历史,此类作品通常涉及许多大众所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真实是历史文学审美的重要向度,不同视阈下的两种真实,以及历史文学创作中两种真实间的平衡把握,分析了历史文学中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创作表明,有关历史叙述,女性写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强烈的现代意识使她们与正史写作之间展开了反诘互动和探询,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突进宏大的历史叙事内部,通过主体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去发现历史盲区以及权力对女性的压抑以及女性在历史中的真实.除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文本还显现出某些叙事策略的相似性.历史、时间与性别相互缠绕纠葛,在时间的幻境中体验女性性别符号化的历史悲剧宿命,历史叙事的脉络绵延在女性对时间与性别敏锐的生命感觉中.  相似文献   

15.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导演姜文的处女作,与许多反思文革的影片不同,导演不单纯地对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进行追忆和讽刺,而是用独特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于青春和热情的歌颂,上映后获得了多方的肯定和赞誉。从电影叙述学角度出发,结合相关电影理论,将其内容划分为序幕、倒叙法、视点、叙事者等几个版块对影片进行横向剖析,进而认识这部影片的叙事特点,及其对于国产电影在叙事语言上的突破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隐含作者、叙事者之间的距离出发,叙事者可分为可靠和不可靠两种类型,自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相关观点后,关于叙事者的可靠性研究便层出不穷。作为中国白话小说写作第一人的鲁迅,其作品在文学理论得到十足发展的今天看来,相当一部分作品中的叙事者的叙述"不可信"。但也就是这些可靠或不可靠的叙事者成就了文中的经典角色,使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得以超出其他小说,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玉米》系列作品是毕飞宇的代表作。文章回归小说文本的阅读效果,从读者接受角度探索《玉米》的"世俗化叙事"带给读者的阅读魅力,分析深层命题的世俗化和陌生语言的日常化等"世俗化叙事特征",由此挖掘毕飞宇创作民间性的一面,关注毕飞宇创作由先锋走向世俗的个人特点。  相似文献   

18.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和庐隐的《父亲》在叙事内容上都蕴含着“父子冲突”的意旨。叙事方式上,《斯人独憔悴》侧重空间叙事,《父亲》偏于时间叙事和心理叙事。两位作家共同的年龄代际、时代背景和性别身份是两篇小说意蕴趋同的原因,个性心理、性格气质的不同又使两个文本的艺术呈现出现差异。对冰心、庐隐的重读在今天依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拉格泰姆时代》是多克特罗的一部代表作品,他借助了上个世界初在美国纽约发生的一系列历史重要事件,在创作中虚构了一些故事场景并融入到真实的历史画面中,为小说丰富了细节与多元因素,也是历史叙事表达张力的显现。本文结合笔者多克特罗《拉格泰姆时代》的阅读与研究,探讨其历史的真实性,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的革命历史叙事,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又互相联系交叉着的类型."类史诗叙事"比较靠近主流政治,与西方的史诗写作传统和中国古代的小说诗学之间有多重的内在关系;"类传奇叙事"比较靠近市场和通俗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之间关系最近;"类成长叙事"基本来源于西方小说概念,是十七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惟一合法形式.三种叙事类型各自产生了一批在叙事结构与美学方面具有共同或接近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