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作文》2006,(2)
1故事播讲站走进自我——这得从庄子说起。有一天,庄子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仍觉两翅飞动,有蝴蝶之意。他便想,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呢?他怎么也想不通。原文是这样写的: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这种打破人与外物界线的方法就叫“走出自我”。我们不妨变换一下视角,用动植物的眼光来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或许别有洞天!2技法报告厅作文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文字与神思的巧妙化合与激扬。什么样的文章才算…  相似文献   

2.
在“庄周梦蝶”中,庄子提出了一个疑问:是自己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自己?庄周提出一个认识论上的观点,即如果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那么庄周就是主体,蝴蝶是客体;反之蝴蝶就是主体,庄周则是客体。庄周与蝴蝶在这里是一种双向的主客体关系。庄子在中国哲学史上首次提出这种打破认识论一般规律的观点,而这种观点中折射出的思维模式影响了中国不少文学作品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据史料记载,庄子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仍觉两翅飞动,有蝴蝶之意。他便想,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呢?他怎么也想不通。这种打破人与外物界线的方法就叫“走出自我”。  相似文献   

4.
据史料记载,庄子曾做过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之后仍觉两翅飞动,有蝴蝶之意.他便想,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呢?他怎么也想不通.这种打破人与外物界线的方法就叫"走出自我".  相似文献   

5.
他的思想矿藏里包含了对自然、对人生、对历史的提问。他关注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对生命的存在进行哲学的思考。他的思想充满着东方的智慧。庄子有一天睡觉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只蝴蝶,忽上忽下,翩翩飞舞,非常快乐。醒来之后,庄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到底是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子?如果庄子没有做梦变成蝴蝶,  相似文献   

6.
我国战国时代的庄子是一个消极厌世的唯心主义者。他把人生看作一场梦:庄子梦为蝴蝶,醒来还是庄子。也许是庄子梦为蝴蝶吧?也许是蝴蝶梦为庄子吧?不要管它!人不要有用。有用,就要招灾。当然,庄子的人生观与我们时代的共产主义的人生观是格格不相入的。——这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就让我们借“庄子梦为蝴蝶”作引子,来谈谈梦的种种情况吧!梦是在睡眠条件下产生的,它既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人做梦,夜夜做梦。一夜八小时的睡眠,大约有90至120分钟在做梦;有梦阶段要出现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哲学史上,一般都把庄子的思想归结为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说他是沿着老子的唯物主义哲学中的薄弱环节和错误的观点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思想反映了奴隶主阶级在封建势力强大后,没有前途失去信心的的失败主义精神状态。 我认为,庄子的一些以哲学形式出现的思想命题,并不是他对客观世界理性认识的结果,而是一种非理性的反常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他所提出的知识性结论,只是他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发出的带有浓重感情色彩的叹息、呓语以及一些目的在于保持心理平衡的非认识性理论。因此,对于庄子的理论和论述如果能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将会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释更加合理、明确。对一些看似违反理性认识的理论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而对于庄子思想本身的矛盾,也会作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庄子的心理哲学这一特殊思想现象的出现,大致有客观、主观和主、客观综合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应世之情不是恒定不变的,其情状有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庄子因为深怀爱世之情,所以他才对这个世界上的丑恶现象痛心疾首,由此引发了他的愤世之情,使他对其所处的黑暗社会痛加挞伐,展开批判;庄子在批判社会的过程中洞彻个体生命将无可逃脱地面临诸多困境,人之存在将面lI缶难以克服的悲剧性,于是他慨叹人生多艰,他的愤世之情也由此演化为悲世之叹;然而,慨然悲叹终究是徒劳无益的,作为一个思想家,必须为生民找到走出人生困境的途径,于是庄子殚思竭虑,提出了他的游世畅想,展现了他的游世情怀。庄子希望在他的游世情怀感召下,芸芸众生能放飞心灵,自由遨游。  相似文献   

