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九五八年第十一期“新闻战綫”上,我介绍了北京电子管厂党委把厂报——“红星”报(现改名为“电子”报)交给工人办的情况。现在我再来谈谈关于巩固业余编辑的问题。我们报纸的骨干力量是业余编辑和各专业组的组员,他们完全是用业余时间参加报纸工作的。业余编辑和组员们平时选稿和碰头的时间,大多在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最近一个时期,星期日也忙着生产,他们就分秒必争地进行组稿和编稿。不少同志一下班,常常连工作服也顾不得换,立刻跑到各处去组织稿件或采访新闻。如第十一车间的车工欧阳康,为  相似文献   

2.
“现在登篇稿子没有关系可真难啊!”很多通讯员发出如此的感叹。然而,我们从实践中认识到:业余报道员只要写出高质量的稿子,并非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编辑同志是认稿不认人的。我是刚步入报道行列不久的业余报道员,也曾怨过编辑为  相似文献   

3.
王伊洛先生发表在《编辑学刊》1992年第1期上的《试析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概念》(以下简称王文)我以为有欠全面。王文提出了职业编辑与古典编辑两个概念,认为:“近现代的编辑工作,是一种以传播为目的的社会性行业,从事这一活动的编辑家们把传播真实、新鲜、有用、有趣的信息作为自己毕生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谋生的手段。这种编辑,更确切地说应该称呼为——职业编辑。”而古代编辑活动“与职业编辑有着极大区别”。文章概括了古代编辑活动的四个特点:“第一,古代编辑活动往往是个人或数人业余半业余的志趣活动。”“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性行业。从事编辑活动的学者们并不以此谋利,也不把这种类型的编辑活动作为维持生计的手段。”中国古代编辑史上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生活当中,曾经有过一段时断时续当编辑的经历。这中间,铅印的报刊我编过,打印、复印的报刊我办过,手刻的刊物我也搞过。而且我既当过业余编辑,也从事过这方面的专职工作。象我这样当编辑的,恐怕算是特殊的吧。如果累计一下我八年来所编辑过的文稿,差不多也有七八十万字哩!  相似文献   

5.
编辑编排好了的版面,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是不会撤版换稿的.然而我却“叫”编辑撤换了一次即将发印的版面,使我这个普通的业余通讯员感到了莫大的欣慰.  相似文献   

6.
虽说我以前做过一点业余报刊编辑工作,可真正从事图书编辑这项职业,还不到一年时间。 我是1993年7月调到出版社来的。起初在校对室干了两个多月,接着又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出版社专业人员培训。培训结束后,就正式上岗编书稿了。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 你们好,我是驻西安某部政治部的一名组织干事,也是业余新闻爱好者。1985年11月在我订报刊时选中了《新闻知识》。不过,当时也是抱着试  相似文献   

8.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9.
常读报刊,每遇错讹,便以朱红之笔,大打其“×”,还在其旁加以订正。有人戏称我为“业余校对”。我则不以为辱,还挺觉“光荣”呢! 是的,业余编辑,记者有之,曰“特约”,我亦忝列过,而从未见有“业余校对”之说。校对,是苦差事,常熬夜,纵夜夜精心校对,而错讹仍难以杜绝。正如扫落叶一样,今天扫了,明天又败叶落地。放眼今日之报刊,大有败叶越来越多之势。  相似文献   

