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比较视野下的台湾与大陆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十年来台湾与大陆经历了数次课程改革。在取得丰富研究成果的同时,缺少完整、系统、真正本土化意义上的理论支撑,仍是至今尚未圆满解决的问题之一。台湾与大陆课程改革理论基础问题的纷争,体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新课程理论基础之争,说明新课程存在着“症结”,需要理性的“问诊”;新课程理论基础之争,体现了对传统运思方式的省思;新课程理论基础之争,将框定新课程理论基础研究领域的版图。  相似文献   

2.
王海鹏 《甘肃教育》2011,(21):50-50
甘肃省高中教学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执行新课程标准已有一段时间了,新中国建立至今先后开展了八次较大的基础教育改革,那么改革是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东西而“另起炉灶”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课程改革是建立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的发展。从先行一步进行“课改”的省市来看,新课程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肯定要经历一个“适应期”。  相似文献   

3.
如果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正式颁布开始算起,我国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经正式开展近5年了。在这短短的5年中,我国基础教育界既经历过近乎狂热的欢欣鼓舞,也经历过变革带来的困惑、矛盾、不安甚至不满:从2004年开始的有关“轻视知识”的辩论,到最近有专家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呼吁“停止推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再加上越来越频繁地见诸报刊的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冷思考”,不能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怎么啦?一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区域不均衡新课程改革推进中的不平衡,一方面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把考试与实施新课程理念对立起来,认为考试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绊脚石,只要存在考试,搞新课程改革就如同“戴着镣铐跳舞”!我是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通过对一次次考试的反思,我的新课程理念得到了升华,所以我认为考试不但不是新课程改革的镣铐,相反,学生考试的成功与失败恰是对教师是否真正落实了新课程理念的一次检阅.记得2004年我教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自2005年开始实行生物高考试卷自主命题,5年来经历了高考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2005和2006年高考模式为“3+综合+X科”,为了适应高中课改的需要,2007年开始改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文、理分科,贯彻了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的方针。为不断深化高考改革,响应社会上的相关呼声,2010年将考试科目调整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相似文献   

6.
苏春景  江丽 《教育科学》2006,22(6):33-35
通过对烟台与青岛市部分学校的小学新课程改革进行问卷与访谈,发现已实施五年的小学新课程改革正在经历进展缓慢、进退两难的“高原现象”。本文分析了“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些人对所谓“现有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形象描述。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这是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教学评价是“镣铐”,是跳好新课程改革之“舞”的最大阻力,是应突破的瓶颈,是应服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对此,我认为,这些观点粗看似乎有道理,细究未必符合事实。因为束缚基础教育改革之“舞”的“镣铐”是发展问题,而不是评价问题。教学评价只有在新课程改革中自我完善,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发挥好检验监督功能,才能和课改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使课改之“舞”跳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罗阳 《广西教育》2005,(1B):56-57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我国广东、山东、宁夏、海南四省(区)进行实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新理论.作者以《长方体的性质》的一节复习课的教学尝试、经历和反思,谈谈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理论,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人性化的教学带给学生的正是价值的取向、情意的感染、文化的熏陶、独特的体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一直被触动着。我用自己读书求学时的经历,教学十年的经历与走进新课程这一年的经历反复对比、思考,新课程对我而言,到底新在哪里?如今,答案出来了,我感到新课程“新”就“新”在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新”在对学生人性…  相似文献   

10.
谭学 《中学理科》2007,(9):70-71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正在有序进行,新课程将一步步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到“公民的素质教育”;从传统的“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这都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转向,新课程的理念、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方式等较以往都有很大的改变.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应从过去“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改变自己的传统角色,适应并积极参与新课程的改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宋海禄 《课外阅读》2011,(11):310-310
十多年前,我县教育局就组织学习、培训推广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并很快就在县城初中小学搞新课程改革试点。从此开始了全县初中小学新课程的全面改革,绝大多数的一线教师边学边用多媒体课件,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十多年后的今天,回顾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真是百花齐放。现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体会与看法,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2.
2015年11月6日,重庆市北碚区首轮高中新课程改革总结会在重庆市江北中学顺利召开。会议主要总结了北碚区首轮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并为进一步推进高中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升区域教育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从2004年秋季开始,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四省开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这是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现在,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两年,我作为教学一线的普通高中化学教师,亲身体验了新课程所带来的新理念、新思想,同时也看到了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现把我的体会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界推进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教育的几乎所有领域,但由于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曲折与磨炼,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引发了一些困惑。下面就“新课改”实施中的三个问题谈一下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近来,《历史教学(中学版)》刊登了多篇反思新课程的文章。但是乐观者少,悲观者多;谈成效者少,谈困惑者多。有人说课程结构不合理,学生基础太薄弱;有人说高考评价制度单一,单位考核标准陈旧。我也有过类似的“高原反应”,但很快就适应了新课程,并借助课程改革提供的学习机会,更新观念,增长知识,提高业务。本文拟结合几次培训的经历,谈谈新课程对我的成长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4年暑假,我先后去青岛、平度、潍坊参加了由青岛市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学习。经过一个夏天的学习,我大开了眼界,增长了才智,转换了教学理念,体会到了“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的深刻含义。我对即将到来的新课程改革充满了信心,对即将到来的新高一教学充满了信心。  相似文献   

17.
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问题成为近年来课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相关研究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理解多有误解或曲解。要澄清与消除这些误解或曲解,就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与发展观,有广阔的视野和“融通”的意识,有大智慧,要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整合起来,全面理解新课程改革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作为一个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领导,我和广大实验教师一样,经历了一个在否定中肯定,在继承中创新,在思反中前行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新课程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材替换过程,也不是一个实验方案的验证过程,而是一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革命。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如果组织不到位,策划不到位,支持不到位,参与不到位,研究不到位,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我国开展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通过不断的探究,我觉得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扎实推进、取得实效”。如何使新课程改革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我认为必须在三个“处”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位高中历史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我经历了八年的教学工作之后.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