9.
庄子的翅膀叶春雷①人到中年,活着感觉越来越沉重。这种沉重就像一个人陷入沼泽,你拼命想挣脱泥水的围困,想让自己的身体变得轻盈,从而从泥沼的吸引中脱颖而出,但是你似乎越挣扎,陷得越深。②我感觉自己正陷入这种恐惧。我周围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泥沼,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时候我想到了庄子。这只蝴蝶或者大鹏。这是长翅膀的庄子,从人世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庄子美学思想:庄子哲学思想超凡脱俗,其在美学上具有遗世独立的仙境美;他将人生看做一场大梦,从这种思想衍生出了梦幻美;庄子看到事物成与毁的转化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残缺美的美学范式;庄子具有人格美。他有宽广的胸怀和高远、深邃的思想,富有仁爱精神,追求真性情。这些都使他具有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庄周梦蝶进行新的解读,首先,"蝴蝶"和"庄周"对应精神分析中的"本我"和"自我";其次,寓言中的"物化"与死本能的学说有密切的联系,依此探讨庄子思想深处厌生乐死的倾向和死亡的哲学意义;最后,庄周梦蝶的最终归宿是"逍遥游",而这正是"本我"对"自我"的战胜,是消除了"意识"与"潜意识"的"真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查为仁是雍乾时期著名的文化人,主持水西庄,风雅唱和二十余年。时人也多因此将之视为“附庸风雅”者。然细考其一生心迹,我们仍可探得其风流闲适表象之下孤高愁苦的灵魂。究其原因主要是家族及师友的诗文化熏沐以及早年科场失意的经历养成了其执着孤介的性格,并形成孤高愁苦的诗心,从而表现出与盛世社会相疏离的诗歌形态。正是这种文化人格与诗歌心态使得查为仁得到当时一大批下层文人的认同,并以此主持沽上诗坛,形成了濡沫相依的水西庄文人群体。  相似文献   

13.
《庄子》内七篇虽然各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但是从整体内容上看,内七篇理论体系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思路,各篇阐述的重点观念在其整体逻辑思路上是循序渐进的。沿着内七篇的思想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庄子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层次。  相似文献   

14.
庄子将"丑"分为"形式丑"和"内容丑",前者是一种非恶之丑,后者则是包含着"恶"因素在内的恶之丑。这一区分体现出庄子作为先秦思想家感性心理的成熟和无惧于命运变幻莫测的勇气,也为人类剥离"丑"与"恶"这一思想难题提供了宝贵经验。伴随着庄子区分"丑"与"恶"的成熟心理机制的是一颗趋善向美、审丑去恶的知耻之心,只有知耻方能严肃的审视丑而鞭挞恶,才会更好的审丑而非嗜丑,才不会以丑为美,以恶为美。  相似文献   

15.
虚静,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轴心范畴,指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庄子的“虚静”论是主观唯心的,但是它却给文艺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意义。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以一种超功利、非逻辑的审美心理状态获取艺术对象并对其进行审美构思;虚静能使创作主体的外在感觉与心灵相贯通,从而使创作主体产生灵感火花,进一步体察到艺术对象的生命精神;虚静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16.
“梦”是鲁迅《野草》核心的修辞策略。《野苹》从《秋夜》入梦到《一觉》梦醒,这个“很长的梦”,把24个散篇凝聚成一个完整的结构体,而人之存在困境则是这个结构体不变的言说主题及永恒的寓言。《野草》是鲁迅灵魂的诗,为了不把自己灵魂中的“毒气”和“鬼气”传染给读者,鲁迅不得不择取“含糊中止”等修辞策略,而其最可靠的逻辑基础则建立在“梦”天然含糊、朦胧和不稳定等特点上。此外,“梦”里言“事”,也彰显出多重的文体魅力。由于“梦”的独特设计,鲁迅关于人生困境林林总总的万千体验与思考才能够各得其所、各安其位,鲁迅生命哲学的大厦才能够最终落成。“梦”绝不是这座大厦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架起这座大厦不可或缺的钢筋和水泥。  相似文献   

17.
《梦亡妻》的情节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尔顿这首十四行诗《梦亡妻》,主题哀威,感情婉约,采取叙事形式并置于梦的情景之中,来表达失去爱妻的深切痛苦以及对他们愉快往事的无限缅怀。其不仅包含着强烈的思妻感情,而且也承栽着深邃的革命思想,让读者看到了诗人那积极的人生态度——黑暗的隧道里,光明就在前头。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继承了"化"的庄学精神,对他后来的田园诗有着深刻的影响。"化"是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是精神的自由解放。同时"化"在陶渊明的多首田园诗作中都有体现。王维深受老庄影响,又是禅宗的信徒,有"诗佛"之称,故其在诗作中常显现"空"来达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意境。他们都将自然美的魅力与心的逍遥和自由结合,从而造就了山水田园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妙境界。他们都讲究"游心"的旷达和"空"的意境,但并没有身心寂灭,而是于自然山水间悟人生之道,达到心灵与自然的沟通,实现精神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的同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受到挑战,作为美国民族精神象征的"美国梦"也受到质疑。《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公盖茨比自小就是"美国梦"的追随者,却最终成为"美国梦"的牺牲品,他的悲剧结局完美地表现了"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文章分析了盖茨比的财富观、爱情观和生活观,通过对比盖茨比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残酷来揭示"美国梦"的破灭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