10.
真不知如何给自己的职业定位。因为出版了10多本散文随笔集,有时参加相关会议,主持人介绍的时候,总要在我名字前边冠以"作家"称号,好像是对我的厚爱和抬举。其实打心眼儿里我更愿意被称呼为"编辑",因为编辑这个职业,可以说消耗了我大半生精力,而且一生中的苦乐忧欢滋味儿,都是做文学编辑时尝到的,自然会有种真诚的缱绻情感;然而又觉得自己算不上个好编辑,在这个职务面前多少总有些胆怯。不过,说归齐我还是一个编辑,就一生从业时间的长短而论,在编辑这个工作岗位上,毕竟比做其他工作的时间长。正由于我是个编辑,又是个业余作者,对编辑和作家的苦乐,都多多少少有些体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我是农场修造厂的业余报道员,从1988年下半年起学习写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采写的稿件先后被《绿原报》、《巴音郭楞报》刊用了40篇。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新闻宣传的业余爱好者。去年中学毕业以后,曾写了不少稿件投给报社、电台,但这些稿件都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回。对此,我非常苦恼,不知该怎么办。我请教编辑同志:为什么我总是不得其门而入呢?究竟如何才能把稿件写好呢?  相似文献   

13.
笔者业余为文 ,时不时在报刊上发表些杂七杂八的小稿子。有关责任编辑在编发拙作的过程中 ,有时对我的原稿作些修改或调整 ,这本是其职责之所在。作为作者 ,不仅不宜干涉编者分内的事 ,而且应当向甘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编辑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意。有些编辑的修改或编辑的有些修改 ,可谓恰到好处 ,乃至画龙点睛 ,使我由衷服膺。但说实在的 ,也有一些来自编辑的修改 ,颇让我这个作者感到不快或恼火 ,有时甚至忍不住要骂娘 ,骂这些编辑吃的是哪门子干饭。缘由是编辑“帮”的是“倒忙”。原稿中明明是对的东西 ,硬让编辑给改错了 ,或改得远不如原稿…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由业余通讯员走上企业报编辑岗位的新兵。由通讯员变为企业报一版编辑,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两三个月的编辑工作实践,使我深感自己基础知识的薄弱,更感到专业知识的匮乏。我从主编那里搬来了《当代新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书籍,像饥饿的人见到面包,拼命“吃”起来。可读过之后,又有远水不解近渴之感,对自己的编辑工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你省滨海县北坍公社三截沟大队的业余通讯员姬成美同志,坚持三年多用封封书信帮助我学习,使我在新闻写作和文学创作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今特向贵刊倾吐我多日想说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16.
一位老编辑为培养一个业余作者,前前后后曾给对方写去100多封信。一位中年编辑以这位编辑前辈为榜样,同样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去扶植和引导着文学新人。在飞鸿的往返和稿件的传递中,双方的事业与友谊俱增。这,就是《真情尽在信稿中——“我与作者”之一》所要告诉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我从1997年开始写作新闻以来,一晃就是十年了。作为一名从基层业余通讯报道员成长起来的新闻人,在边学习边实践的编采工作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当好一名基层通讯员的艰辛和光荣,再回头看看自己在从事业余新闻稿件撰写时曾陷入的误区,以及在担任编辑期间的工作体会,我总想把自己的亲身感悟写出来,希望能对通讯员朋友们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与许多业余报道员聊天,经常听到这样的话:给报刊投稿是白费劲,十有八九不见报。听语气,似乎稿件未刊用是编辑没慧眼识珠。以前,我也为稿子难见报常埋怨编辑。后来,我订阅了《新闻与写作》,从这里我慢慢掌握了一定的新闻基本理论和写作知识、技巧,先后在报上发表了几十篇稿件。为什么有的人稿子难见报?多数文章除了文字欠佳外,主要的是没有提出新问题、太平淡。稿件  相似文献   

19.
四十之惑     
四十之惑乔台山孔子说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非圣贤,40多岁了,编辑饭也吃了20个年头了,却常常是旧惑未释,又添新惑。当我还是一名业余作者时,有幸被某编辑(非为忘却大名,实为免拉大旗之嫌)看中,从桌前提携到桌后,也坐上了编辑的藤椅。初入编辑之门...  相似文献   

20.
十年一梦     
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已经在《档案学通讯》杂志工作十年了。十多年前,我刚刚离开职业编辑队伍不久,再度选择一种业余状态的回头草并不是理想的追求。因此,在我接手这个杂志的时候,既没有加盟档案出版社时的兴奋,也没有创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